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通”往百姓心坎 “道”出发展信心

2024-01-29 14:07:31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宋敏 徐东坡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一条“代表通道”,一头连着全省发展大局,一头连着百姓切身利益。1月28日,在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通道”上,10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省人大代表集中接受媒体采访,以鲜活的履职故事,传递民生温度,回应社会关切,发出勇担使命、笃行不怠的奋进之声。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解决老百姓大小事情的‘金钥匙’。”

  ——省人大代表 汪守景

  “在我们街道,如果随机问一名居民,参加过社区的板凳议事会、广场夜话吗?他们肯定会说,那是常有的事。”省人大代表、郑州市金水区未来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汪守景说,他们摸索出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商、民事民办、民事民评“五民工作法”,让群众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

  汪守景用几件鲜活的小事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一是要想群众少烦心,基层就要多用心;二是要想群众心不凉,干部要有热心肠;三是要想群众少揪心,社区就要多操心。”

  “百姓事无小事,有时候看似是一件件小事,但都是老百姓心中的大事。”汪守景说,“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解决老百姓大小事情的‘金钥匙’。建议基层工作者要用好这把‘金钥匙’,也建议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携手建设我们共同的美丽家园。”

  “在这一‘活’一‘动’之间,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一枝秀’变为了‘满园香’。”

  ——省人大代表 杨华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好学校?省人大代表、焦作市山阳区教育局教研员杨华的回答是,“一‘活’一‘动’,借助集团化办学,大手拉小手,努力把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办好。”

  “活”,就是盘活,探索集团化办学,盘活教育均衡发展的“一池春水”;“动”,就是带动,深耕集团化办学,带动薄弱学校插上“隐形的翅膀”。

  焦作市山阳区作为首批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改革先行区之一,按照“以强带弱、以名带新”的发展战略,成立了焦东路小学、解放东路第一小学和东环小学3个教育集团,实现了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帮扶薄弱学校全覆盖。其中,东环小学是首批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集团,一校引领,盘活三校,让农村娃也有了好学堂。

  “在这一‘活’一‘动’之间,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一枝秀’变为了‘满园香’。”杨华说,建议在人员编制、财政投入、管理机制、教师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性的支持。

  “‘博物馆热’点燃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之火。”

  ——省人大代表 李文初

  睡古墓、宿运河、玩剧本游,为国宝守夜、与古人对话……2023年,洛阳文旅火爆“出圈”,洛阳博物馆全年接待游客超250万人次,一票难求成了常态。逛博物馆是怎么成为新时尚的?

  在省人大代表、洛阳博物馆馆长李文初看来,首先是用颠覆性的创意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用青春语言讲好历史故事;其次是用年轻人喜欢的消费方式对历史文化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物“活”起来,让传统文化有了时尚内涵,融入日常生活,焕发新的活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博物馆热’点燃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之火。”李文初说,将坚持守正创新,以实际行动,为大家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科技创新应强化跨界思维,善于挖掘、利用其他行业的成熟技术,解决本行业的创新难题。”

  ——省人大代表 李新

  “大家用微信扫一扫我手中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红薯粉条这款农产品的溯源信息。”省人大代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李新现场分享“神奇的源农码”创新成果。中国电科22所作为电子信息领域的国家队,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与中原农谷实现了首次跨界合作。

  中原农谷正在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为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需要随时掌握土壤墒情、农作物生长、气候变化和病虫害等情况。李新的科研团队把智慧灯杆从城市搬到农田,赋予它新的使命:只需20根就可以覆盖1万亩高标准农田,为持续高产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科技创新应强化跨界思维,善于挖掘、利用其他行业的成熟技术,解决本行业的创新难题。”他说。

  “未来,我们将秉持初心,坚持跨界创新助力中原农谷发展,努力服务于更多产业提质增效。”李新说。

  “村村在创‘星’,人人在追‘星’,让‘五星’照亮乡村梦想,实现美好生活。”

  ——省人大代表 张庭莲

  南雷村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从曾经“矛盾多、信访多、债务多”的落后村,到第一批获评河南省“五星”支部的党建红旗村、旅游特色村,离不开新时代党的好政策指引。

  省人大代表、信阳市平桥区龙井乡南雷村党支部书记张庭莲介绍,在创建“五星”支部的过程中,主要是打好了“三张牌”。

  一是打好特色产业牌。利用本地秸秆资源发展草编产业,短短几年时间,村里的企业从1家增加到10余家,村集体固定资产从100多万元增加到2000多万元。

  二是打好人才建功牌。村集体成立劳务合作社培育“田秀才”“土专家”,为创业提供用工用地政策咨询等服务,并对项目和人才进行分类管理跟进。

  三是打好组织引领牌。为激活创“星”内生动力,组织发动全村党员进行网格化积分制管理,落实党员联户机制,引导党员参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支部建强了,干事的劲头更足了。”张庭莲说,如今在大别山革命老区,村村在创“星”,人人在追“星”,让“五星”照亮乡村梦想,实现美好生活。

  “让群众看得见牌,进得了门,找得到人,说得了事。”

  ——省人大代表 陈连义

  在开封市龙亭区北郊乡四季城小区,有一个人大代表联络点,群众对其赞不绝口:“很有特色、很接地气、很出成效。”

  作为驻联络点的省人大代表,开封市御品官瓷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设计师陈连义深有体会。

  为啥说很有特色?陈连义说,四季城人大代表联络点是在市、区两级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由人大代表自发、靠社会力量创建的联络点,这里有五级人大代表驻点,可以多层次、更深入了解群众的问题。

  为啥说很接地气?因为设立站点时就首先考虑位置一定要方便群众,让群众看得见牌,进得了门,找得到人,说得了事。“在四季城社区里,不论男女老少,都知道人大代表联络点。”陈连义说。

  为啥说很出成效?这个站点每天都有人值班,每月都有接待日,每一个问题都有专家解答,每件事都有落实。

  “成立以来,代表参与已有60多人次,接待群众120多人次。”陈连义表示,今年他们要好好总结经验、树立品牌,让这个新型的人大代表联络点更值得推广。

  “各级党委政府把民营企业当成‘自己人’。”

  ——省人大代表 杨童雨

  “我们在周口鹿邑投资澄明食品工业园,3年建成了12家现代化食品工厂,能有这样的速度,就是因为各级党委政府把民营企业当成‘自己人’。”提起河南营商环境变化,省人大代表、锅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副总监杨童雨表示“感触很深”。

  她分享了发生在澄明食品工业园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3个月建成一座工厂。在河南“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的推动下,园区一家牛肉丸工厂用地,2021年7月还是一片荒地,10月底就建成了一家现代化智能化的牛肉丸加工厂,赶着火锅旺季投产。

  第二件事是,鹿邑县坚持专班制服务,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帮助企业精准破解用工难等问题。

  杨童雨介绍,得益于这么好的营商环境,澄明食品工业园2023年营业额突破36亿元,未来3年还将在河南投资10至20家工厂。

  “只有依靠创新驱动,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省人大代表 薄钧

  不久前,中钢洛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得2023年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作为在国有耐材企业工作近40年的专业人士,省人大代表、中钢洛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薄钧坦言:“只有依靠创新驱动,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传统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薄钧分享了三点体会。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围绕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方向,研究实现耐火材料的功能化、绿色化技术变革,创新驱动加快传统产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

  二是以国家需要为导向,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攻克国家大型燃气轮机等关键“卡脖子”材料技术,创新驱动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三是以产业链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品牌优势和上市企业优势,整合省内一些“专精特新”耐材企业资源,加快我省重点产业链培育,创新驱动协同发展。

  “我相信,通过以上‘三个导向’,依靠创新驱动,一定能够加快我省耐材产业的发展。”薄钧说。

  “用心、用情做好每一次法律服务,办好每一起案件。”

  ——省人大代表 刘红平

  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助推法治河南建设?省人大代表、河南胜蓝律师事务所主任刘红平分享了自己的体会。

  一方面要给困难群众撑起法律的“暖心伞”。河南胜蓝律师事务所成立阳光助残志愿服务团,经常到残疾人康复中心、托养中心开展法律服务。“我们所还有很多这样的服务团,为妇女儿童、老年人、农民工等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把党和国家的法治关怀送到群众身边。”刘红平说。

  另一方面要当好基层群众的法律“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在河南胜蓝律师事务所,律师们担任着132个村委会和社区的村(居)法律顾问,每人都有5个以上“村居微信群”,随时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解决法律问题。

  “我们将用心、用情做好每一次法律服务,办好每一起案件,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法治的‘温暖’,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刘红平说。

  “要想真正做好茶产业,就需要大家都投身进来。”

  ——省人大代表 黄成植

  “这是我们桐柏的名片——‘桐柏红’杯茶。别看这小小的一杯茶,它直接让众多茶农实现增收。”省人大代表、河南省茶祖印象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成植举起一杯茶自豪地说。

  桐柏县原来只采一季春茶,茶农每亩年收入不到4000元。黄成植认识到,要想真正做好茶产业,就需要大家都投身进来。他联合14位茶行业一线的人大代表,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三茶”统筹人大代表联络站,广泛听取茶农、茶企、茶商的意见,对“桐柏红”进行工艺创新,一季茶变成现在的三季茶,茶农收入大幅增加。

  今年10月,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叶学会共同主办的“国际红茶研讨会”将在桐柏举行,这展现了河南茶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

  “我们不仅踏实做好茶产业,更注重茶文化的传播和延续。”黄成植说,桐柏县正在打造茶祖文化产业园,延长茶产业链,努力把桐柏打造成中国“‘三茶’统筹”示范县、中国茶旅融合新标杆、中国红茶新高地。

责任编辑: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