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淮阳|千年庙会 历久弥新

2024-03-14 08:49:06 来源:河南日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3月11日,“二月二,龙抬头!” 淮阳庙会喜迎八方来客。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琮 白周峰 摄

  □本报记者 方化祎 李昊

  日暮时分,当夜色从穹庐般的星空降下,喧闹的广场上人潮退去,沉睡的太昊陵苏醒了。

  风穿过松柏杉林,越过楼宇殿堂,奔腾至九天之上。天宇上,龙角星正从东方地平线缓缓升起。苍龙七宿昂首舞动,仿佛向一位多年未见的朋友挥手致意。

  这一天是3月11日,农历甲辰龙年二月初二,也是民间谚语中“龙抬头”的日子。

  一年一度的太昊陵庙会照常在周口淮阳举行。只是这一次,不但赶上了12年一次的龙年、龙头节“双龙相逢”,而且天公作美,人们有机会在夜空中目睹“龙抬头”这难得的天象大戏。

  虽然形式不同、一天一地,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太昊陵庙会与龙头节,跨越了历史的烟尘传承千年。

  星象千年不易,人间倏忽百代。太昊陵庙会有着什么样的“魔力”,能够抵挡时间的洪流,在新的时代绵延不绝、愈发耀眼?

  庙会肇始 文化印记

  庙会起源于远古时代的祭祀。随着时移世易,商贩们盯上了这个人流密集的好去处。每逢重要节庆,饮食、古玩等各式摊位在庙宇外摆起来,庙会内容越发丰富。

  庙会的发展,折射了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位于淮阳的太昊陵庙会同样如此。此地古称陈州,相传是太昊伏羲氏建都之地。巍巍太昊陵,矗立在这里已逾千年。

  据《陈州府志》记载,这座陵春秋时就存在,汉以前有祠,现存建筑多建于明代。每年农历二月二,当地人都会在太昊陵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庙会。学者考证,最晚至明中叶,成规模的太昊陵庙会已然兴起。

  为何庙会时间选在二月二“龙抬头”之时?

  这与农耕社会的生产力限制相关。古人通过观测天象确定农时,“二十八宿”七星为一组,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而“龙抬头”处于惊蛰与春分之间,它的出现意味着万物萌生:历经寒冬,春天终于来了。

  这种对星象、节气的崇拜,是农耕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留存。春耕春种前最后的农闲时光,诞生了孕育庙会的土壤。

  相传,伏羲“重农桑”,每年农历二月二都会“御驾亲耕”;又“以龙名官,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分管耕种兵戎诸事。其中,青龙即苍龙,指导人们耕耘播种。民间也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的谚语。

  这些充满浪漫幻想的文字,蕴藏了古人长期观察实践总结的规律,洋溢着掌握自然、人定胜天的豪情,与伏羲创八卦的故事极为契合。

  先民们或许就是这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在漫长岁月中,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

  千年不衰传承不息

  在现代社会,虽然农耕文明已逐渐远去,但文明留下的印记依然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

  繁星下的庙会传承千载,时至今日仍备受民众喜爱。二月二当天,走进淮阳区伏羲文化广场,游人如织。

  台上,民歌艺人歌声婉转悠扬,舞者手执长龙,于方寸间回旋飞腾;台下,天南海北的游人相聚在一起,感受庙会氛围,欣赏春日盛景。

  “节目很精彩,好多省份的非遗轮番上演。”家住淮阳区柳湖街道的何庆松说,他一早就带着家人出发了,人挤人,差点走不动道。据统计,仅这一天,淮阳太昊陵、画卦台等景区接待游客超40万人。

  为何太昊陵庙会能延续至今?甚至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不仅是民间信仰、习俗的集中展示,更是千年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

  非遗展区内,陈列的泥泥狗、芦苇画等非遗工艺品,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

  演出后台,来自青海省的非遗传承人包贞贞正在卸妆,这是她第二次来到淮阳表演家乡的花儿。“像舞龙、花儿等许多非遗,其实都源自民间的集会、庙会。它本是孵化民间文艺的摇篮,现在又成了我们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平台。”她说。

  不论是追忆先贤、汲取精神力量,还是感受文化传承的非凡魅力,这里都能满足。紧跟时代的步伐,庙会在民间顽强扎根、生长。

  文旅结合守正创新

  今年,太昊陵成功晋升5A级景区。围绕“伏羲”“庙会”元素,周口市打造文旅IP,组织伏羲文化旅游节活动,为消费者“解锁”了庙会新体验。

  庙会的文化味儿更浓,创意更精彩。伏羲书展现场,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挑选着喜爱的图书,精美的泥泥狗巧克力等文创产品吸引了游客的眼球。

  策展人张弛告诉记者,当初做策划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庙会的文化属性。“它来自远古的农耕文化,文化是它的底色。你瞧,现场有不少穿着汉服的年轻人。我们其实可以把它变成展示周口文化魅力的端口,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

  2023年6月,伏羲文化数字化体验馆在太昊陵内建成投用。该馆采用数字影像、AR交互技术,使游客身临其境地了解伏羲的丰功伟绩。

  “我们还发挥太昊陵作为研学实践基地的资源优势,开发了人文、国风、考古、生态4项研学课程,每年可接待学生8万人次,庙会期间特别火爆。”太昊伏羲陵文化旅游区运营公司负责人白俊说。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古老的庙会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充满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he_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