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瑞金华屋村人跟党走 振兴苏区住华屋

2021-06-08 14:53:23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华从祁夫妇在新房前合影。 香港文汇报记者王逍 摄

  “87年前,华屋村的17位先辈跟党走,参加红军长征,为了创造美好生活而奋斗。他们在长征途中全部牺牲,永远回不了家。如今,我想对先辈们说,在党和国家的帮扶下,华屋人勤劳致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过得很美好。华屋人依然会跟党走!」2021年清明节,华盛在烈士爷爷华桃生当年临行前种植的松树下扫墓后,吐出感触之言。尽管这对爷孙素未谋面,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八十余载念念不忘,终有回响。

  位于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的华屋自然村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苏区时期,这条仅有43户人家的小山村捐献了稻谷300余担、豆类4,000余斤、银元140余块;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革命,前后共有20人英勇献身。



华盛在爷爷华桃生临行前种植的松树下扫墓。香港文汇报记者王逍 摄

  十七壮士出征 植树明志留念

  “在我们赣南,松树一般都是种在墓地旁边,他们每个人出征前都在后山种一棵松树,除了给家人留个念想外,其实也想到自己可能回不来。”华盛说。

  华盛年幼时常听村里的老人讲,烈士出征那天下着很大的雨,但他们走得都很决绝:华质彬(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政治保卫局文书)的9岁儿子华丕恢,哭着喊着要和父亲一起走;华钦材不听家人劝阻,告别身怀六甲的妻子……

  “当时听到都觉得他们走得太狠心了,”华盛接着说,“但等到我长大,也当了父亲之后,才慢慢明白,但凡有别的办法,他们都不会离开。他们离开,跟党走,是没有煺路,是为了让家人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今日 华屋村

  长期发展落后 华屋郎被嫌弃

  华屋人接力改变命运,直至华盛这一代,跨越80余年。作为烈士后代,“75后”(43岁)的华盛是黄沙村支部副书记,对家乡跳脱贫困漩涡有着天然的渴望。

  在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出台以前,由于战争创伤、现有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效益低下、村民文化程度低、医疗卫生条件差等因素,华屋村贫困程度极深,119户462人中有59户贫困户212人贫困人口。

  “土坯房透风漏雨,道路曲折泥泞,低电压不能正常供电。有的家庭过着‘柴当枕,盖蓑衣,露天浴’的生活。有的孩子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有的男青年穷得拿不出几千块钱的聘礼,不得不打光棍。这一带还流传着‘有女莫嫁华屋郎’的说法。大家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华屋人。”华盛回忆道。但他强调,“我们不是没有努力,只是青壮男子外出务工都只能成为廉价劳动力;村里没有防洪堤,洪水又曾导致全村六年绝收。”



昔日 华屋村

  响应重建政策 贫户全部摘帽

  2012年4月,国务院42个部委149人组成联合调研组,到赣南及周边地区进行为期7天的实地调研,对华屋村的贫困程度感到震惊。“改革开放这么多年,还有这么落后的地方!我们欠了老区人民的债!”他们现场捐款筹集了好几万元,先帮助华屋村解决水渠问题。

  2012年6月,《若干意见》出台,同年7月底,赣州全面启动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

  华盛感慨道:“危旧房改造的时候,村民们都怕这是面子工程,只‘拆’不‘建’。为了响应政策,我们党员带头拆自己家的房子,华丕懋一股气拆掉800多平米的房子。白天乡亲们要干活,我们晚上才可上门做思想工作,每晚都要熬到凌晨。”

  通过补助、贴息贷款,华屋村建成了66套客家小洋楼。所有改造户在2014年春节前乔迁新居。特色农业、民宿的发展让村民增收致富,大部分村民很快还清了建房的贷款。2018年7月,华屋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

  “现在,村民都能和我们推心置腹交流,能够响应国家政策。回过头来看,我们参与的这场脱贫攻坚战,虽然远不如先辈们的长征壮烈,但是都有相同点,我们都相信党。”华盛说,“党和国家真的没有忘记我们的先烈,没有忘记我们老区人民。”

责任编辑:陈运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