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河南讯】科技创新是提升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今年河南省两会期间,河南省政协委员赵丽带来了“推进中试基地建设 推动产业升级”的提案。她表示,当前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面临着技术成熟度不足、市场适应性差的问题,中试基地的建设是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承担着技术验证、产品试制、市场测试等任务。
赵丽介绍,目前河南省布局了四批50家省级中试基地,促进了河南省创新链上下游紧密契合,但是对标先进地区,还存在着数量较少、体量较小、品类较少,未能全面覆盖重点产业集群的现状,对产业的促进带动作用不够;供需通道尚未全面打开,覆盖面不够广泛;从业人员综合能力相对不够优异,存在专业人才缺口等状况。调研发现,部分企业虽在产品研发上有阶段性成果,因无无专业中试基地,阻碍科技成果转化,增加企业创新风险和成本。部分企业带来先进技术和经验,但产业协同创新氛围未形成,与高标准、高效能发展有较大差距。企业与高校缺乏对接平台,导致产学研脱节,产业创新动力不足。
基于以上问题,赵丽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是结合河南省产业发展战略、区位优势、各地资源禀赋、产业现状、科技力量分布出台重点产业中试基地建设规划。整合省域内优势资源,科学谋划布局。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科研水平卓越的高校以及专业的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基地建设。同时组建专业技术团队,构建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生产的无缝对接、高效转化通道,切实降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产业技术快速迭代更新。
二是扶持培育专业检测机构,吸引国内外权威检测机构入驻,订单式培养相关从业人员,快速提升服务水平。鼓励企业与高校强强联合,共建专业化的检测机构。依托高校的教育资源,开设针对性强的产业检测专业课程,培养一批熟悉产业特点、掌握高精度检测技术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是搭建统一的供需平台。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方位对接平台,构建信息丰富、实时更新的共享数据库,高校、企业可以详细发布需要转化的成果或面临的技术难题、技术需求,通过智能匹配算法,为双方精准牵线搭桥,在中试基地实现技术突破。线下定期举办产学研合作洽谈会、技术交流会、成果发布会,为基地、企业、高校及科研人员创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深入探讨合作细节,促进深度沟通与合作。
四是设立中试基地专项奖励基金。对于成功实现成果转化的案例给予丰厚奖励,激发双方的合作积极性。实现基地、企业与高校的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充分激活产业创新发展活力,全方位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