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抗美援朝老战士唐绪友:党需要我到哪我就到哪

2021-05-19 16:27:11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唐绪友与妻子。 香港文汇报记者赵臣 摄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要时刻想着这个,不管党把你放在哪里,不能讲很好地发光,起码(至少)你要起带头作用,你不能拉后腿。”今年是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金寨南路社区居民唐绪友入党的第68年。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他在战场上入了党。30多年的军旅生涯,直至转业、退休至今,唐绪友一直践行“党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的信念,他说:“尤其是党员干部,听党指挥,这是毫无异议的。党需要到哪里,我们绝对没有二言。”

  唐绪友今年已90岁高龄,但身体硬朗。1951年抗美援朝时,他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经过几个月的新兵训练后,唐绪友作为补充部队中高射炮兵的一员,被派往朝鲜,首要任务便是保卫交通要塞清川江大桥。后来,他还参与了上甘岭战役。1955年,唐绪友跟随部队前往福建前线,其间参加过炮击金门战斗。1966年和1970年,他作为极具经验的高射炮老兵,分别参加了援越抗美和援老抗美战斗。1982年,唐绪友转业回到家乡合肥,在安徽丝绸厂任副厂长、副书记。作为老党员,他现在是金寨南路社区睦邻老书记工作室的一员,为社区工作积极奔走、献言献策。

  经战场考验入党 天安门阅兵自豪

  回想当年作为新兵初入朝鲜战场,一切仍历历在目。“我是高射炮兵,我们的85高炮直线射程能达到8,000米,专门用来对付敌人的飞机。”唐绪友所在的高炮64师进入朝鲜后的首要任务就是保卫交通要塞清川江大桥。那时美军为了切断这条前线和后方的主动脉,先后派出数千架飞机对此处轮番轰炸。“我们一台高炮需要11个人同时操作仪器,一个都不能缺,跟飞机作战是分秒必争。我们24小时两班倒,随时準备迎战。”唐绪友记得,朝鲜特别冷,零下30多度,夜里休息就在阵地的两三米范围内挖地下室,十几个人睡在一起取暖,发的棉被不够长,就用棉衣裹住脚。

  除了难熬的冷,朝鲜夏天雨季来临,拉痢疾是唐绪友印象最深的,“最多一天拉了30多次,飞机来了,硬撑着也不能动。”然而唐绪友一点不觉得那时的战地生活苦。“有一次,敌人来了12架B26飞机,我们四个连同时开炮,当时就打中飞机油箱来了一个空中开花,步兵都跑出来欢呼。”唐绪友说,平时大家互相特别团结,没有说你做多了我少了,活儿大家都抢着干。由于炮兵需24小时在岗,不轮班时唐绪友就主动帮战友打饭、洗衣服,上甘岭战役期间,他不顾自身安危抢救伤员和负伤的卫生员。表现突出的唐绪友当兵第二年入团,第三年即入党。

  “战场上考验你,那时候入党可不是容易的。”唐绪友记得,申请入党时,政治处副主任找他谈话,领导和组织对他十分信任,连长和班里的一位老同志亲自给他当入党介绍人。“入党后更是要一心一意为党服务。”唐绪友颇为自豪,由于所在连队表现良好,1954年的国庆节天安门阅兵,他作为炮兵的一员开着高炮接受毛主席检阅。

  “敌机在哪里活动,我们就到哪里去。”参加完阅兵式的唐绪友立刻转到福建前线支援。

  听党指挥无二言 护卫国家命可拼

  1966年,唐绪友又接到命令,前往越南参加援越抗美战斗。在越南,唐绪友多年高炮作战经验发挥了大作用,多次智斗敌军飞机,保护了我方低空安全。1970年,在唐绪友妻子生下三儿子的第20天,他接到部队命令,作为营长带领炮兵到老挝支援。“命令来了那就毫不含糊,党指向哪里,我们就要走到哪里,别无二话。”唐绪友说,当时有部队照顾家里老小,自己也没什么顾虑,义无反顾地上战场。老挝的环境比越南还要艰苦,不仅交通不便,当地又经常下雨,硕大的高炮全靠人力转移。回想当年在战场,唐绪友说,吃苦不算什么,作为党员理应衝锋陷阵,自己最重要的事就是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守护国家,守护人民。

责任编辑:陈运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