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90岁工程老兵潘志成 跨过鸭绿江 血肉铸铁桥

2021-06-07 11:33:32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 今年迎来建党100周年,潘志成的心里格外激动。香港文汇报记者李阳波 摄


 
● 1958年,潘志成和共青团机械经租队支委人员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飞机来了,隐蔽,分散。”“别管我,快修桥!”电影《金刚川》在去年底热播,让许多观众领略到志愿军工程兵部队英勇无畏的气概。电影中舍生忘死的指战员们,为了保障大部队准时过桥发起总攻,冒着一轮又一轮的密集轰炸,最终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钢铁”之桥。“战友们,我想你们!”当中铁七局90岁的老党员潘志成看到电视屏幕中火与血的那一幕时,他的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口中同时响起了那首嘹亮的军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几乎和电影《金刚川》中展现的情节一样,当抗美援朝进入到最后一年,为了彻底打掉敌人的幻想,迎来期盼已久的和平,志愿军随即发起了一场大型战役。而为了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敌人对重点桥樑和公路展开无间断式的狂轰乱炸。“那一年,我刚好进入太塬铁路局铁路公安处工作满一年,听到朝鲜前线缺工程兵,我就报了名。”

  抢修运输通道 和敌机“赛跑”

  虽然已经过去快70年了,但对于当时的每一个细节,潘志成都记忆犹新。“当时全国都在支援朝鲜战场,作为一名铁路公安干警,国家需要,我义不容辞。”而对于生死,潘志成早已置之度外。“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如果每个人都怕死,那怎么保卫我们的国家?志愿军战士都不怕死。”

  1953年3月,刚刚踏上朝鲜战场的潘志成,在感受战争残酷性的同时,亦时刻被战友们的坚强和伟大所感染和感动。“我们负责的那座大桥叫新价,任务就是抢修。敌人有空中优势,几乎是天天没日没夜追着打、贴着打。”潘志成说,当时的情景,无论是运输兵还是工程兵,都是在和敌人的飞机“赛跑”。“记得有一天,我在桥头站岗,敌机来了,一顿狂轰滥炸,桥上桥下的战友们只能就地躲避,一转身一眨眼,有的战友就没了。”敌机一走,战士们又得赶紧爬起来,顾不得检查伤势,擦去血迹,扛上工具就去抢修。

  保障前线战友 成唯一信念

  如果说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柄利刃,那么保障后勤运输的铁道部队,就是支持利刃发挥全部战力的刀柄。“虽然我们没在前线直接冲锋陷阵,但实际上,当时的工程兵伤亡非常大。”在一次轰炸中,为了抢修桥头,潘志成和战友们等不及飞机离开,就赶紧冲了上去,这时候,一枚机枪弹头贴着他的裤腿穿过。“当时也顾不上看到底有没中弹,就是想着修桥。」在这样的惊心动魄和无处不在的危险中,没有一位战士害怕和煺缩,他们就像一颗颗铁钉,牢牢地钉在自己的岗位上。前边的汽车被炸毁了,后边的战友忍着泪水继续往前冲,前边修桥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战友扛起他的木头继续上。“一定要为前线战友做好保障,这是我们当时唯一的信念。”

  正是因为这种视死如归的决心和保家卫国的军人使命,以及必胜的信心,潘志成和战友们扛住了敌机、扛住了洪水,也扛住了酷暑,最终铸就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正如美国第8集团军军长范弗里特在汉城记者招待会上所说:“共产党仍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送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坦率地讲,我们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坚强的建筑铁路的人。”志愿军工程兵用“炸不断的桥梁”有力保障了部队后勤物资供应,彻底粉碎了美军的“绞杀战”,为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陈运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