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打造乡村数字平台 全面提升治理效能

2022-04-20 16:34:49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谷留锋 李济龙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当前,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数字平台已经成为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数字化治理的重要载体和发展方向。数字平台以开放性、多元协同性、技术性和决策科学性等特征,在推进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内容透明化、治理方式数字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数字平台多边连接、共享共建、整合聚集和系统规划的功能,实现乡村治理精准化和公共服务高效化,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完善平台架构 实现资源整合

  乡村治理平台是指利用数据驱动、平台支撑、网络协同和沉浸式社交设计,为社会群体提供即时互动、协调沟通、有效合作等多样化服务的可复用技术和空间。相对于传统的乡村治理,数字平台以标准化、模块化的功能和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了多终端的信息共享,改变了传统乡村的线性治理模式,为治理主体提供了一个多样化合作的渠道和场景,有利于从传统纵向的行政管理模式向复杂的网络治理模式转型。

4月17日,宁陵县公园生态道旁繁花似锦。近年来,该县陆续规划建设了一批城市公园,丰富了市民的休闲娱乐生活。吕忠箱 摄

  目前,构建不同治理力量有效协同并产生整合效应的平台生态系统是当务之急。要改革和完善平台架构,搭建以“13334”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职能联动管理平台,实现资源整合。“13334”代表一个“乡村治理云中心”,“区(县)、乡(镇)、村(社)”三级乡村治理应用平台,“IaaS、PaaS、SaaS”三层平台架构,“标准规范、安全保障、运维管理”三大安全与运维保障体系,“数字党建、数字治理、数字民生、数字服务”四组应用与服务,通过WEB信息门户、手机APP、触摸一体机、户外LED大屏、数字大屏进行发布展示。平台把职能交叉、职责相近的县乡村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整合重构,缓解部门化和碎片化问题,畅通各级管理单位和横向管理部门的信息传输、数据共享、任务管理、报表流转等工作通道,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厘清职能责任 多元协同参与

  乡村治理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系统工程。首先,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目前,乡村治理平台主要有政府牵头模式、企业主导模式和政企合作模式等,存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以及平台标准不统一、业务模式不相同、管理流程不一致、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平台标准如何规范、各地如何因地制宜、社会主体如何进入,政府与社会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如何定位和协调,数据的收集、存储和使用如何严格监督和规范,也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因此,建议省级主管部门出台有针对性的细则或文件予以明确规定,扫清平台协作的各种障碍。其次,数字平台不仅是协同治理的灵活场所和便捷工具,还涉及政府组织的重构和政府职能的转换。政府要打破部门间的壁垒,完善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探讨跨部门、跨系统、跨层级、跨业务的合作沟通协调方式,探索线上集中办公模式,提高综合行政事务管理能力,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向群众展示“负责、透明、法治、合规”的服务型政府形象。

  乡村的事归根结底是群众自己的事,只有群众广泛参与、共治共建,才能有效推进乡村治理。在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社情民意通达等方面,要积极依托乡村治理平台,提高基层党务、政务和村务活动的透明度。充分发挥平台强大的连接功能,连接政府、连接村干部、连接村民,重塑村民与村干部、外出村民与村庄、乡村自组织与村干部的关系。数字平台为群众“说事、议事、主事”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只有充分保障群众的主体性和平等的参与权,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群众才会积极参与平台,建言献策、依法维权,由此促进基层民主自治和基层权力的规范运行,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优化场景应用 增加平台黏性

  要通过优化平台的应用场景,提高平台的便捷性和群众对平台的归属感、信任感。首先,优化系统的功能设置,确保平台的应用场景与不同地区的具体需求相契合,提高应用功能的落地性和针对性,降低不同主体接入平台的门槛。其次,提高平台服务功能的便捷性。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法律”等数字化社会服务体系,通过对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流程的平台化改造,构建“一站式平台”和“数字乡村一张图”,对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进行可视化管理,打通服务村民的“最后一米”,有效满足村民精细化服务需求。再次,拓宽平台服务的范围。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留守妇女、贫困家庭、大病残疾等特殊群体数据库,为他们享受远程教育、医疗、救助、培训等服务提供链接和平台支持,增强农村脆弱群体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最后,进一步丰富平台“三治融合”的形式和内容,有效推进数字乡村治理“积分制”,重拾文明乡风、重建岁月乡愁、重塑文化共生,让平台真正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提升数字素养 弥合数字鸿沟

  新时代的城乡差距,正从基础设施差距转向数字素养差距。针对新时代城乡“数字鸿沟”问题,首先要持续推进网络扶贫,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建设水平,鼓励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对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网络提速降费,弥合城乡网络“物理接入”鸿沟。其次,推动“三农”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农村地区产业生态化和智慧化水平,丰富农村生活的数字化场景,弥合城乡“使用接入”和“技能接入”鸿沟。再次,开发“农民数字素养学习平台”,建立一套包含数字素养水平测评、学习路径与学习内容的农民数字素养培育系统,弥合城乡家庭的“意识接入”鸿沟。最后,提升农村地区信息化教育质量,加大对乡村教师和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解决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国教学院)

  

责任编辑:张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