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从河南探寻中华文明源头之光

2023-07-12 18:30:38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温小娟、郭歌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河南考古又一次走上国际舞台。中蒙联手探秘世界最大匈奴贵族墓群,再次吸引了世人目光。

  7月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蒙古国立大学乌兰巴托分校联合实施的考古项目“古代草原考古遗存研究”启动,首批4名来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员已抵达后杭爱省温都乌兰县,将对高勒毛都2号墓地开展进一步考古发掘工作。

  2017年起,河南省考古工作者与蒙古国学者开展联合考古工作。此前,双方联合开展的高勒毛都2号(匈奴)遗址发掘项目,被美国《考古》杂志评为“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

  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离不开考古学。“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最早的中国”二里头遗址……近年来,河南考古发掘硕果累累,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重要时空节点。

  “三项全部入选!”今年3月底,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消息振奋人心。至此,河南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已达53项,继续领跑全国。

  夏商周三代王朝奠定了国家层面的“早期中国”,从王朝到帝国,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持续推进,“夏”离我们越来越近。

  禹州瓦店遗址经过多年发掘,完整揭露出一处大型夯土祭祀遗迹,被部分专家认定为文献记载中的“墠”,为古人祭祀祖先的遗址,其绝对年代为距今4000年左右,已进入夏代纪年范围;新密古城寨城址内经过勘探,证明遗址中心区一处大规模的夯土建筑基址具有后世宫殿建筑布局特点;巩义稍柴遗址勘探发现有夏商时期的围沟,确定其使用年代为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这些重要考古发现,让“夏”的面貌越来越清晰。

  科技考古让我们更加精确地勾勒出古代中国的历史细节。5000多年前先民是怎样生活的?在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人骨考古实验室,揭示了5000多年前双槐树遗址先民诸多秘密。“双槐树遗址出土了中国境内第一例可能因巨大儿、胎位异常等因素而导致的难产死亡案例,为研究中国古代生育健康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周亚威说。

  该实验室成立于2014年,收藏黄河流域古人类资源1.2万余例,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收藏数量最多的人类学实验室。根据研究结果,双槐树以及汪沟人群和现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南方汉族人群最为接近,说明5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已形成汉族,在延续的过程中向南进行了扩散,来到长江流域或者长江以南地区,形成了我们现在的中华民族。

  河南作为“文物大省”“考古强省”,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这里集中呈现,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赋予河南文物工作者应当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看,商丘宋国故城遗址南城墙与睢阳古城西城墙交接处的“城摞城”考古发掘仍在紧张进行。这是历史上两周时期的宋国都城遗址,也是最后一个被考古发掘找到的春秋五霸的诸侯国都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岳洪彬说,希望能找到宋国故城下叠压的最早的商文化遗存,最终解决殷商文化的源头问题。

  中原大地,何以文明、何以为“中”?河南考古,未来可期。

责任编辑:陈运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