大公网首页
繁体
|
登陆
|
注册
分享
展馆“朝圣”缅怀泰斗老友记睹展品话当年
文博馆去年3月斥资千万,设立常设展馆“金庸馆”,并展出逾三百件珍藏,包括作品手稿、金庸亲书对联、电视特刊及插画等。
大师乘风去 侠义精神曾影响马云、张小龙等一代互联网人
“这里躺着一个人,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这是金庸曾留给自己的墓志铭。
沈阳书迷飞港买《神雕》:像一下子失去精神领袖
有内地书迷特意从渖阳坐飞机赴港买金庸小说,只为“集邮”香港版本。不少人更前往位於沙田的“金庸馆”缅怀一番。
金庸逝世|大侠作品曾被台湾封杀30年
台湾「戒严」时代,金庸武侠小说惨被列入禁书。当年台湾的警备总部批评金庸是「附匪文人」,不准金庸作品出版,直至1980年代作品才予解禁。
金庸笑别江湖 侠气长存
香江政学报界、广大市民、乃至全球华人同声哀挽:世间再无大侠,射鵰终成绝响!
金庸辞世 | 林郑月娥悼念金庸逝世
正在日本访问的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日(10月30日)对著名作家、资深报人查良镛教授(笔名金庸)辞世表示深切哀悼。
中联办主任王志民致唁电
10月30日,香港著名作家、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查良镛先生在香港辞世,中联办主任王志民向查良镛先生家属致唁电,对查良镛先生逝世表示沉痛悼念。
金庸逝世|香港新闻联发唁函悼念:新闻界一大损失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查良镛)昨日与世长辞,全球华人深感悲恸。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今日(31日)发出唁函,痛悼金庸先生。
金庸去世 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他的小说伴我们长大
在今天(31日)的国台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马晓光应询表示,昨天我和大家一样,惊闻金庸先生逝世的噩耗,也深感哀痛。
金庸:贡献大公 无愧今生
他深情地说:“我在大公报,贡献过自己的青春岁月和聪明才智,今天回头来看,我可以觉得今生无愧。”
人生几大契机均在大公报——金庸的大公故事
对於「半生精力都在做新闻」的金庸而言,走上武侠小说创作道路,更像是一种误打误撞的巧合。而这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故事,则与《大公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钦佩邓公有魄力有远见 信改革引领中国富强
他不止一次表示,自己最佩服、最想见的人就是邓小平,“邓小平有魄力,有远见,在中国推行改革开放路线,改革了以前不合理的制度,令人佩服。
书林倚天射鵰手报业笑傲扛鼎人 文坛大侠金庸挥别江湖
查良镛的武侠小说,结合历史、写人写情,在香港、内地以至世界各地均大受欢迎,历久不衰。
金庸辞世 | 香港多位影视明星微博悼念金庸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今日(30日)於香港养和医院逝世,享年94岁。许多有份出演以他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的艺人纷纷在微博表达对他离去的悼念。
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 享年94岁
据港媒报道,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於香港养和医院逝世,享年94岁。
晚年深居简出 临别亲友在旁
金庸在1993年宣布全面退休,但仍不时出现在一些公众场合,近几年则深居简出,多留在山顶的寓所。他的女儿查传讷对传媒回应“多谢关心,恕不接受採访”。
14岁金庸迷:已看不下三次
金庸武侠小说伴随几代人成长,他过世消息一出,有书店将他的书籍放到门口当眼处,不少读者即时到书店寻找金庸著作,有学生年仅14岁,已看过多部金庸小说不下三次。
孻女:爸爸就如王重阳
孻女查传讷形容,父亲是《射鵰英雄传》的“王重阳”,是一位慈父,她眼中的傻爸爸。
为追夏梦 才子变身小编剧
大侠难过美人关。查良镛在第一段婚姻结束后,曾经有过一次疯狂暗恋。他曾说:“西施怎样美丽谁也没见过,我想她应该长得像夏梦才名不虚传。”
三段婚姻 自叹“非成功丈夫”
在现实生活中,查良镛的魅力与感情生活,精彩如其小说,他犹似《天龙八部》段正淳般风流,曾有三段婚姻及一段单恋。
邓小平睡前必读其小说 最爱《射鵰》
邓小平的护士郭勤英曾说,邓小平喜欢看的武侠小说,都是港台作家写的,像金庸、古龙和梁羽生的,邓小平都看过,看得较多的是《射鵰英雄传》。
“双查方案”促政改循序渐进
他与草委查济民一起提出“双查方案”,主张政制发展要逐步推进,成为日后香港政改的蓝图之一。
投资八万创《明报》成报业大亨
1991年明报集团在香港上市后,查良镛选择急流勇退,逐步将明报集团的控股权转卖及让予商人于品海,从此去周遊列国、教书、静修、遊山玩水、研经。
勉年轻记者:一定要做好人
2009年4月24日,八旬高龄的查良镛安步当车,从其“明河社”所在的鲗鱼涌嘉华中心步行到位於柯达大厦的大公报报馆。他寄语年轻记者:“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做好人,不可以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历尽辛苦 写出最高水平文章”
当时担任评审委员会主席评判的查良镛对此予以高度评价:“我知道大公报派了21人去西部,历尽辛苦,写出的文章可以说代表香港新闻写作的最高水平。”
以“武”会友 与梁羽生惺惺相惜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查良镛与梁羽生同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时人总以为两人有“瑜亮情结”。但现实当中,查、梁两人却是爱好相同、惺惺相惜的知己好友。
小说美食活现饭桌
金庸除了为读者留下武侠巨著,笔下佳肴也为老饕念念难忘,以下是几款最著名菜式
今年才风行 西方叹有眼不识金
金庸小说风靡华人世界数十载,但在英语世界却鲜少人认识,原因是金庸营造的武侠世界,武功招数繁多,江湖规矩林立,大量的中国文化典故,都对翻译提出了很大挑战。
中瑞合璧英译 释江湖快意恩仇
《射鵰英雄传》英译本译者、80后瑞典姑娘郝玉青在《射鵰》首卷导言中写道,“许多人都认为,金庸的世界对英语读者而言太过异国、太中国,不可能翻译”。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
有语焉: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不过随着他英译本的陆续推出,这句话或许会逐渐演变为:有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
影视界哀悼:一路走好
曾参演金庸改编作品包括《鹿鼎记》、《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电影《东邪西毒》等影视作品的梁朝伟说:“我都是查先生的书迷,好幸运能够演过他笔下的人物。查先生一路走好。”
笔下英雄成就几代明星
金庸剧主角,亦捧红了一代代的影视演员,米雪、白彪、郑少秋、汪明荃、刘德华、梁朝伟、黄日华、古天乐、黄晓明等等,都因此成为明星。
“严肃”“通俗”重新定义
跟金庸相识接近六十年的著名作家倪匡表示:已有半年没跟金庸见面,知道他一直都患病,他的小说成就,可说是古今中外第一人。
“金庸馆”藏300展品
全港首个以武侠小说作家为主题的永久展览馆“金庸馆”於二○一七年三月一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馆开设。
金庸武侠小说打造新纪元
一九五五年金庸在《大公报》子报《新晚报》副刊的“天方夜谭”版连载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每天一段,共连载了五百七十四天,引得读者争相购买,一时洛阳纸贵。
《新晚》首部连载 《书剑》一举成名
查良镛出生于书香世家。1955年,他在隶属《大公报》的《新晚报》连载了自己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奠定其文坛巨擘地位。
独立报人笔护公平 创办明报推动报业
自1959年至1993年间,他担任《明报》社长、董事局主席、名誉主席,并为《明报》撰写社评逾30余年,是华人世界中卓有成就的报人。
嘉兴一中:“大师兄”平易近人好仗义
金庸先生离世的消息传来,故乡浙江嘉兴海宁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向其家属发去了唁电。他曾经就读的嘉兴一中论坛上满屏都是对这位“大师兄”的怀念。
重庆求学因打抱不平被劝退
金庸赴重庆却半途中断的求学经历,从某种程度讲,与其武侠小说裏倡导的侠义精神息息相关。
海宁金庸书院还原武侠梦
2008年,金庸为以其笔名命名的浙江海宁金庸书院奠基。
从不摆架子 对朋友相当仗义
“知道老先生身体不好,我刚在国庆节办了港澳通行证,也约好了要上他家裏去拜访,没想到还是迟了。”金庸逝世的噩耗传来时,上海文汇报浙江记者站原站长万润龙心情颇为沉重。
在台演讲:“只有统一才能强大”
金庸於2007年曾在台湾政治大学时作有关中国历史的演讲表示,不要分大陆人和台湾人,大家都是中国人,中华民族只有统一才能强大。
心怀家国 喜见开放起大潮
生於浙江海宁书香世家的金庸,无论是笔下武侠世界的英雄侠客抑或於现实世界中,金庸始终怀有深切的家国情怀。
金庸高中“轻狂少年” 文坛初露锋芒
“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一事能狂便少年》可称作金庸“一炮打响”文坛的处女作。当时他也是一位正读高二的“轻狂少年”。
脍炙人口巨著 开启武侠剧黄金时代
他的各部作品画面感丰富均被改编成电影及电视剧,因此,金庸小说成就了香港武侠剧的辉煌年代,又是电视剧成就了金庸在全球华人世界的巨大影响力。
经典雅俗共赏 查家雯:金庸精神长存
作家潘国森:金庸是中国二十世纪伟大的作家,无人可比。他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水准发挥到极致。后世再难追到如此水准。
家乡的师弟师妹怀念“大师兄”
毕业于嘉兴一中的朱瑜告诉记者:“2004年,我还在校就读时,金庸先生曾回母校来做过演讲,记忆深刻。
金庸题字京餐厅 念兹在兹苏帮菜
店内工作人员介绍:2007年,八十四岁的金庸重回松鹤楼,在品尝了店内典型的苏帮美食后,应欣然命笔写下“百年老店,历久常新,如松长青,似鹤添寿”的题词,落款“丁亥年秋”。
金庸致友书信:喜爱写作和艺术研究
去年底,汇集罗孚五十位友朋的书信手迹《罗孚友朋书札辑》出版,罗孚之子给本报记者展示的其中一封金庸来信显示,相较繁忙报务,金庸坦露自己还是更喜爱写作及艺术研究。
金庸的云南缘:“我大概前世是大理人”
1998年金庸成为“大理市荣誉市民” 网络图片(记者谭旻煦云南报道)金庸离世,万众怀念。金庸生前因作品与云南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没有到过...
马云:与金庸“神交已久 一见如故”
自称“头号金庸粉丝”的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曾说,金庸武侠精神对自己及阿里企业文化影响深刻。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享年94岁 与《大公报》渊源深厚
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10月30日于香港养和医院逝世,享年94岁。金庸生前曾在香港《大公报》工作过,之后又一手创立《明报》,在传媒业的地位举足轻重。
数读金庸|1427个人物 385种武功 97个门派
怀念经典是人生一大乐事,特别是酣畅淋漓的武侠经典。斯人虽已逝,大侠金庸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绮丽的故事,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神话。
大文街坊 | 侠义长存 香港市民心目中的金庸
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昨日(30日)去世,享年94岁。大批香港市民今日来到有金庸“武侠世界”之称的沙田文化博物馆金庸馆参观。
改革开放40年之巨变轨迹|四十年坚守 老舍茶馆鉴巨变
北京老舍茶馆、安徽凤阳小岗村、深圳蛇口工业特区并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大标志。从一碗两分钱的大碗茶到今日集演艺、餐饮、休闲於一体的国际文化名片。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老舍茶馆的发展道路恰恰折射出了四十年巨变的轨迹。
改革开放40年之巨变轨迹|四十年坚守 老舍茶馆鉴巨变
关于大公网
法律声明
广告服务
联络我们
Copyright © Takungpao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493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