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汤继华 万里挑一 做强玉米中国芯

2022-09-09 10:30:45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记者 师喆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8月27日,早晨不到6点,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副校长、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汤继华就冒雨出发了。

  到达位于原阳县的试验田时,雨势仍不见小。汤继华并不当回事儿,他从汽车后备厢取出自己的老“四件套”——草帽、胶鞋、工作服、军用水壶,麻利穿戴好,像一尾鱼般钻进了玉米地。

  汤继华与学生对玉米进行授粉作业。河南日报记者 王铮 摄

  “你看看这一片。”汤继华兴冲冲地给记者出了一道考题:“右边这6行和左边这8行,能看出有什么区别不?”

  记者认真观察后回答:“感觉右边6行玉米长得更高,穗子更大,叶片分布更均匀些。”

  “这就对了!”汤继华抚掌大笑,“你看到的这些差别,其实是由一个基因决定的。通过编写一个基因片段,我们就能让玉米增加10%的产量。”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6.5亿亩左右,河南省所在的黄淮海平原,是全国四大玉米主产区之一。选育出更多优质高产的良种,正是汤继华及团队多年来的奋斗目标。

  但玉米育种的难度,却非常人所能想象。每年七八月,正是玉米授粉的关键期。三十七八摄氏度的天,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能达到四十五六摄氏度,人在里面劳作一会儿,衣服脱下来不用拧,汗水就直往下淌。

  跟着汤继华下田的学生们,个个又黑又瘦。“我们的目标就是把男孩变成黑金刚,把女孩变成黑牡丹。”他开了个玩笑,复又正色道:“不下地就发现不了生产中的问题。这份苦必须吃。”

  每年,汤继华和团队都要三赴海南。12月底去50天左右,3月底去一个月,5月中旬再去半个月,如此往复,才能保证一年种上三代玉米。这十几万株玉米全部需人工授粉,从中选出4000个左右的果穗,进行测交后鉴定出6万个杂交种,再筛选田间表现优劣。一年忙下来,也就能选出五六个好品种,实打实的“万里挑一”。

  授粉期的玉米普遍“娇气”,既要等达到一定温度才开始散粉,又见不得高温,遇到雨水天气更是难办。

  “但你看看我们的品种,雨天也不受影响。”汤继华随手拉过一株玉米,手指轻轻在穗子上一弹,便有满满的花粉落下。“去年暴雨,今年高温,对老百姓收成都有影响。我们做育种的,就是要把所有逆境因素都考虑到,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能让授粉工作赶在日头最毒辣前完成,根系要做成怎样的角度才能抗倒,什么样的株型和籽粒形状能增产……他们以生产中的问题和农户的需求为导向,将育种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今年,汤继华团队交上了两份漂亮的成绩单:成功克隆黄淮海重要病害玉米南方锈病的抗病基因,解决了黄淮海地区多数玉米品种不抗南方锈病的技术难题;明确了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的生物机制,为玉米不育化种子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保证,助力提升我国种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记者采访这天,正赶上河南省豫玉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代表来考察。一行人一路走着,看上了好几个优质品种,再三向汤继华要求由他们进行推广。

  “汤校长选育的玉米品种耐密、抗倒、抗病、优质、高产,简直把优点占全了。我们推广起来放心,农户种着也安心。”该公司总经理彭强介绍,豫玉种业目前与汤继华团队合作推广的品种,一亩地就能让农户增产300斤。他们都有信心,今年选定的新品种,定能推广千万亩以上。

  科学家名片

  汤继华

  现任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副校长,小麦玉米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遗传学会常务理事。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原学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等称号。

  主要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大研究计划、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2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5项,植物新品种权11项;选育出T7296等多个优良自交系,审定玉米新品种16个。

  心声

  不下地就发现不了生产中的问题。我们做育种的,就是要把所有逆境因素都考虑到,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责任编辑:张晚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