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河南讯】日前,河南理工大学“知‘数’达理,‘数’说黄河”实践团师生分别前往黄河流域郑州段,郑州黄河文化公园,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博物馆,焦作市大沙河、龙源湖公园、南朱营村、国家方志馆南水北调焦作分馆开展社会实践。
实践队员在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合影
实践团以保护黄河为出发点,通过实践调查、参观学习、实地走访、宣扬传播、沿岸净滩等方式,了解黄河万年来的沧桑变迁,走进基层、深入乡间,详细调查当下百姓对于黄河生态污染与保护的了解程度,并开展了有关《黄河保护法》内容的宣传普及。团队成员结合自身专业所长,以实际行动促进黄河生态的保护与治理,自觉担当重担,为黄河的生态保护贡献青春力量。
“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与黄河百转千回终到海的气质异曲同工。让我们一起行动,深刻践行黄河精神,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起做黄河的追梦人。”河南理工大学“知‘数’达理,‘数’说黄河”实践团指导老师胡华伟深有感触地说。
走近黄河,体悟黄河精神文化内涵
“黄河宁天下平。”千百年来,黄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黄河的认识,实践团成员走进黄河文化公园近距离了解黄河的历史背景,感受黄河浓厚的文化底蕴。瞻仰炎黄二帝、参观黄河三桥汇、诵读鼎器上的刻字,使实践成员认识到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深入学习“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把“让黄河造福人民”当作使命追求。
实践队员在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合影
在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博物馆,实践团队系统学习黄河的历史地理知识,深切感悟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从展览柜里陈列的微缩景观、古老的岩石和现代的沉积物、黄河各类地质标本中,了解到黄河受黄土影响的地貌演变过程,也理解了黄河生态治理的艰辛。
陶瓷是黄河文化重要的组成之一。实践团队来到当阳峪陶瓷文化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探寻黄河流域内那些珍贵的非遗文化。在博物馆展厅内,实践队员了解了陶瓷成品的飞雕、上釉等技艺,以及一些经典的绞胎瓷成品。绞胎瓷大师孟凡斌邀请团队成员参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课,介绍了陶瓷文化的详细组成和绞胎瓷的制作工艺。
深入基层,点滴汗水保护黄河生态
近些年来,沿黄流域的生态保护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成绩有目共睹,振奋人心。但仍需要紧盯根在岸上的问题,提升保护意识,加大保护力度。
实践团在老师带领下,前往公园、河滩、村庄、校园等地普及有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相关知识并宣传《黄河保护法》。团队对各年龄段的居民进行了保护黄河的相关知识普及,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他们理解黄河保护对于国家长久发展的深远意义,了解到如何减少黄河水体污染、如何降低黄河水土流失。
实践队员向市民宣传黄河文化和保护黄河知识
“只有让广大群众树立起自觉保护黄河的意识,减少农药残留,不乱排放生活污水,自觉抵制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破坏植被、过度耕种、采矿等活动,黄河流域的保护成果才会一直延续下去。”实践队员唐栎崟说。
此外,实践队员还走进黄河中下游郑州段、黄河支流沁河等地,拿着垃圾袋、夹子等工具开始巡河护河行动,充分发扬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沿着河岸捡拾白色垃圾,共同营造保护江河、维护生态环境的氛围。
越行越知,在“行走思政课”中践悟
实践团在组织开展了“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暑期行走大思政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省情考察、社会观察、调查研究、学习体验等方式,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重温总书记殷殷嘱托,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感受时代巨变,坚定责任担当。在国家方志馆南水北调分馆,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申海涛副教授带领同学们生了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队员们通过聆听讲解、观看珍贵的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全面了解到南水北调工程的历史沿革、施工过程和重大意义,深刻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重要论述和“忠诚担当、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南水北调焦作精神。
在国家方志馆南水北调分馆开展“行走的思政课”
作为年轻一代,实践队员将立志做有理想、肯吃苦、敢奋斗的时代好青年,继承和发扬黄河精神,学习并传承黄河文化,不断把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转化为激励自身投身于服务黄河战略的不竭动力,锤炼技能,拼搏奉献,在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通讯员 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