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微雕葫芦在香港那么受欢迎,展示结束后,热情的香港市民纷纷上台与我们合影。”7月20日下午,陇港学子来到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参观交流。回忆起10多年前赴港参加“根与魂”非遗文化主题展览时的盛况,阮氏微雕葫芦第三代传人、兰州刻葫芦省级非遗传承人阮琳依然难掩激动。
学子们在阮氏微雕葫芦采访 (实习记者 黄璟瑜 摄)
“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云万里身。”葫芦者,福禄也。古往今来,葫芦常常作为护身符、平安福,称作“吉祥葫芦”。兰州刻葫芦的历史起源于魏晋时期。彼时,绵延的古丝绸之路上,葫芦常被商队用作盛装酒水的用具,挂在身上或骆驼上。后来为了将葫芦装饰得更加好看,古人开始在葫芦上作画。明清时期,刻绘一体的葫芦雕刻技艺逐渐成为能工巧匠谋生的一门手艺。
“以针刀为笔,在葫芦上雕画出大千世界。”阮琳告诉记者,兰州刻葫芦2006年被纳入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葫芦作为兰州的文化标签,非遗传承人几十年如一日,把枯燥当乐趣,以重复当生活。心无旁骛,借葫芦穿梭于时空之间。一刀一刻,皆匠心。
多年来,阮氏在微雕葫芦传承基础上大胆创新,制作茶叶罐等文创产品,增加其实用价值,让曾束之高阁的艺术品迅速“圈粉”。“我们并不致力于追求选择完美、标致的葫芦,一些‘歪瓜裂枣’的葫芦通过构思和创作也可为独一无二的作品,更具特色。”阮琳举例指出,如一些葫芦上面的疤痕可以刻一些花和草药来遮挡,再如疙瘩娃娃、鸡蛋葫芦等,让它们瞬间实现“华丽转身”。
兰州刻葫芦吸引学子目光 (实习记者 王峥丁 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也是香港和内地之间情愫交流的媒介。”在阮琳看来,兰州刻葫芦扎根于陇原,根植于生活,“非遗”不只代表历史,更应适应未来。“我希望通过创作,让兰州刻葫芦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希望能继续得到香港朋友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