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非遗】商锦“花开不败”,源自五代人的坚守

2024-03-08 09:21:37 来源:顶端新闻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非遗凝聚着先人智慧的结晶,和对美的“中式”感知与理解,即使时隔千百年也依然熠熠生辉。“商锦作为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让陪我们和商锦第五代传承人魏丽丽一起感受五代人坚守的非遗魅力。

 

 

  五代心血的坚守传承

 

  在古代,“锦”是代表最高水平的丝织物。商锦是豫东民间织锦的简称,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是传承百年的手工织锦技艺。

  商锦手工织布自第一代乔张氏于咸丰八年(1858年)创始以来,迄今已传五代。据了解,创始人乔张氏是宁陵县和庄村人,在当地一带织布技艺最为高超。商锦的故事也是从这里开始。第二代传人杨乔氏自幼跟随母亲乔张氏学习商锦手工织布,在这一代,杨乔氏改进了人工纺线、打线技艺,让商锦的形式发生了改变。第三代传人杨张氏是杨乔氏的儿媳,她跟随婆婆杨乔氏学习手工织布,技艺精湛并有所创新,她把织布时的掷梭改进为拉梭,使织布的效率大大提高。第四代传人王瑞芝同样跟随婆婆杨张氏学习织布,在她这一代,改进了浆染技艺,增加了布匹花色,丰富了传统老粗布的种类和色彩。

 

 

  “我15岁上初中时,就对手工织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从我婆婆王瑞芝手中接过接力棒,在她的指导下正式学习传统织布技艺。我家五代人传承了手工织布的技艺,在传承中严格恪守‘一针一线、认认真真’的祖训。100多年的不断传承和发展,才成就了今天的商锦。”魏丽丽一边展示着商锦手工织布产品,一边说。

 

 

  魏丽丽说,她从小喜爱织布技艺,看着自己完成的作品,她感受到的不仅是愉悦,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商锦这项非遗技艺,魏丽丽从织布的起源、织布的工具及功能到织布的工序与安装等方面编写了《商锦手工织布传承》学习教材。“我把我学习到的技艺,以文字的方式留存下来,希望可以将来可以帮助到想学习这项技艺的人。”魏丽丽说。

 

  非遗创新的变与不变

 

  如何保护好五代人的心血,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商锦手工织布,不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魏丽丽用韧劲、稳劲与拼劲,交上了非遗传承人的答卷。

  走进位于商丘市梁园区的商锦手工织布传习馆,一层入目是琳琅满目的商锦文创,各式各样的帽枕、棉布制品,俏皮而醒目。二层是古色古香的研学教学基地,设置了30余台传统织布机和辅助机器供来访者体验。

 

 

  据了解,商锦手工织布,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轧花、弹花、纺线、打线、经线、刷线、作缯、掏缯、吊机子、栓布、上机织布等七十二道工序。时至今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创意设计让商锦手工织布实现美丽蝶变,让这项非遗技艺焕发新生。

  魏丽丽表示,在她这一代,更加注重技艺的创新,努力把现代文创元素融入产品中。“要让非遗技艺传承发展,除了专心做手艺,还需要与现代创意设计融合,以时尚美观又不失实用性的作品,走进生活、贴近老百姓。”魏丽丽说。

  在历史工艺和当代生活中寻求平衡点,从而让商锦这一非遗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是商锦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的立足点。

 

 

  魏丽丽运用手绣、手绘等技艺进行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手工织布创意产品。据她介绍,“商韵”“手绘古城”“玄鸟生商”“国风木兰”系列都非常受欢迎。近年来,随着文创市场的火爆,魏丽丽及其团队又将应天书院、商字等商丘独有的文化元素融入设计,制作了状元福枕等系列产品。

  魏丽丽说,每年突破一点、创新一点,才能促成商锦的“花开不败”。从最初的单一老粗布,到创新制成含有各种商丘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商锦手工织布因非遗技艺与创意设计的结合而散发出独有的韵味。

  “我们每年都组织很多场活动,邀请大学生或者邀请喜欢这项技艺的市民来参加,大家都特别喜欢,我们会一直把公益活动开展下去。”魏丽丽说。此外,据了解,魏丽丽对近千名妇女群众进行技术培训,帮助妇女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带动妇女再就业达二百余人。

  谈及之后的发展传承计划,魏丽丽说自己有意培养自己的女儿接过自己手中的担子。“传承这件事,任重而道远。当前很多非遗技艺后继无人,传统技艺逐渐消亡,如何守住初心、做好传承、顺应时代、敢于创新,使手工技艺传承下去,是我们这代人面临的挑战。”魏丽丽说,作为新一代的传承人,她将用匠人精神要求自己,用技艺传承非遗之美。(熊玉伟/文)

责任编辑:he_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