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英 卢和明)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耕地质量好坏关系到粮食的质量安全。今年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提升河南省耕地地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意义十分重大。
近年来,河南省规范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先后出台了《河南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河南省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河南省耕地质量建设规划》,制定了《高标准粮田建设标准》《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技术规程》《玉米机械粒收测产技术规程》等系列标准,提高了耕地质量建设的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河南省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统筹秸秆还田、深耕深松、休耕轮作等措施,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水药一体化等技术,实现耕地质量和地力持续稳步提升。规范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建设,开展地情、墒情、肥情、环情监测。推进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明确耕地质量等级,推进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建设。2019年河南耕地实际面积1.2229亿亩,耕地质量等级达到4.4128,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8.9g/kg,土壤pH值平均为7.7。全省实施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推广4.65亿亩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87.2%,化肥使用量继续负增长,改善了耕地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了耕地地力。
河南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和统一上图入库”工作格局,强化工程管护、落实管护资金,构建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和绿色农田建设示范创建,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持续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使用机制,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20年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660万亩,2021年将新建高标准农田750万亩。
但是,由于粮食种植的比较效益低,一些农民存在重用地轻养地、重产出轻投入、重无机轻有机的“三重三轻”倾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粗放性经营、掠夺性生产的特点,导致河南省耕地地力有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中低产田面积占比较大。全省中低产田面积占60%以上,这些耕地中养分失衡的面积占80%左右,瘠、薄、瘦、漏、黏、盐碱化均一定程度存在。二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根据2019年耕地质量监测点监测结果,我省土壤有机质低于全国土壤有机质24.4g/kg水平。三是耕作层存在变浅趋势。全省耕作层大部分平均厚度在15—20厘米,低于全国21.6厘米的平均值,比30年前浅了5厘米。四是土壤酸化问题局部突出。豫南和豫西南地区土壤酸化的程度和面积有加重和扩大趋势。新时期,要通过推广应用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消除土壤障碍因素,建立良好土体结构,维护健康土壤环境,实现耕地质量持续稳步提升。
一是持续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粮田。在建设区内采取单一或综合措施,保护和提升耕地地力。以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耕地退化污染重点区域和占补平衡补充耕地为重点,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土壤肥力保护提升、污染耕地阻控修复,重点治理水土侵蚀,改良酸化、盐渍化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二是持续推进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实施精准施肥减量、调优结构减量、改进施肥方式减量、有机肥替代化肥减量,实现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通过轮作套作、固氮肥田、种植绿肥,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持续提升土壤肥力。以均衡养分管理、有机质提升为核心,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精准施肥等措施提升土壤肥力,着力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带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
三是持续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不合理投入数量,加强新农药、新药械及其他绿色防控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加快推进防控技术的绿色化、轻简化、智能化和精准化。建立一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推进全程绿色植保技术集成和示范应用。推广保护性耕作,加快耕作层深松耕,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构建合理耕层,持续增强耕地保水保肥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