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周恩来侄女周秉德:伯伯嘱亲属事事国家利益为先

2021-06-15 15:23:38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周恩来与周秉德1951年的合照。受访者供图

  “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良好家风不仅是自古文人志士坚守的美德,如今还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伯伯对我们的要求主要有两点: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国家利益出发;不能因为是总理家人就去搞任何特殊化。”周恩来侄女周秉德近日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专访,忆起与周总理共同生活的那十余载,如今已到耄耋之年的周秉德,依旧是言犹在耳。 “伯伯当总理26年没给我们留下什么东西,但却把最珍贵的家风留给了我们,这种传达的方式是润物细无声的,我也一直这样要求自己和亲属们。建党百年,前辈们的故事指引着我们这代人:平凡做人,坦率做事,盼望这种‘红色血液’能够永续不断,更盼望在这种精神的带领下国家更加昌盛富强  “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周秉德表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借助伟人们后代的回忆来追寻老一代革命家的光荣传统,追忆他们在战火纷飞、物资匮乏年代用血与火书写的良好家风,回顾他们身体力行的每一条“义方”,进而“一日三省”,于当今时代来说意义深远。

  周秉德1937年出生在哈尔滨,是周恩来三弟的大女儿、周恩来的侄女,是周家直系4代人中出生的第一位千金。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一生无子女,自12岁起周秉德就住进中南海西花厅,在周恩来夫妇身边生活、成长了二十余年,成为与周总理夫妇关系最为密切的晚辈。

  “周家家风其实很简单,就一句话:我们都是普通老百姓。”周秉德表示,自己从小受的教育就是不能因为伯伯是总理就有任何特权待遇,甚至连一点特权思想都不能有。虽然12岁便住进中南海,但上学都是坐巴士,吃饭也是在大食堂,一直都是普通人的心态。“伯伯教育我们说:现在你们都是普通学生,长大了就是普通劳动者、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靠自己奋斗”

  管教侄辈不可高人一等

  周恩来总理将对子辈的感情倾注在革命后代和包括周秉德在内的子侄们身上。但这份爱,并没有变成纵容与放任。尽管他们对她千万分疼爱,管教得仍旧十分严格。

  “作为总理的晚辈,我们不仅在生活上没有任何特殊性,伯父对我们的教育甚至比一般人更要严格。”周秉德回忆起初中时暑假的一次清晨,周秉德在院子里看书,解放军战士在打扫院子。周恩来看到后严肃地对她说:“你没看见那么多叔叔在打扫院子吗?你怎么还在这里看书?”自此她便记下,自己虽然是总理的亲侄女,但也就是普通人,在普通战士们面前,绝对不能有高人一等的想法,是绝对平等的,没有任何特殊。

  不插手弟弟的工作分配

  北京解放后,周秉德的父亲曾去找周恩来请教如何安排一份工作。周恩来对他说,你的工作不能由我安排,要由组织安排。后来周秉德的父亲被分配到了钢铁工业局,周恩来找到弟弟的领导提出一个“特殊”的要求:自己弟弟的职位要尽量低,待遇要尽量少,不要因为他搞任何特殊化。邓颖超作为党内元老定级为行政五级本无可非议,但周恩来仍要压低一级,按六级的标准给邓颖超,就连周恩来身边秘书和工作人员也都低一级。周恩来的侄辈周秉德、周秉健等人在他生前更是没沾上一点儿“光”。

  “他是全国人民的总理不是周家的,他不能为周家谋私利。”周秉德说,伯伯一生要求他们要和全国万千的老百姓一样,过淳朴的日子,不能因为姓周就去沾这些“光”。周家的子女,不搞特殊,平凡做人。没有人当大官,没有人经商挣大钱,没有小车子、大宅子,所有成就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坑走过来的。

  “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她表示,近年来,国家越来越关注家风建设,不仅弘扬了家风建设传统,还赋予了家风建设新的时代内涵,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她希望社会能够越来越多地关注好家风,让更多的好家风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陈运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