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个子,偏瘦。语速很快,南方口音。
5月23日一大早,和调解对象通完电话,抬腿上了一辆电动车,驶出了漯河市郾城区孟庙镇司法所的大门,高家斌下乡了。
担任孟庙镇司法所所长兼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的21年里,高家斌每天走街串村为群众调解纠纷,解决的都是家长里短的小事儿,却书写了社会和谐的大文章。
“在这基层拼出个样子”
高家斌的办公室里,墙上挂着“全省十星人民调解委员会”等10多个集体荣誉牌,办公桌旁还摆放着“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模范司法所长”等个人荣誉牌。
一个小小的司法所能有这么多荣誉,高家斌自己也没想到。2000年,25岁的高家斌从部队转业来到孟庙镇司法所。基层工作环境艰苦,他又是南方人,和当地人交流困难。高家斌心里一度很失落,亲戚朋友也劝他“寻个机会回机关吧”。
一起赡养纠纷让他改变了想法。
2001年的一天,一位老人来到司法所,说要与大儿子断绝父子关系,让司法所出个手续。原来,老人的大儿子一直认为老人偏向弟弟,拒绝履行赡养义务。
高家斌一连几天去做工作,最终父子俩和好如初。老人找到高家斌,见面就跪在了地上:“要是当时你调解不好,俺都准备跳井了。”
高家斌被老人的话震惊了,“此前我还真没想到自己的工作对群众有这么大的意义。”
党员的宗旨意识和部队锻造的敢打必胜的品格,让他决心“在这基层拼出个样子”。
高家斌从零开始,看案例、问专家,边学边实践边总结,跑遍了辖区30个行政村,写下了近10万字的调解笔记和心得。
凭着一股拼劲儿,高家斌很快从一个“门外汉”成为群众心目中的“法律通”。
“群众的事他都实心实意帮忙”
“无论大小,凡是群众的事,他都实心实意帮忙。”采访中,孟庙镇的干部群众这样评价他。
高家斌干调解,有自己的原则。
——老百姓来求助,从不推辞。只要群众来找,无论多忙,他都不拒绝,当天没时间,就记在调解登记本上,一有时间就给解决。
——调解要真正解决问题,不“和稀泥”。每次调解,他都要大量走访调查,真正把矛盾原因搞清楚。
高家斌的“实心实意”,也让群众看在了眼里。群众把他当成了“主心骨”“贴心人”,有啥矛盾了,就想找他调解,有难心事儿,就找他聊聊。
三年前,张女士因陷传销骗局被判刑,成了社区矫正对象。老公和她离了婚,已成家的女儿也不愿和她往来。高家斌知道情况后,不断安慰张女士,并多次到其女儿家做思想工作,女儿渐渐理解了张女士。
前几天,张女士收到女儿的一条微信:“亲爱的妈妈,这辈子您吃了不少苦,今后,有困难我和您一起扛……”看着看着,张女士的眼泪夺眶而出。
“为群众解决问题,过得有价值”
21年里,高家斌调解纠纷1800余件,化解群体性事件40余起,帮教刑满释放及社区矫正对象数百人。
化解矛盾多,高家斌也忙。
“最近几天的日程都排满了。”23日中午,在关徐村调解完一起纠纷后,看看手里的记录本,高家斌无奈地说。
高家斌的忙家人最有体会。今年4月,父亲从武汉来探亲,高家斌却一直忙,父亲看他太忙,就自己买车票回家了。
“每天这么忙,有没有想换个岗位?”记者问。高家斌说,上级领导也多次想让他去区里工作,但他觉得,在基层为老百姓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过得有价值。“我还能干得动,啥时候干不动再说吧。”高家斌笑着说。
近年来,高家斌借助“枫桥经验”,把行业性调委会、村级调委会补齐建强,每个村配1名调解专干,使群众第一时间就能找到调解员。还组建起镇、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打通公共法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如今,像高家斌一样的调解员多了、“法律明白人”多了,群众享受到了更优质的法律服务。
寒暑相易,小高渐渐成了老高。高家斌一次次走在村庄、社区的道路上,用心系百姓的朴实情怀、拼搏奉献的敬业精神,践行着一名基层共产党员的初心。(河南日报记者徐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