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将军们,我想唱支安魂曲——《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序

2022-03-31 13:25:26 来源:大公网 作者:高小龙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编者按】远征军将领潘裕昆的外孙、远征军文史顾问晏欢和他的朋友多次远赴美国国家档案馆,扫描回几万张二战中缅印战场高清照片,编撰成《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一书,著名导演高小龙于2016年年初受邀担任该书总策划一职。这部《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所选一百位中美英三国联合作战的指挥官,是整个二战中国战场参战军人之一部分。高小龙被印在纸上的这些老照片中人物的严肃坚决、淡定沉稳的英武气息所震撼,进而为该书作序,以此追念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的勇士们。

  作者:高小龙

  这些年,细述起来,晏欢和他在深圳的一班朋友们,多次远赴美国国家档案馆,扫描回几万张二战中缅印战场高清照片。这件事,已铸就了一个民间海外中国近代史资料搜寻工作的里程碑。此后,这座位于马里兰州的美国国家档案馆二馆,中国人的身影逐年增多了起来。

  晏欢们趟开的这一条路,就历史研究的具体事功来说,不知能填补多少与中国人有关的二战史一手史料的空白,一次一次不弃涓滴的积累,让历史叙述里那些枯燥的文字,生硬的数据,以及“民族” “正义” 等等这一类宏大而抽象的概念,变得有迹可循;有样可辨;可见;可鉴了。苏珊.桑塔格说:“所有的照片,都会因为年代久远而变的足够有意味和感人”,可是我看到的,这些从外人手里搜寻回来的照片,其意义,远远超越了“有意味”“和“感人”这样浅表的价值。

  我受到晏欢,胡博的邀请,担当这一部《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的总策划职,自有一份格外的专注和责任,我不会让我们自己,以及此时此刻正准备翻阅这部大型图志的你———历史观看者们,仅仅是满足于新鲜感和历史猎奇。我们想像这部“图志”,能带你和不过是七十年前而已的历史实况,发生一次难忘的重逢,这是一种看和被看之间特殊的距离感,二次大战结束七十年,这是一个人还没有走完一场人生的距离,今天世间各种扰攘,无不是由二战而起的一切纷争,较力;博弈;延宕至今的情形。

  二十一世纪的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已经渐渐进入一个全面的影像阅读时代,与我们并不遥远的一二百年的近代史,我们有幸可以获得越来越多重新被发现和启封的影像资料,历史文本的阅读,如同插了翅膀,你在文本中了解的越多,你在影像的观看中,就能看到更多,这是时代给予近代史爱好者们特别的恩惠。

  我第一次邂逅图像中的抗战历史,是在三十多年前,还在读高中的时候,不难想象那是怎样的一个历史学习环境,某天,有同学带到学校来一本厚厚的,但是已经被翻的烂烂的精装画册,烂的程度就像是一副骨架已断,仅有皮肉相连的躯体,捧着它小心翼翼地翻阅,不时还有脆黄的纸屑掉落出来,那画册的内容,让我目瞪口呆,从一篇一篇的文字中轰然跃出纸面的,是一个一个披着战地黄沙风尘仆仆的军人的照片,都是打日本鬼子的中国军人,大多数人没有听过名字,毫无所知,大概有那么几位的名字,书里见过,也似曾听闻,可是,这不都是些“坏蛋”的名字吗?怎么这些人都这样庄严地活在这部画册里,齐刷刷站在我面前,眉目鲜明,气宇轩昂,他们有名有姓,有来历,有身份,有各自热血的事迹。

  就这样,我在一种偷偷摸摸的状态下,遇见那部在民国年间非常著名的影像出版物《中国抗战画史》(曹聚仁 舒宗桥编著)这是我的抗战史启蒙,我带着各种闯入一个陌生世界的紧张和兴奋,全面浏览了印刻在纸张上的那场“正面战场抗战”的影像历史,那也是我第一次,在出版物上看到那些抗战将军们的身影,这些武士们,还有他们的敌人们,背后是硝烟弥漫的战场,阅读的现场感极其强烈,虽然年代久远,图像有些已经模糊不堪,可是战场的景象在,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气氛在,中国将军们坚毅的表情和架势都还在。

  八十年代,我们对抗战史的认知,片面又片面,战争,战役,都是时间地点歼敌人数,再辅以战略的伟大意义。这其中,没有人,或者只有几个人,似乎所有的战役,都只是几个人打赢的,少年人只觉得不满足,有大疑问。幼年时看三国演义小人书,崇拜的是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或者许褚,典韦,张辽,吕布等等这些一等一的盖世英雄,再年长些时听单田芳说书,满脑子大隋朝那各有绝世武功,又豪迈仗义的好汉,诸如秦琼,罗成,李元霸——每每听到和看到这些气贯长虹的名字,多少都会将自己和这些名字牵扯到一起,时而想自己是常山赵子龙,时而又想是那连挑十一辆滑车的高宠,那年月的古代小人书里,满是让人兴奋莫名的英雄豪杰的形象,各个看上去“面若古月,目若朗星”,又或是“天庭高耸,鼻直口正,面若铁色,眼若环珠”,这些画匠们手绘出的人物,结结实实地戳在我们一代人的成长历程里,成为那个还未有发生改变的时代中,少有的欢乐和明亮的记忆。

  六零后一代人身心里若说生长了一些崇高感,若说有偶像崇拜,大概还是崇拜有大作为的人,有浩荡气象的人,这样的人,在古代的传说里,在近代的铁和血和火焰里,如果没有告诉我们,中国,曾经在一场濒临亡国的战争中,有许多个现代赵子龙,现代关张赵马黄,现代高宠和杨七郎,这种遗憾,始终是一个民族对一群忠勇儿女的遗憾。

  鲁迅在二十年代曾经以讽刺的口吻说过照相术,他说不管什么人,放大了看,“都很凛凛的”。

  至少,鲁迅的用词是准的,凛凛的,凛凛威风,确也是意志笃定的军人面对镜头的气质,三十年前看那部启蒙的“画史”是这样,今天,看我们这部“将帅图志”里的一百位战将的影像,更是通体可见“凛凛的”的气氛。

  拜时代所赐,我们终于有机会,以更加考究的形式,庄重地,给他们一次礼敬,做一件弥补遗憾的事情,近半个世纪过去,这一百位将军早已往生极乐,放在漫漫历史长河里看,这件事情,之前一直没有做,现在做了,也不晚,尤其是在合适的时间,遇见合适的人,就更不晚。

  晏欢胡博二位君子,就是历史在等待的那两位使者,听晏欢无数次讲他和胡博是如何在微博上互动,讨论,辩论一幅照片里面的人物究竟是谁不是谁的故事,像两个专注游艺的孩童,找到一个答案,晏欢胡博会隔空击掌,欢喜雀跃。

  晏欢极会讲故事,而且都来自他亲历的非虚构故事,他的所谓“会讲”,不是用结构,用技巧,而是一步一步,娓娓道来,牵引着你渐进高潮,浑身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在恰如其分的情绪里,都在那件事情的开合转圜之中,你若稍稍是个敏感的人,会被他引得捧腹大笑,或者飙出眼泪。这个面相冷静近似冷漠的建筑师,宽边眼睛后面,其实藏着满满的妇人之仁。

  话说早在深圳诸友开始做民间抗战历史发现整理工作之前很多年,晏欢就已经在做“中缅印战场”主题的深入研究,与他父亲晏伟权先生一起,找寻与他外公潘裕昆将军有一切交集的老军人,常常会因为哪怕很渺茫的一个信息,也要立刻飞往多省多地,串联老军人和他们的后人,这样的抢救式的寻找,凭借的就是各种渠道得来的老照片,由于几十年的孤寂生活,许多人早已将给自己惹了一辈子麻烦的过去,主动回避和遗忘,俟其生命的最后时刻,晏欢又是适时出现,坐在垂老之人面前,把一个人唯一一张能证明他的忠勇为国经历的照片递过去,一阵沉默之后,继而是从一个苍老羸弱的身躯里爆发出的凄厉长啸,或者,是半天也止不住的委屈而发出婴儿一样的哭泣——

  我是通过晏欢的故事,才觉得这些没有被历史狂飙卷进尘埃的老照片,不仅仅只有感人和有意味这么简单,对活着的,和这七十年来陆续死去的,从那场战争走过来的人们,它们,是他们的安魂曲。

  我从来没有想过,此生还能与这些走进历史的人物,一起走进他们的历史场景中,或接踵而行,或比肩而立,这是这些照片的力量,也是摄影的奇幻魔法,在频繁观看这些照片后,我沉浸在这种壮丽的幻想中,硝烟味道似乎也缭绕周遭。

  我喜欢近代史,泰半原因是有这些屡屡令人发出惊叹的证物,近代史几乎所有的迷雾,皆可经由一种“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勤奋,对任何史料细节不依不饶究明原委的执着,拨散开来,带我们逼近事实,或者恍然大悟于真相面前,晏欢和胡博这等人,就是怀有这样的功夫和心思的高手,对二战中缅印(CBI)战场的研究,晏欢这十多年下来,已经成绩斐然,对抗日战争中国军队所有指挥官深入到师一级人物生平履历的了如指掌,年轻的胡博先生,更是让中国所有二战史爱好者,佩服到五体投地,至今,我仍然觉得胡博本身就是一团迷雾,我常开玩笑问晏欢,胡博是外星人吗?

  在策应晏欢胡博他们编著这部图志的过程,完全是一次遍见惊异风景的旅行,稼轩词有云: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从几万张图片资料中编选出能代表二战盟军中缅印战区这一百位将帅各自风范的照片,仿如就是在跟随这一百位将军左右,鼓号齐鸣,沙场点兵,所到处,尽是这些“凛凛的”人,“凛凛”的风景。

  “面如贯玉,龙眉细目,鼻似玉柱,口塞丹朱,”中国传统文艺作品里的赳赳勇夫们的形象,再次以影像里血肉丰满的样貌出现在我们的联想中,传奇而骄傲的联想。

  电脑前面,晏欢带着我和每位将军相认,他们有些是历史“熟人”,有些真的是没有留下哪怕一张像样的照片,我会囿于职业习惯,从图片的质量上和可看性,戏剧性上把关,有个别几位将帅实在找不出画质好的照片,勉强有一张家人提供的粗糙小照,我的意思就不要上了,晏欢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就会问胡博,胡博会断然建议:人家这张照片虽小,但是是唯一可以证明他曾经参加了那场著名的战役的证据,这决定他一生的荣誉,怎能不用,往往这个时候,我当然会尊重晏欢胡博的意见,也看出他们竟然是这样认真地,向已经定格在七十年前一个瞬间的人,做着忠诚的历史的交代。

  我还是认为,照相术的发明,的确给我们了解近代历史造就了完美的认知体验,历史变得充满生机,表情丰富,立体。有人说历史是迷人的,尽管往往也是悲伤的,这是掌握了多方面信息阅读的可能性后才有的体会。

  结合文本的阅读,了解的越多,在照片里就看到的越多。照片里藏着的秘密,神奇就在于,拍照者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很多信息和密码,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会有令人兴奋的新发现,一张照片,早已不再只是凝视着视觉中心这个人的一切那么简单了。

  那天,晏欢拿着这本《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的样书来找我,尚未开口一起分享兴奋,就只见他把厚厚的这一本样书放在桌上,晏欢并没刻意加重手势,可是我感到了一种自然的重力,一点不夸张,我触电一样忽然就站了起来,完全是下意识。我跟晏欢说:好大一部书啊,我坐在椅子上的高度,和桌面上这部大书离的太近,所以我本能地想站起来。

  这是我第一眼看到之前在电脑上反复甄选排版的电子图像,就这么变成纸质图书,豁然呈现在眼前,我要感谢设计师小朱,你身材这么纤瘦,何以对这部书所需要的大体量判断的这么准,开本规格非常合适,很有震撼力,我这么忽然站起来,就对了。

  这是一部需要肃立着,垂首翻阅的图志,站着看,有敬畏感,有庄严气氛,这一百位将军,应该享受这份恭敬。

  再有,我这个时候开始分享作者晏欢和胡博在电脑上吭哧了好几个月的成果了,可是我又发现,印在纸上的这些老照片,观感大不同,一页一页翻读,照片似乎全部没有了边际,画幅上下左右在无限延伸,所有的将军们,表情无论严肃坚决的,淡定沉稳的,均有一股迎面而来的英武气息,我自认为也是翻看过许许多多画册图志的人,如此有饱满元气,画面的张力摁也摁不住的读图感受,还是第一次。

  晏欢对我的这种感受连连叫好,大表认同,说:何不将此写进序言,让读者循此法进入我们这部隆重的图志。

  好的,今天就这样如此这般照录上来,是为序言之一段。

  这部《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所选一百位中美英三国联合作战的指挥官,是整个二战中国战场参战军人之一部分,尽管这样的纪念,似乎来的迟了些,借外人给我们留下的证物,还给这些勇士一个该有的致敬,似乎也颇显尴尬。但是,做开了,能够做了,说明我们终究进入了一个宽容的时代。

  值此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这部图志,算做一个追念,也是在众声喧哗的纪念热潮中,从这个角落里,浅吟低唱一首安魂曲。

  (作者为中国内地著名男导演、2010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总导演、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短片《笔墨纸砚》导演、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礼乐》影像导演、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汇聚》短片导演、2000年北京《申奥》宣传片执行导演、2002年上海《申博》宣传片执行导演。)

责任编辑:李孟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