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戎40年战功赫赫 解放后拓国防科技
在湖南省湘乡市龙洞镇泉湖村开国大将陈赓的故居里,有一副对联:德循羊祜,源绍吉安。陈赓大将之女、解放军总医院麻醉手术中心原主任医师陈知进说,这是陈家家训,出自曾祖父、清末湘军武将陈翼琼之手,意为品德要学习西晋名将羊祜,博学能文、清廉正直,同时不要忘记祖上源起江西吉安。
她说,正是严谨自律的家风,让父亲始终牢记初心和民族大义。“我们传承父辈的精神,是告诉后人,他们选择革命是经历过血与火的战斗、生与死的考验,才坚定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在行军打仗中,陈赓也坚持记日记的习惯。图为保存完整的陈赓日记本。 受访者供图
近40年军人生涯中,陈赓转战大半个中国,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多次凭着超人的机智和勇敢化险为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授予大将军衔。后人评价他称,无论在硝烟弥漫的炮火中,还是在情报保卫工作的隐蔽战线,抑或是解放后国防科技的开拓,陈赓都是英勇无畏又功勋显赫的英雄。
陈赓的祖父陈翼琼是湘军猛将,与晚清着名湘军领袖曾国藩是老乡。祖父12岁便投奔湘军,从一个伙夫当起,转战数省,骁勇善战,最后积功官拜花翎副将,御封“武显将军”。如今,陈家大堂上悬挂着“陈”字大旗、80斤重的大刀,以及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的亲笔题字。
不过,祖父陈翼琼却不准儿子从军及做官。陈赓的父亲虽然谨遵父命,身处乡里,不求功名,却也心怀天下,从康梁变法、辛亥革命到湖南农运,他无不同情支持。陈赓的母亲则做过农会主席,乐于助人,亦拥有不凡的家国情怀。因此,他的四子一女都是军人,下一代亦有人从军。
斯诺夫人拍摄的陈赓全身照。受访者供图
承父志效命沙场 被周恩来称“福将”
陈赓塬名庶康,字传瑾。幼年的庶康对祖父传授的“幼从戎为官致富,善战闻于当时”印象颇为深刻,故13岁投奔湘军时,他改名为“赓”。陈知进表示,赓的本意即继续、连续,“父亲希望继续传承祖父的事业,决心效命沙场、建功立业。”
黄埔军校时期,陈赓曾与军阀作战,千钧一发之际,将绝望中欲自尽的蒋介石救出鬼门关;上海特科时期,他则协助周恩来保卫党中央机关,铲除叛徒,营救同志。上世纪30年代初期,陈赓不幸落入敌手,蒋介石亲自劝降,他在嬉笑嘲讽之间,置蒋介石于尴尬之境,最后脱出敌营;红军长征时期,他将在草地上命悬一线的周恩来救出病魔之手,被周恩来称之为“福将”;抗美援朝时期,陈赓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力主坑道斗争,为最终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家族数代从戎 讲党性讲义气
“从小耳濡目染,我们接触的都是军人。”陈知进说,数代人的从戎影响,养成了陈家独特的家风,“我们家传的军人性格,都是性情中人,既讲党性原则,又讲义气,这是我们家的传统。”
那是在1948年,作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时,陈赓与黄维是对手,二人也是黄埔军校的同期同学。陈赓了解黄维,也相信自己能够打败他。彼时,陈赓统一指挥第四纵队、第九纵队和第十一纵队,相当于一个团的兵力。不过,在面对装备精良的黄维兵团时,他仍不敢掉以轻心。
陈知进。受访者供图
后人评其为上甘岭战役幕后功臣
11月27日,第一次攻击受挫,陈赓果断下令停止第二次攻击。“我方冲锋的地点距离敌人的前沿阵地太远,中间有一段开阔的地形,这冲下去只会造成更大的伤亡,父亲不能拿将士们的生命做赌注,”陈知进说。于是,陈赓下令开展迫近作业,挖交通沟,缩短攻击距离,减少部队伤亡,他甚至要求交通沟要挖到距离敌人前沿阵地40余米的位置。但是,这需要时间,而按照野战军司令部的要求,陈赓的队伍必须在29日发起总攻,那么只有一天一夜的准备时间,根本来不及。
在这种情况下,陈赓不顾可能会受军法处置的后果,坚决要改变野司命令,延长总攻时间。几番争取,仍坚持己见,最终野司同意了他的意见,黄维兵团被顺利打败。事实上,陈赓的坚持也为后来的上甘岭一战奠定了军事基础。故此后人评价认为,上甘岭战役鲜为人知的幕后功臣,其实是当时已离开朝鲜回国的陈赓。
陈知进说:“父亲的身上有一种拼命精神,心底无私,睿智机敏,极具战略眼光。战争时期,他为保家卫国、解放劳苦大众与敌人拼命;建国以后和平时期,又为了新中国的国防科技、百姓的平安和自己拼命。”
“父亲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教会我们乐观热情、侠肝义胆,踏实做人、勤恳工作,不为高官厚禄所惑,甘当人民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