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创新是对非遗的最好传承

2022-01-27 15:18:03 来源:河南日报记者 温小娟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废弃鸡舍成为艺术化休憩空间、破旧乡村小学变身写生基地、泥咕咕融入茶具设计……1月23日,“黄河非遗点亮老家河南”首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总结会上,精彩呈现了各赛点的创意成果。这批用非遗元素创新打造的创意空间和文创产品,令人惊艳。

  近几年,河南大胆探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顺应大众审美,融入最新科技、时尚设计等,衍生了大批“非遗+”新业态,让非遗变得生动、有趣,频频出圈出彩。

  构建非遗保护新格局

  在推进非遗保护工作中,河南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实现了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数字化保护,逐步构建起非遗保护的新格局。

  深入挖掘整理非遗资源,完善非遗名录体系。2021年,河南省南阳烙画、宝丰魔术等12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还完成了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第五批省级非遗传承人认定工作。截至目前,河南省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3个,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25个、代表性传承人127名,省级代表性项目1030个、代表性传承人1147名。

  加大人才培养,激活内生动力。通过政策、资金倾斜,强化传承人队伍建设。《河南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明确提出,大力培养中原工匠,以多种方式为收徒授艺等传统工艺传习活动提供支持,依托高校实施传承人高级研培计划等。“从我们学校这几年的培训情况看,非遗传承人文化素养、审美品位、设计转化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郑州轻工业大学副教授薛峰说。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文化和旅游部将黄河九省区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秘书处设在河南,我省非遗保护迎来了新机遇。

  融入现代表达“活”起来

  令人欣喜的是,河南非遗不仅守正传统,还积极创新融入社会、照进现实,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发展之路。

  去年10月发行的《豫剧》特种邮票,生动再现了豫剧《花木兰》《七品芝麻官》《朝阳沟》的舞台场景,网上预售火爆;太极拳非遗QQ表情包下载量突破10万;开封发起“宋词中国”原创音乐征集大赛,将非遗音乐鼓子曲、豫剧元素和流行音乐结合创作出的宋词新曲,获得1.1亿次点击量……古老非遗融入现代表达,纷纷“活”了起来。

  强化现代化传播,让非遗传承“潮”起来。去年,受疫情影响,第九届中国(宝丰)国家级非遗曲艺展演、第十二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遗展演、第六届老子生日拜典·河南省非遗(传统戏剧)展演等河南非遗三大品牌活动从线下转为线上,通过抖音、快手、微信等平台,组织了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非遗项目进行云展演,总曝光量突破500万,不仅为非遗接上时代的地气,更注入了流量的热度。

  “90后”小伙儿、孟津剪纸传承人畅杨杨也是非遗上云的受益者。虎年将至,他在微信朋友圈频频“晒单”,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将“虎”元素剪纸卖到了全国各地。在他看来,非遗要紧跟传播潮流,活化成一种生活方式。

  赋能文旅文创成支柱

  河南是非遗资源大省,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做好“非遗+”这篇文章至关重要。

  去年,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以黄河非遗为抓手谋划乡村振兴的“大手笔”—启动“黄河非遗点亮老家河南”首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支大学生团队走进中原,发现非遗之美。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于洁说,这次大赛在河南选取了10个乡村作为赛点,利用各地特色非遗资源进行创意创作,打造契合大众精神需求、消费需求的非遗空间和文创产品,全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为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赋能。

  陈家沟“拳乡饭店”作为赛点之一,经过改造融入太极拳、剪纸等非遗元素后,成了陈家沟新晋的网红打卡地,引领“非遗+餐饮”的潮流,吸引周边商家纷纷前来取经。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省非遗融入了产业发展,通过“非遗工坊+传承人”“非遗工坊+合作社”“非遗工坊+企业”等方式,为广大群众在家门口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稳定收入。

  当前,非遗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代。互联网、电商平台、个性化需求、新媒体传播平台等,为传统文化打开了“遇见年轻人”的大门,非遗将会走得更好、更远。

责任编辑:张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