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奋力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的河南实践

2024-02-27 09:57:28 来源:河南日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原标题:建设中医药强省正当时 | 奋力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的河南实践

微信图片_20240227083527.png

  □河南日报课题组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医药学的主要发祥地和医圣张仲景的故里,历代医林兴盛,名医大家辈出,中医药资源丰富。独特鲜明的地域文化,底蕴深厚、禀赋富足的中医药文化资源与中药材资源,天然优越的地理条件,适宜的气候和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奠定了河南中医药发展的显著优势。随着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等战略部署的推进,河南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是河南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重大举措,是推进健康河南建设、构建大健康格局的内在要求,是壮大健康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点的切实之举。河南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找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点、着力点,全面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力争成为全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为“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河南智慧与力量。

  一、实现中医药强省目标,须具有八大优势特征

  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是一个全面、系统、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旨在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推动中医药事业全方位发展,促进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创新、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就概念而言,中医药强省是综合的、相对宽泛的,其内涵和外延因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政策、资源禀赋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在中医药强省建设中,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各方面因素协同配合,既要积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又要注重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就其基本内涵来看,中医药强省主要表现为一个省份在中医药领域具有显著资源优势和较强的发展实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表现出较高水平和竞争力,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在已经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的省份中,对中医药强省建设的具体部署主要包括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健康文化传播、对外交流合作及中医药综合治理水平等方面。

  (一)具有坚实的中医药教育、科技、人才支撑

  发展高水平的中医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拥有雄厚的、高素质的教育、医疗、科研、产业人才队伍;拥有高水平的中医药科研机构、平台和团队,具备较强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等科技创新能力。具体指标如: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人数;中医杰出人才如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在职人数等。尤其在科技创新赋能方面,应具有较强的能力和水平,如聚焦关键技术,围绕重大疾病、疑难疾病等形成中医药创新性技术成果、诊疗标准和防治方案,赋能地区医疗领域高质量发展,增强民生福祉,产生社会效益;加强校地、校企等紧密合作,产出高质量科技创新产品,促进成果转化,打通企业、医疗机构、院校等协同模式,全面推进产业经济发展,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二)具有健全和完善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

  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基层中医药服务机构等体系完备,并具有较强实力,能够提供全面、优质的中医药医疗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整体医学和健康医学中的优势,体现“治未病”的主导作用、治疗重大疾病的协同作用、疾病康复的核心作用,实现中西医协同发展,使中医药全面融入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链条。具体指标如:全国百强中医院数目;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疗机构床位数(张);中医卫生机构卫生健康财政拨款总额;居民中医类医疗机构年均就诊、出院人次等。

  (三)具有规模、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现代中药产业体系

  中药产业是中医药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一方面,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包括中药材品种品质、种植、养殖和野生采集等自然资源,这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发展的物质保障。河南是中药资源大省,据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拥有中药资源2700余种,“四大怀药”和多种道地药材蜚声中外,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中药材种植、生产、流通、销售、检测、评价、新药研发等完整的产业链条,瞄准绿色GDP目标,推进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建设,拥有一批富有竞争力的中医药大企业和龙头企业,开发和培育一批产值过亿元的中药“大品种”,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禀赋,以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为引擎,推动中医药与互联网、旅游、健身休闲、食品等领域融合发展,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强力支撑作用。具体指标如:全国百强中药企业数目;中药类(中成药+中药材)年销售总额;中药材播种面积及效益等。

  (四)具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能力

  文化自信是更长久、更深沉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发展是国之大计。全面促进中医药历史、文化、传统技艺等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发挥中医药文化在中医药强省建设中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提升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具体指标如:中医药健康文化传播与普及状况;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等。

  (五)具有较强的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能力

  随着全球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医学观念的转变,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加强中医药服务贸易、国际合作与交流互鉴,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具体指标如: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额;吸引留学生数量;引进境外科研机构、外资企业进行中医药科技合作与产品研发等。

  (六)具有强有力的中医药政策支撑

  中医药政策是中医药强省建设的核心要素。具有完善的扶持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确保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和权益;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改革完善管理机制,为中医药强省建设提供政策引领与制度保障;明确中医药药品管理和执业规范,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等。

  (七)完善政府主导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融资机制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和融资机制,如设立中医药发展基金、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切实保障对公立中医医院的投入和建设;加大对中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如增加生均拨款数额、提供奖学金和其他扶持政策,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支持中医药院校、科研院所设立高水平的研发平台等。

  (八)具有良好宽松的市场环境

  适度放宽中医药市场准入,放开中医医院院内制剂使用范围,完善中药注册管理;扩大医保定点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中药零售药店纳入医保定点管理范围;医保政策向以中医药诊疗收入为主的中医医疗机构倾斜;激发确有专长民间医药与治疗技术活力,发挥中医馆、特色诊所的服务功能;建立高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将实施情况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的绩效考核,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等,以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双向互动保障中医药行业协调、健康发展。

  二、建设中医药强省,肩负四大神圣使命

  中医药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衍千年、历久弥新的典范,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健康赋能,而且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展现出多元价值和创新活力。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中医药发展战略的根本要求,也是充分认识和发挥中医药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创新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能的必然选择。

  (一)深入贯彻党中央战略决策的根本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医药政策不断完善,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不仅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重要作用被广泛认可,而且中医药的多元价值逐渐受到更多关注和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凸显,随着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印发与实施,中医药被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各省(区、市)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先行先试,逐步凝结出中医药发展的战略谋划和丰富实践,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政策体系,在中医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医疗服务、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养老、旅游、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综合实力、特色、优势不断增强,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全面发展。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时强调,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这一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推动河南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增添了发展动力,为河南加快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按下了“快进键”。河南省委、省政府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切实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全面加快中医药振兴发展和中医药强省建设的行动。

  (二)充分发挥中医药地位和作用的实践需要

  中医药是我国最具原始创新能力的领域,蕴含着生命与健康、科学与人文的多重内涵和多元价值,不仅在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卫生保健、防病治病作用,而且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养生保健和生活方式,在人们对生命与健康的追寻中不断发扬光大。

  现代工业文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带来了人们对文化的反思,也带来了人们对医学、生命与健康的反思。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向所有人普及医学、心理学及相关知识,使之受益,对享有全面健康甚为必要。”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恰恰契合了这一理念,如更加重视以病人为中心,更加重视预防、个体心身整体治疗、生态环境改善、社会心理与道德建设等。抑或说,医学已经从关注生命的物质性存在发展到更加关注人的生存方式、文化与心理等精神存在,这既是21世纪医学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加速转变和发展的鲜明特征,也是21世纪医学面临的艰巨任务。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世界文明文化交流交融的广阔视野认识和对待中医药,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科学创造和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要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药宝库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同时,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对世界文明进步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可以说,中医药不仅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也必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如在防病治病方面,中医药以其独特理论、治疗方法和“治未病”理念,在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养生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着全方位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方面,中医药展现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是防控和治疗非典、新冠肺炎等传染病的最有效方法;在科技创新方面,结合现代科技,中医药有望产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中医药理念及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能够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有益的启发;在文化传播与发展方面,中医药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与对话的亮丽名片;在健康产业发展方面,中医药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新业态,而且其简便廉验的服务特点对于扩大医改的惠民效果,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多元健康需求意义重大。

  (三)全面发展中医药多元价值的必然选择

  中医药既有自身诊治疾病的特色和优势,也有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多元价值。一方面,从其特色和优势来看,如整体辨证、防治养结合、个性化治疗、多样化给药、绿色天然药物使用、心身同诊同治等,呈现出治疗手段丰富、临床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服务方式灵活、费用低廉、创新潜力大、比较优势突出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中医药具有卫生、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等资源特征,呈现出无可比拟的多元价值。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是河南在进一步明确中医药的地位和作用、保有其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全面发掘和激发中医药多元价值的重要举措和关键抓手。

  第一,发挥中医药独特的卫生资源优势,彰显维护全民健康的医学价值。这不仅是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而且是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充分发掘和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多样、费用相对低廉、临床疗效确切等优势,在提升重大疾病防治水平、发展中医“治未病”和疾病康复、做强基层上下功夫,构建起重预防、供得起、可持续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打造河南中医药高等教育一体两翼“双引擎”,对于深化医疗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健康河南”向纵深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第二,发挥中医药极具原创性的科技资源优势,彰显知识经济的独特价值。这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迫切要求。发挥中医药预防医学、养生保健、防治重大疾病及疑难杂症和传染病、“亚健康”非药物疗法等传统优势,围绕科技创新形成中医药“主导新赛场,制定新规则”的发展态势,以现代科技支撑和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形成“高、精、尖”和“简、便、廉”相互支撑的技术与产品,使更多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进入“百姓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中医药优质服务。

  第三,发挥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彰显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的精神价值。中医药是科学、哲学、文化三维同构、相互交融的理论形态,其文化理念的核心是中和平衡、守中致和,具体表现为“道法自然、中和平衡”的和谐健康观、“大医精诚、中正和平”的医学道德观和“以身喻国、仁爱通达”的精神气质观,始终关注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始终把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放在首位。这一“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行为方式内在统一,必将成为人类的一种共同理念。河南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有众多名医大家、中医药经典和文化精神遗存。在“文化中原”建设中,大力宣传、普及和弘扬中医文化精神,不断促进其转化与创新,能够强化中医药强省建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进新时代“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的河南实践,不断彰显河南的智慧与力量。

  第四,发挥中医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优势,彰显多链条、多领域的产业价值。这是促进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从经济链条来看,中医药涉及的产业链条较长,吸纳从业人员多,如中医药教育、医疗、产业、养生保健、养老、文旅、服务等,仅就中医药产业来说,又覆盖种植、生产、流通、服务、贸易、产品研发等。从经济领域来看,中医药涉及农业、工业、林业、畜牧业、现代物流等多个领域,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必然和数字经济密切相关。河南是中医药资源大省,充分发掘其经济潜力,形成上下游联系、多领域贯通的产业体系,能够发挥中医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作用,不断为经济提速增效增添后劲。

  第五,发挥中医药重要生态资源优势,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价值。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医药源于自然,强调天、地、人中和平衡的自然整体观,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黄河生态保护与治理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做到“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开发和利用中医药生态养生旅游和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是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推进中医药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精准激发中医药创新要素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理论与方法既有完整、系统和统一的一面,又有包罗万象、融贯并存的一面,具有广阔开放性和发散性的理论张力,包含着深刻的科学特质和创新潜质。(下转T03版)(上接T02版)如,中医药学所揭示的医学思想和思维方法,与现在人们熟知的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心身、社会医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理论联系。又如,汉代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比欧洲用乙醚进行麻醉早了1600年;16世纪中医用人工种痘术来防治天花,后来传遍亚洲、欧洲等地,为防治重大传染病提供了中国智慧;最早利用含碘类食物和药材治疗甲状腺疾病等。再如,我国当代科学家也用中医药创造了诸多具有国际重量级的科研成果。如,使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基本达到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临床治愈;从分子水平揭开黄连素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奥秘,首次发现小檗碱为新机理的降脂药物;发现山莨菪碱可抑制血栓素合成,抑制粒细胞和血小板聚集;从中草药中提取的汉防己甲素是中国批准的上市新药,能显著抑制埃博拉病毒对人体白细胞的侵蚀,阻止埃博拉病毒基因组的释放和复制,是埃博拉病毒的一个克星;2015年,屠呦呦因“青蒿一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既是中国医学界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中医药所创造的医学奇迹,对世界医学作出了突出贡献。推进中医药创新发展,能够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合作,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远程医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激发和释放中医药的创新要素,加快实现中医药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价值链融合创新,推动中医药强省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三、河南中医药发展,谋篇布局迸发活力

27日T03版_s.jpg

  河南是中医药大省,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医药事业与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2016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年)》,提出“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步伐,推进健康中原建设”;2020年4月,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原建设和保障人民健康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谋划了全面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具体举措,涵盖5个方面23条措施;2022年9月,印发了《河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2023年10月,制定公布了《河南省中医药振兴发展实施方案》,中医药强省建设步入了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一)优势条件

  1.中医药服务基础扎实

  基础设施建设多点开花,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牟院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市级中医医院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和县级中医院中央投资建设项目等进展顺利。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扎实牢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河南省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河南省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河南省中医高水平专科建设项目、河南省级特色中医专科和强化专科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围绕“乡乡有中医馆”“村村有中医服务”目标,不断加强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中医馆建设,以中医医院为主体,多层次、多形式、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已基本搭建。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有注册登记中医医院658家,其中三级中医院56家、二级中医院180家,全省中医医院开放床位10.87万张,中医类医疗机构数量、开放床位数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全省中医医院年门急诊达到5029.41万人次,出院患者达到335.729万人次,年服务总量始终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2.中医药人才供给稳步增长

  不断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标准实施“岐黄工程”“仲景工程”,开设“仲景书院”“王琦书院”“西学中”培训班。有序推进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全科医生培训,依托基层卫生人才工程、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等项目大力培养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全省现有独立设置中医药学类高校2所,5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中医药学类专业,16所高校开设有中医学类相关专业点24个;“十三五”期间,全省高校共培养中医类专业毕业生2.36万人。现有中医医院卫生技术人员11.2万人、执业注册中医医师(含助理)5.28万人,基本满足了省内群众的中医药需求。

  3.中医药科技能力迭代升级

  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位居全国前列,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河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河南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临床研究平台建设优势突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申报稳步推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河南省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实力不断提升。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设立了中药材研究机构,高标准建设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和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

  4.中医药产业方兴未艾

  河南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中药材种植面积大,中药材资源量大丰富。近年来,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550万亩以上,带动就业500余万人。有药用动植物资源2972种,其中植物类2697种,动物类275种。有蕴藏量的种类236种,栽培品种99个。生产基地众多,全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所辖158个县(市、区)中多有种植,药材人工栽培的品种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伏牛山区、大别山区、太行山区、怀药区和黄淮海平原产区等五大优势道地产区的产业发展态势已初步形成。中药类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数量和产值位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部分企业入选全国医药百强企业、全国50强中药制造企业等榜单;成药品种全国市场占有率高,单品种销售额大的大品种层见叠出。产业体系提级换代,中药材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产业成群结链。中医药标准建设初见成效,《南阳艾种植技术规范》《河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等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法定强制性标准被行业广泛采用。

  5.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曾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孕育了底蕴丰厚、极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河南名医辈出,历代各类史志典籍中记载的河南籍名医多达1900余人;河南典籍荟萃,古代医家创作了至少400余种中医典籍,至今依然存世的仍有近百种,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主创区也均在河南。中药材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人工栽培历史悠久,道地药材闻名遐迩,拥有影响全国的禹州、百泉两大中药材集散地。南阳医圣祠、十三帮会馆、开封“针灸铜人”等中医药文化遗产魅力独具,影响至今。以少林武术、陈家沟太极拳为代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医联系紧密,厚重鲜活的中医药历史文化,为讲好中医药故事、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

  (二)建设成效

  近年来,河南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和文化建设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更加健全,中医药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彰显,为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1.政策叠加,推动中医药强省高质量发展

  2017年2月,印发了《河南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年)》,规划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提出了“到2030年全面建成中医药强省”的宏伟目标。2020年4月,高规格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健全服务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加快中医药发展的举措。2022年6月,《河南省中医药条例》正式颁布,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标志着我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022年9月,印发《河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高质量谋划新时代中医药发展。2023年11月,印发《河南省中医药振兴发展实施方案》,不断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政策叠加持续发力,为中医药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7日T04版1_s.jpg

  2.强基筑台,建设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以建设优质高效完善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为目标,不断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持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一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加强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牟院区、河南省中医院高新区院区、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科研教学综合楼等重大建设项目3个,开展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5个、市级中医医院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建设等项目6个、县级中医院中央投资建设项目67个。拓展中医服务范围,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开设中医科室;全省共建成中医馆2437个,实现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设置全覆盖。二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高地筑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大力支持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稳步推进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河南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南阳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商丘医院等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持续提升优质医疗辐射力,建设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12个、省级中医专科诊疗中心26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32个,确定河南省中医高水平专科建设项目40个;积极建设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不断夯实基层服务能力,启动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市)申报,近50个县(市)获荣誉称号;启动示范中医馆建设,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提质升级,命名示范中医馆675个;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明显提升。三是行业管理水平不断规范。持续完善医疗机构管理评价体系,不断优化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持续开展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以中医特色和基础管理为核心的“双核心指标”管理评价,引导医院不断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全国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年度成绩稳居全国前列;有序开展二级、三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指导医院规范发展;持续开展大型医院巡查,全方位监管公立医院,推动廉洁行医,塑造了医院良好品质形象;开展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提升西医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完善中医药人员准入管理,稳妥推进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开展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信息化建设,推荐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中医类别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管理信息化实证研究试点基地。不断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管理,成立了13个专业(医疗技术)省级中医医疗机构质控中心,设立了中医业务信息统计中心,建立了中医医院备案类技术管理数据库。(见表1、表2)

27日T04版2_s.jpg

  3.培土育苗,打造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

  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以满足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为抓手,以加强高层次和基层人才培养为重点,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一是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河南中医药大学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和河南省“双一流”创建高校,张仲景国医大学复建稳步推进;积极布局中医药类专业,对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开展中医药类专业论证;探索师承教育与高等教育贯通新路径,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单独招生顺利。二是高层次人才建设成效显著。拥有国医大师4名、全国名中医7名、中医药首席科学家1名、岐黄学者6名、青年岐黄学者4名;遴选培养中医药领军人才26人、拔尖人才111人。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河南省本科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1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20个、各类传承工作室171个、河南省首批优质中医学术流派114个。三是临床研究型人才培养加速进行。“仲景书院”“王琦书院”培养学员900余人;确定124家综合医院为“西学中”培训试点单位,3.5万余人参与培训。四是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稳步进行。截至2023年底,河南共有执业注册中医医师(含助理)5.28万人,全省中医医院卫生技术人员10.6万人。录取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中医)782人,培训中医全科转岗医生2780人。河南省中医住院医师累计招录10060人,结业6048人,年均招生量及结业考核通过率均居全国前列。“十四五”以来,累计培训中医住院医师3667人、中医全科医生1843人、中医助理全科医生422人、适宜技术推广培训获益100万人以上。(见表3)

  4.纾困解难,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支撑力

  现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个、河南省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4个、河南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40个。“十三五”以来,共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近300项;依托基地单位实施联合课题295项;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1900余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支持课题1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吴阶平医学创新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71项、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项。在标准制定方面,制定发布了南阳艾草种植、艾制品等相关标准,如“南阳艾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和“南阳艾鲜叶质量标准”两项地方标准。发布“南阳艾”5个地方标准(《南阳艾种植技术规范》《南阳艾》《南阳艾艾绒》《社会艾灸馆建设规范》《南阳艾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10余个团体标准(《无烟艾条》《艾枕》《艾灸宝》《艾灸贴》《艾叶饼》《艾绒被》《艾草足浴包》《艾绒》《艾条(柱)》等),规范了南阳艾大宗产品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检验标准,在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制定《河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陈艾、艾绒、艾叶3项医药领域的法定强制性标准,明确了艾绒、艾条、艾叶炭、醋艾叶、酒艾叶、艾绒饼等诸多艾草加工品的生产和质量规范,颁布实施后促进了艾绒、艾条按中药饮片审批获得生产资质,从根本上解决了河南艾绒、艾条无合法手续、无法进入医院药店的局面。

  5.锻长补短,推动中药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中医药产业是中医药学实现守正创新、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河南省出台《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多项政策,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稳步推进中药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中药材资源优势突出,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根据历史渊源和产业发展现状,河南将道地中药材产区划分为怀药产区、太行山产区、伏牛山产区、大别山产区和黄淮海产区5大重点区域,涵盖55个中药材生产重点县(区),主要道地药材品种达60余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道地药材20多种,收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名录》中药材36种,155个豫产道地药材新品种通过鉴定,92个道地中药材获得绿色食品称号,建设、认定省级良种繁育基地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95个。2023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570万亩,产量236万吨,产值302亿元。

  二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中药类企业与产品发展迅速。通过实施龙头培育工程,鼓励头部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形成了以宛西制药、福森药业、羚锐制药等为代表的中药材龙头企业,增强了产业牵引动能。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目前,我省共有药品生产企业336家(中药企业189家),其中中药制剂企业120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69家;中药批准文号2828个,占批准文号总量的29.1%;药品批发企业415家,药品零售企业总部341家,其中具有中药材、中药饮片资质的批发企业331家。其中,上市企业3家,入选全国医药百强企业3家、全国50强中药制造企业2家、中国中药协会2022年中成药企业100强4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万元的企业370家、超过亿元的企业16家、超过20亿元的企业2家;全省中药静态仓储能力194.46万吨,中药仓储年周转量4928.53万吨。中药品类市场成长迅速。科技含量高的中药大品种不断涌现,单品种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品种有25个,部分产品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以“四大怀药”为首的道地药材和特色品种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占全国同类市场70%以上。(见表4)

  三是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中药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创建了中药材产业强镇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怀药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个。通过多种举措积极推进温县、淅川县、西峡县、禹州市、南阳市卧龙区、鹿邑县、新县等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及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淅川县福森中药材种植开发有限公司、唐河县大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恒利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阳蓝海森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精量播种、田间管理、草害处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多个方面提高中药材的种植效益。如,连续5年在福森药业金银花种植基地开展标准化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工作,淅川金银花种植品种得到优化,生产标准化水平和产品品质大幅提升,目前淅川集中连片种植金银花已达3.5万亩,亩收益平均达到1680元。(见表5)

  四是强化主导品种的示范推广。目前,示范推广的主导品种为艾草新品种南阳艾8号、南阳艾9号、郑艾2号(邓州、唐河、社旗等地区),紫苏新品种豫紫苏1号、豫紫苏2号、豫长紫1号(长垣),金银花新品种密银花1号、封花1号(淅川和封丘),山茱萸新品种宛红1号(西峡),丹参新品种郑丹1号(禹州),地黄新品种金九、北京3号(温县),山药新品种怀山1号(沁阳和温县)、辛夷新品种南召辛夷1号(南召)、冬凌草新品种济农冬凌草1号(济源)、红花新品种豫红花1号、豫红花3号(商丘和新乡)等品种30个。这些鉴定品种和地方品种具有优质、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和栽培管理简单等特点,种植经济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五是优化医院中药制剂监管。支持医疗机构研发、使用、推广以骨伤、肿瘤、儿科、肛肠等专科和肺病、心血管病、艾滋病、糖尿病等专病为主的中药制剂。完善中药制剂注册管理相关配套制度建设,提高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注册工作效率。向医疗机构普及新药研发相关法规及技术指导原则,搭建药品生产企业、研发企业、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合作平台,促进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新药研发及成果转化。

  六是形成了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模式和示范样板。通过种苗繁育、遗传育种、栽培、植保、技术推广和生产管理等跨多学科领域的协同攻关、优势互补,着力破解中药材产业发展难题。如,济源冬凌草“科技支撑+品牌企业+示范基地”全产业链模式,形成了全产业链关键技术集成、规范化开发与生产的大健康产业链,年产值10亿元;南阳艾“多学科联动+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模式,多学科联动优势明显,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2023年,南阳市中医药产业年产值达400亿元,上榜2022年度中国中药产业综合实力30强城市,是河南省唯一一家上榜城市。2023年10月7日,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二批30个典型案例,“河南省南阳市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工作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为河南省唯一入选典型案例。近年来,南阳市中医药知识产权全链条发力,赋能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南阳市拥有中医药相关专利1083项、有效发明专利114项,参与和制定国家标准1项,省地方标准2项、市地方标准6项、团体标准14项;淅川金银花“多学科融合创新+龙头企业引领+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以“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优质中药材专项专题任务为依托,组织联合育种、栽培、土肥、植保、加工利用等多学科专家团队在福森药业的金银花种植基地,开展各项技术服务,通过项目实施,结合当地金银花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特点,指导淅川县福森中药材种植开发有限公司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推进金银花规范化、标准化种植。目前,已建立近8000亩金银花规范化种植基地,打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密银花1号”等核心品种,连片种植金银花已达3.5万亩,年总产值3亿元以上,增加农民收入1.5亿元以上。同时,积极探索“中药材+旅游+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药、医、养、食、游”融合发展,带动电商、物流、贸易、期货、旅游等产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融合,促进了乡村振兴。

  6.文化引领,营造中医药发展良好氛围

  围绕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战略目标,深入凝练中医药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建设健康河南和文化强省作出贡献。一是挖掘中医药文化精神内核。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为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传播中医药文化和构建富有历史底蕴和地域特色的河南中医药文化体系奠定了基础。“十四五”以来,立项资助中医药文化与管理研究项目78项、文化著作109部,其中《太平圣惠方》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图书奖。二是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阵地。现有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5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25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建设单位29家、河南省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推广基地110家、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378个、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项,《中医药周刊》顺利创刊。三是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交流。制作了河南省中医药宣传片,持续开展省级中医药科普巡讲活动,举办河南省中医经典普及发展论坛,深入挖掘“世界传统医药日”“张仲景医药文化节”“中医药文化夜市”“大宋中医药文化市集”“首届仲景中原中医药文化节”等活动的文化内涵,积极融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开办海外仲景学院,中医药开放交流、中医药服务贸易、健康旅游等新业态初步形成。

27日T05版1_s.jpg

27日T05版2_s.jpg

  四、鉴学他山之石,巧琢己身之玉

  (一)日本汉方医学:与科技接轨高度重视质量

  一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日本汉方医学发展经历了“形成—独立发展—鼎盛—衰落—复兴”等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始终没有放弃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从实际经验中得出结论的简朴务实精神,也没有拒绝西方医学的先进科技,在世界上首先应用中药麻醉剂,并最先成功进行乳腺癌摘除术,“腹诊”技术的应用、“汉方药”的产业化等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二是现代科技与汉方医学相结合,促进汉方医药学现代化。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轨迹,从来没有离开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本汉方医药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汉方药产品研发,都是借助同时代科技的进步。

  三是规范标准,严格质量控制。目前,日本汉方药占据了全世界90%左右的中药市场,其根源就是日本高度重视对汉方药研发、生产质量的控制方法和标准研究,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汉方药GMP》,在质量标准中同样重视对汉方药多项指标的检测、监控以及对除可量化指标外的其他能够反映质量的项目,与国际接轨,得到国际认可。

  四是汉方药专利保护。采用专利网战略、“创造性”仿制战略和专利先行战略等专利保护,为汉方药的发展保驾护航。日本制药企业引进国外具有发展前景的关键性专利进行再创新,将其修饰成自己的新药,最终成为日本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二)韩国韩医:激发企业研发新药的积极性

  一是政策大力支持。韩国政府采取一系列举措促进韩医发展,制定促进韩医发展的政策文件,出台《国民医疗法》,颁布《韩国草药药典》,制定并修订《韩国韩医药发展法案》,实施《韩药材制造及品质管理标准》,进一步提高韩医药的地位以及产品质量。

  二是实施韩医精英教育。韩医专业实施“预科2年+本科4年”的6年学制,入学考核及毕业考核均十分严格,毕业需通过全国统考的韩医医师资格证,还需要进行为期2—3年的临床实践,才能成为一名正式韩医师,这一体制保证了韩医师具有较高综合素质。

  三是促进知名药企研发等效中医药产品。药品监管机构和制药企业共同努力,药品监管和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同时在生物医药领域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新的生物医药、化学实体和创新药,实施引进非专利药品、改良新药再到研制新药的研发战略,成功研制出多款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推动韩国药品产业迅速发展,已在自身免疫、抗生素、心血管、消化、肿瘤和代谢紊乱等多个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在各类知名药企获得大量资金受益后,提高企业研发韩药新药的积极性。韩国政府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将大量草药列入医保药品补偿目录,刺激药品企业积极研发等效韩药产品,申报药品补偿,有力激发了韩药产品的研发积极性。

  五、全方位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从战略高度引领发展

  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锚定“两个确保”,将中医药强省建设深度融入河南“十大战略”,加快推进河南中医药大学“双一流”建设、河南省中医药科学院组建、河南省中医药实验室以及中医药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创建,聚力打造规模以上一流中医药科技创新企业,稳步扩大中医药健康产业规模,全面提升中医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国家创新高地建设和健康河南行动中的显示度、首位度、贡献度。

  (一)推进中医药发展“四链”融合

  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坚持以人才链为总牵引,优化教育链,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围绕人才链,培养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中医药领军人才,搭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梯队;加快推进中医药学科发展,建设形成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平台,不断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能力。围绕教育链,建立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紧贴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以强化中医临床思维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本科教育为根本,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扩大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有机衔接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围绕创新链,深化中医药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改革,实现河南省中医药实验室体系重组调整优化,大力推进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按照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豫药产业、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业、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业现状和基础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强弱项、锻长板,补齐短板,提升优势。

  (二)夯实中医药人才队伍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

  一是发挥院校教育主导作用。在多年的实践中,河南已基本形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院校教育在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推动河南省政府与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河南中医


责任编辑:he_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