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斌的工作很特殊。首先是工作地点。嵩山气象站建在登封市嵩山跑马岭上,海拔1178.4米,平均气温要比山脚低6至7摄氏度,是河南唯一一个高山国家基准气候站。
嵩山气象站全貌。 嵩山气象站供图
其次是工作环境。由于不通公路,从1956年建站至今,观测员的通勤之路只能靠徒手攀爬,上山要花费两个多小时。后来,大家干脆就住在了山上。
刘伟斌是两天前上的山,这次他要在站里连续工作10天。远离城市喧嚣,山上的生活简单而纯粹,每天的工作也如同复制粘贴般整齐规律。
早上7时,气温还在零下,刘伟斌和同事们已经准时到达了观测场。每天的第一项工作,是检查气象监测仪器的运行状况、巡视观测场。
“裸露”在山巅的监测仪器,要经受各种复杂天气的“考验”,气温过低、降雪、冰冻等恶劣天气都有可能影响仪器稳定工作。而今天的好天气,意味着大家的工作量能减轻一些。
气象观测站里有个地标——一座十多米高的风塔,用来监测风向和风速,远远望去很显眼,也是站里设备中检查维护最难啃的“硬骨头”。
“检查风塔运行要沿着垂直的梯子爬到顶端。到了冰雪天,风塔里的传感器经常上冻失灵,梯子上又裹着厚厚的冰,打滑厉害,只能一边爬一边用锤子敲掉冰块。”刘伟斌说。
不过,山上的夏天更不好过。山顶极度潮湿,很难见到太阳,驱之不散的雾气能持续好几十天,屋里的地板墙壁上常挂满水滴;强对流天气“光临”时,雷电仿佛就在头顶“爬行”……在这里工作的“老气象人”,大都患有风湿病。
观测场之外的“第二战场”是观测室——几台电脑一字排开,屏幕上显示着各种实时气象数据。自2020年4月1日起,嵩山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已实现全面自动化。
“每分钟采集一次数据,每5分钟上传一次数据,遇到异常天气,再加密观测。过去我们每天都要看云,进行人工观测。现在,计算机的‘智能大脑’已经完全代替了人工。”刘伟斌说。嵩山气象站反映的是我省整个西部山区的气象特征,这里观测到的气象数据,除了为气象部门天气预报、预警提供依据,还作为研究气候变迁的一手资料,参与到国际信息交流中去。
天色将晚,又一日的云卷云舒被这山巅气象站“尽收眼底”。刘伟斌还是习惯性地站上观测台看看云,只见远处的城市已亮起点点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