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河南讯】如今,公园游园建设日益成为引领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式,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鹤壁市城市管理局牢固树立“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在规划上进一步完善、思路上进一步拓宽、形象上进一步提升,公园游园围绕市民的需求来建设、贴近市民的愿望来改造,使群众更有获得感。
文化赋能深度融合 提升公园绿地文化内涵
鹤壁市城市管理局积极贯彻落实“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统筹开展十有城市建设提升行动,把历史积淀、文化精髓、人文修养、乡风民俗引入立园建园管园之中,着力保护具有本地特色的诗经、淇河等历史文化,以文融绿保护传承历史文脉。
市城市管理局结合鹤文化、民俗文化、诗经文化等当地特色文化,编制《鹤壁市公园绿地及游园文化提升规划方案》,对城区游园进行文化命名,特邀专家通过实地考察及座谈指导方式,对鹤壁市园林绿化及城市绿地提升规划进行专业指导,推进文化与绿化的有效融合。
指导各县区结合鹤壁历史文化,在公园绿地建设中融入淇河文化、民俗文化、殷商文化等,建成淇河生态风貌带一河多园、桃园公园等一批特色鲜明,让市民记得住、留得下、有回忆的文化公园。
结合城市更新,以“一街一景观、一巷一游园、一园一特色”为原则,指导各县区分批打造了以“鹤煤矿山”文化为主题的向上园、以“山城非遗”为主题的积善园、以七夕元素为主题的爱情游园等60余个文化游园,让老城展现新面貌。结合“口袋公园”建设,植入地掷球、芝麻官等元素,厚植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内涵。
因地制宜高标建设 擦亮地域文化生态品牌
在公园游园建设上,鹤壁市注重绿化与文化融合,通过“文化建园”,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市城市管理局指导各县区充分挖掘历史典故、传统文化、地方习俗和民间艺术等元素,因地制宜融入本土文化和地域特征,打造人文景观,让公园游园融入历史、植入文化、具有内涵,做到“一园一主题,一园一特色”,实现了由园林向园艺的转变。
浚县通过建设文化小品,融入园林景观,建设以正月古庙会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园、以子贡植楷为代表的楷园、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芳藂(cóng)园等,让游客在走进自然之际了解历史,感悟时代精神。淇县以卫国故城文化为灵魂,以卫国故城城墙遗址为载体,以沬水园生态水系为依托,建成卫国故城遗址公园,该公园成为城市新地标。淇滨区融入党建文化、诗经文化、历史文化等,建设了正月园、初心园、芝麻官游园、傲霜园、淇兴园等游园,改造提升了一批法治、安全等主题游园。山城区围绕“山城八景”打造“两线两廊二十园”,结合背街小巷整治、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工程,建设了留住工业印记的向上园、善行文化系列游园等一批备受市民称赞的家门口文化游园。鹤山区建设南山森林公园、羑河湿地公园,让人再次回想“仙鹤栖于南山之壁”之意境;开发区结合工业园区特色,改造建设了极速游园、仕佳游园,建设了“小而精、小而全”的嵩山体育公园;示范区结合殷商文化、鹿台遗址,打造朝歌文化园,结合诗经、淇河文化,完善竹文化的淇澳翠境园、具有樱花特色的淇水樱华园等,全力打造淇河两岸具有文化内涵的公园绿地景观。
以人为本守正创新 焕发城市发展新活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有者、乡愁的传承者。鹤壁市城市管理局在城市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不仅传承了文脉,也满足了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建立了《鹤壁市具有历史价值的公园保护名录》,制定《鹤壁市加强具有历史价值的公园保护管理实施方案》,划定保护红线,确定保护责任人,定期开展巡查养护。同时,持续推进城市绿地服务功能提升,指导各县区新增园路、座凳、公厕、衣帽架等,不断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满足市民需求。
加大“让文化融入绿地,让群众重归自然”文绿融合建设,指导各县区在“一刻钟(15分钟)生活圈”建设过程中,结合公园绿地建设,高标准建设了65座淇河书屋,为市民提供随时随地的阅读空间,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鹤壁市依托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的淇河生态风貌带、展现樱花文化的华夏南路带状公园、留住乡愁记忆的向上园等公园游园、休闲城市广场,组织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淇河诗会、樱花季、中原文博会等文化交流、展示、科普活动,让历史遗存留下来、“活”起来,让人们在30公里诗河画廊、1500多首佳作中品读诗经文化,在朝歌文化园领略商朝遗风,在芝麻官游园聆听优美戏曲,在向上园寻觅老城记忆,在淇河书屋感受心灵宁静,在园中感受文化魅力,在“以文促绿、以绿彰文”中实现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交相辉映。(鹤壁市委宣传部 作者:肖莉萍 李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