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一位优秀共产党员与“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故事

2023-04-26 11:02:59 来源:大公网 作者:孙贺霞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活着是一面旗帜,倒下是一座丰碑。杨水才是河南省继焦裕禄之后又一位英雄模范人物,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带领村民战天斗地,治岗治水,把秃岭变成花果岗。

杨水才纪念馆  

  杨水才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一名优秀的基层共产党员,虽然一生短暂,但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治贫治愚,发展生产,发扬的“小车不倒只管推”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却永远流传了下来。毛泽东主席称其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

  近日,记者驱车前往许昌市建安区杨水才纪念馆,从237省道转到一条不知名的乡间小道,距离杨水才纪念馆不到5公里。放眼望去,平整的柏油路消失在麦田里,路边尽情绽放的花朵,抽出新芽的林木,刚甩穗的麦苗……这是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也是57年前杨水才在这战天斗地、努力奋斗要实现的美好愿景。

  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1925年,杨水才出生在许昌市建安区桂村乡水道杨村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6岁在讨饭,12岁当童工,24岁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3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部队中作战勇敢,先后两次立功,荣获“人民功臣”光荣称号。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光荣复员,回到老家水道杨村。

  以前的水道杨村是“一个两岗夹一洼”,沙质土壤使当地水资源匮乏。解放前这里流传一首歌谣:高高水道杨,地霸逞强梁;农民勤劳动,吃的菜和糠;推车如上路,步步踏坎上;遇到天气旱,连水喝不上。

  恶劣的自然环境是该村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复员回村的杨水才,献身于如火如荼的家乡建设,率先成立起互助组、合作社,成为贫下中农的”主心骨”,”铁柱子”,和岗地旱魔作斗争。

  为了改变家乡面貌,杨水才找到制约发展的“穷根”,提出要排除万难抓水利与绿化,把高岗变成水浇地,把秃岭变成花果岗。据相关资料记载,在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大旱中,杨水才带领着村民们实现了大丰收。

  1964年,杨水才用竹筒、废瓶制成”土仪器”进行地势测量,寻求到最好的挖坑塘地址,带领群众挖出了幸福塘,建成三级堤灌,使水道杨村从此结束了干旱的历史。1965年,杨水才带领水道杨村群众植树5万多棵,绿化村庄和东西两岗,水道杨成了“水上岗、满树坡”的新农村。

杨水才纪念馆负责人为游客讲解杨水才故事

  在改变落后面貌的实践中,杨水才认识到,只有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群众,让群众掌握生产技术,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过上幸福日子。于是,他创办桂村农业中学,并担任校长。担任校长期间,他自力更生,艰苦办学,育人育心,主张学以致用,探索出了一条农民自己创办农业中学,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新路子。

  治岗又治水,植树又造林,这是杨水才努力奋斗的方向。但是年纪轻轻的杨水才却患上了肺结核、肾结石、胃溃疡等疾病,而对于现在发达的医疗技术水平,这些疾病根本不算什么。杨水才纪念馆的负责人说,在植树造林中,有一次杨水才推着小车行走,突然吐了一口血,他擦擦嘴上的血渍,说道:小车不倒只管推。

  杨水才在他的笔记中曾写道:已经病成这个样子了,“小车不倒只管推”,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干革命。

  1966年12月4日,从早晨到深夜,在多种疾病的折磨下连续工作了18个小时的杨水才,凌晨在重绘水道杨崭新蓝图时,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那时他才41岁。

  近60年已经过去,如今的水道杨村紧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发展步伐,逐步形成以现代生态农场为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以小米、红薯等特色农作物为主的种植、加工产业。目前,该乡21个行政村全部实施了土地流转,并以党支部为主体成立村级农业合作社组织,80多个种地大户实施农业种植集中化,吸引多家农业专业种植公司落地桂村发展,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方向引领。

  大无畏精神永远流传

  杨水才的一生虽短暂,但他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治贫治愚,发展生产,发扬的“小车不倒只管推”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却永远流传了下来。

杨水才复员证明

  在1969年7月13日,《人民日报》在刊登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记共产党员杨水才同志的光辉事迹》一文中写道:走出没几里地,瓢泼似的大雨浇下来了。一程泥泞,一程水,疾病严重的杨水才哪里跑得下来!走到半路,累得吐了血……晚上十点多,他带着一身泥水,回到了水道杨。

  同月31日《人民日报》又以《为人民鞠躬尽瘁》为题,发表评论员文章,高度赞扬杨水才同志。杨水才的“小车不倒只管推”,成了广为流传的名言。毛泽东主席称其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

  新馆将于7月开放

  来到杨水才纪念馆,一张张图片、油画,陈列的小推车、铁镐、土制水平仪、嫁接剪刀等一件件杨水才生前使用过的劳动工具,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杨水才光辉的一生。

  该馆负责人告诉记者,杨水才在世时,未曾留下一张照片,为了发扬杨水才的精神,专门找画家绘制了杨水才生前生产劳作、带领群众致富的画面。

杨水才推车雕像

  杨水才纪念馆建于1969年,2001年恢复重建,2009年再次扩建。展馆前方,是杨水才全身汉白玉雕像,高4.1米,象征杨水才同志走过的41年光辉岁月。

  多少年来,这里都是党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红色教育基地。

  在杨水才纪念馆老展馆西面不足百米是杨水才的墓地,旁边有象征”小车不倒只管推”革命精神的杨水才手推车雕像。前边和左右是杨水才同志生前带领群众建成的桐树路、花椒寨、柿子沟,墓地西侧是幸福塘。

  相关负责人介绍,杨水才一生未娶,也无后人,就把他葬在了幸福塘的旁边。为了保护这个水塘,当地对其进行加固修护。现在,幸福塘的水质很清澈。

  为了更好地弘扬杨水才精神,当地政府重新修建了新馆。据负责人透露,杨水才新馆将于7月份开馆,老馆仍旧保留。

  长篇小说《小车不倒只管推》出版

  2020年1月,许昌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小莉创作的首部长篇纪实小说《小车不倒只管推》在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详细记录了杨水才生前十几年如一日带领家乡群众挖塘治岭、植树造林、兴办学校,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改变水道杨村贫穷落后面貌的故事。

2020年长篇纪实小说《小车不倒只管推》出版

  为完成这部近20万字作品,张小莉查阅大量文献,数次奔赴水道杨村,走访了解当地民间风情,搜集更鲜活的有关杨水才生前艰苦创业的宝贵资料,最终经过很多个不眠的夜晚完成了创作。张小莉称,对于党和人民的信任,她无以为报,只有辛苦创作,发扬“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奋斗精神。

  《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创作,是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这既是对英雄的讴歌与礼赞,也是对当下党员干部的期盼与激励。该书从五审四校到正式出版,仅用一个月时间。

  光明日报早前报道,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著名剧作家齐飞编剧的大型新编现代豫剧《杨水才》在许昌市建安区戏曲艺术中心演出,再现了杨水才“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为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戏曲艺术盛宴。该剧荣获河南省第十五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

责任编辑:李孟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