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21年初回望,过去这五年,是披荆斩棘的五年,也是硕果累累的五年,发生在兰州这片土地上的变化依旧激荡人心。
城关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从“十二五”末的775亿元预计增长到1059亿元,年均增长5.2%,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8.6%、8.2%,是“十二五”末的1.5倍,跃升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百强榜第58位。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区域双创示范基地”,总部经济、数据信息、现代金融等新兴产业竞相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千兆宽带、5G网络主城区全覆盖,新兴服务业占三产比重由“十二五”末的43.3%增长到56%。
建管水平稳步提档升级,城市品质彰显新魅力。新增城市面积6.3平方公里,近10万户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精心打造木塔巷等城市管理一体化示范街102条,新建改建厕所1439座。
生态文明建设强力推进,绿色发展成为新底色。高质量完成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任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优良天数达80%以上,得到习近平总书记“黄河之滨也很美”的赞誉。
社会事业快速全面发展,民生改善实现新突破。办成民生实事126件,新增就业22.13万人,新开办学校13所, “超大班额”全面消除,全面推行医养融合、分级诊疗模式,“平安城关”建设有序推进。
自身建设不断深化巩固,行政效能得到新提升。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开通政务服务在线办理事项571项,累计减免税费104亿元,位列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区第51名。
七里河区:综合实力稳健提升。在全区经济保持多年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以更加积极的财政、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等政策精准发力,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得到巩固。“十三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05.8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0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18%,实现稳定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8.27%和8.26%。
重大项目扎根结果。坚持把重大项目作为拉动有效投资,增添发展后劲的强力引擎,全程化服务、清单化管理、团队化推进。实施重点项目801个,完成投资957亿元,17个省市列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60亿元。兰州西站开通运营,兰州中心、兰州老街、中天健广场等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建成投运,兰州万达城、奥体中心、华润未来城、七里河体育场等一批城市新地标开工建设。签约引进兰州环球港、恒大足球小镇、颐高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重大产业项目70个、引进到位资金536.9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期间的1.04倍、2.12倍,连续五年“兰洽会”签约数、投资额位居全市前列。
产业转型凸显成效。坚持“精一、稳二、扩三”,三次产业占比由2015年的1.2:44.6:54.2调整为1.2:36.7:62.1,农业产业更加高效,工业产业进一步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服务业牢牢占据主导,经济发展韧性更强、动力更足、潜力更大。
脱贫攻坚重大胜利。2018年底,全区实现脱贫摘帽、历史性退出贫困县区序列,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累计2009户7439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现了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
城市空间拓展延伸。坚持旧城改造和扩城增容“双轮驱动”,“六大板块”空间布局架构拉开,精致城市、品质七里河大踏步向前。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建设“精致兰州”为统领,整合资源、统筹推进,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长期困扰城市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生态环境显着改善。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持续巩固“兰州蓝”,投资5000万元,改造燃煤锅炉19台152蒸吨,取缔小火炉5.3万个,土改炕600个。投资9144万元,完成雷坛河、大金沟等黑臭水体综合治理,黄河七里河段水质全部达标。
人民福祉持续增进。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安宁区: “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8.2%,累计引进招商引资产业项目50个,开建47个,投入运营37个。
深入推进“十里桃乡”再造工程,以仁寿山、安宁堡街道、银滩路街道为主,在现有桃园的基础上,利用原有山势地形地貌,培育白凤桃产业园105亩,景观桃园300亩,建成白凤桃品种繁殖展示园,促进桃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再现“中国桃乡”和“中国四大蜜桃”原产地形象,利用“桃花旅游节”“蟠桃会”等节庆活动,不断拓展特色产业开发的内涵与外延,提升“十里桃乡”品味。
该区还积极挖掘新的文旅增长极,全面推进黄河湿地文化、九州台国学文化、沙井驿驿站文化工程建设,建成了8个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59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达7亿元。
“十三五”期间,该区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2010万人次,旅游业的带动功能和综合效益显现,乡村旅游得到较大发展,旅游业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1%。
“十三五”时期该区共实施重点项目693个,完成投资421.36亿元。
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7年的55.1%提高到2019年的60.2%,研发投入由2017年的4.4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5.24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2.74%,研发投入与2019年全省研发投入1.2%的平均水平相比,高于全省;2019年申请专利2501件,万人拥有28.5件;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截至2019年底,全区注册的各类电商企业已达90余家,本地电商企业交易额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331.59万元,其中线上交易额4022.47万元,占比38.93%。全区现有大学科技园3个,省级科技孵化园1个,各类众创空间17个,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4个,省级众创空间9个,市级众创空间4个。
“十三五”期间,全区实施生态建设类项目31项,其中已完成27项(大气污染治理工程11项,生态环境建设6项、环境综合整治6项、环境保护能力建设1项、水污染治理项目3项);城镇化率达到100%,城区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六横八纵”交通路网基本形成,水、电、气、暖、通讯等设施同步配套。辖区内18条道路建设完成通车,67个老旧小区(“三不管”楼院)“穿衣暖民”等综合改造提升工程全部完成;成功打造的精品街、严管街、示范街一一亮相,全区268条背街小巷成功推行“一巷一人一车”环卫保洁模式;新建5000平方米以上小游园6个,成为兰州市首个小游园500米辐射半径达标城区。
“十三五”时期,该区就业基本稳定,十项民生投入累计达到499094万元,民生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0%以上;新增就业人数43426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截至2019年底,全区在册低保对象1076户1909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64%,特困供养对象49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02%;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实施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任务17464户。
“十三五”期间该区医疗卫生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养老福利事业积极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1%以上,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率100%,新建、改扩配建中小学和幼儿园23所,实施沙井驿学校三馆一厅一广场等基建项目50余项,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1所,省级一类幼儿园3所,市级标准化幼儿园9所,建成8个新时代教育服务实践基地,3所学校被评为省级“文明校园”,全面改造和能力提升项目指标排名位居全省前列。
西固区:受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全区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速稳定增长。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由327亿元增长到407.2亿元、年均增速3.29%;人均GDP突破11万元,位居全省前列。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力推动二产做强、三产做大、一产做优,三次产业占比由“十二五”末的1:57:42调整到1:55:44。编制完成石化片区概念规划,180万吨/年汽油加氢等总投资达90亿元的30个项目建成投用,“大炼油”向“大化工”转型成效初显。
陆港经济突飞猛进,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实施陆港功能、基础配套、主导产业等各类项目195项,贯通核心路网9.2公里,京通易购等67家知名电商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340亿元。
城市品质持续优化,精致程度大幅提高。聚力实施“精致兰州·西固计划”,累计投资58亿元实施“外畅内通”路网工程,古浪路跨线大桥、T088#路等重大路桥建成通车;城际高铁、轨道交通相继开通,西固迈入全新乘运时代。
生态建设成效显着,发展基础全面夯实。持续推进“1345”大气污染治理模式,空气质量优良率较“十二五”末提升14.3%,创西固历史最佳。严格落实三级河长制,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高质量整治河洪道4条,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一、二期项目全面建成,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
民生事业纵深推进,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累计投入资金131.13亿元,用于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高标准新建学校5所、新增学位9250个,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1.72%。3家新建区级医院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
社会治理不断加强,和谐创建卓有成效。创新建立“党建引领、融合共治”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365”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档升级,连续五年获评“平安兰州建设优秀区县”。
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效能全面增强。“放管服”改革强力推进,承接省市下放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06项,90%以上服务事项实现在线办理,新增市场主体14500户;工程建设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开展,完成在线审批项目55个。
红古区: “十三五”期间,红古区围绕“打造全市绿色有机农业生态谷”目标,启动实施47个坪台地连接线工程,新改扩建特色种养基地20个,建成高标准农田5000亩,鑫源农业科技示范园等10个农业产业园持续壮大,形成了山地马拉松、乡村文化旅游节等赛事活动品牌,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十三五”期间,红古区的工业步伐强劲,碧桂园玖珑湾、御景华庭、方大上上城等11个商住项目稳步推进,金辉国际家居建材城、国芳缤纷汇、百惠国际购物广场等大型商贸综合体先后招商运营,新增运营商业面积近50万平方米。兰西客货运综合枢纽中心开工建设,西北农副产品交易集散中心等4个物流产业项目启动实施,“通道+物流+枢纽经济”战略纵深推进。建成投资10亿元的红古园区科技创新孵化中心。
“十三五”期间,该区大力实施以打造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为目标的“一城五支撑”发展战略。为促产业发展更具活力,该区实施煤基循环、高端炭素、有色冶金、生物科技、城市矿产、新型建材、现代农业、全域旅游等“八大产业链条”延伸拓展工程,大力引进上下游配套关联产业,城市矿产示范基地16个项目全部建成,宝方10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甘肃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置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总投资2.9亿元的“三路三厂三工程”全部建成,启动实施夹滩一路等5条园区配套道路和宝方职工生活区等一批基础配套项目,园区支撑力和承载力明显增强。
发展经济只为惠民生,该区累计投资16.8亿元,加快原客运中心、凤凰城西侧、虎头崖等重点片区综合开发,改造海石湾花庄路、南区小区路和窑街滨河路、浩门路等市政道路8条,海石湾滨河东路、中路,窑街民门路北段,窑街煤电移交小区“三供一业”维修改造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加快实施;特别是深入开展市容市貌、城市景观等九大攻坚行动,实施华龙广场、楼宇立面等改造提升工程8个,打造精品街巷17条,完成建筑节能改造13.8万平方米,城市品质和功能不断提升。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投资1.3亿元,建成平安镇凤凰路西延、西四路等6条道路,红古镇棚改集中安置工程主体完工,改造提升农村公路30公里,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3个,完成农村“三改”5200户。持续巩固全域无垃圾治理成效,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营水平,有序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打造示范小区(村)4个,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65%。
为让群众摸得着实打实的实惠,该区开展“3+1”冲刺清零行动,改造农村危房25户,铺设农村供水管网15公里。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投资1.2亿元,实施了海石湾第三小学、平安镇体育健身中心等一批惠民工程,区文体中心启动运营,新增学位2100个,省人民医院按“3+N”模式继续托管区医院,居民电子健康卡全面推广。强化社会保障兜底,该区大力开展农民工工资根治欠薪、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专项行动,新纳入完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945名,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8类补助标准,发放各类补贴5500余万元。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建成省级返乡创业孵化基地1家、市级青年就业见习基地6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00万元,城镇新增就业4550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32986元。
皋兰县:“十三五”以来,皋兰全面推进民生水利建设累计投资2.234亿元,实施了40个项目。目前,全县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了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92.14%,建成集中供水房55座,工程惠及了全县农村人口33695户112412人;自来水平均日供水量为9000立方米,供水人口约9.3万人,出厂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五年来,通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供水工艺、加强水质监测等工作,皋兰县确保了县城的自来水供给。
“十三五”期间,建成地下水用于补充农业灌溉及工业用水的机井34个、灌区14处,建成泵站196座,总装机功率82534千瓦,干、支渠91条537公里,斗农渠1887公里,水库5座,农灌机井33眼,塘坝94座;形成了以电力提灌工程为主,小型水库、调蓄塘坝、机井为补充的农业灌溉体系。同时,皋兰县不断强化执法监督,以水资源管理、河湖管理、河道采砂、水土保持监督为执法重点,积极组织开展专项执法活动,保持对水事违法行为的严打态势;不断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有效调处化解了在灌溉管理、人饮供水等方面发生的矛盾纠纷。
" 十三五 " 以来,皋兰县不断加大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力度,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连续五年城乡低保及农村特困供养保障金提高标准,特别是农村一二类低保对象保障水平达到了每人每年 4428 元、4200 元,实现了收入上的 " 政策性脱贫 "。
" 十三五 " 期间,皋兰县建成并运行的养老机构有县综合福利院 1 个,民办养老机构什川颐养中心 1 个,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3 个,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 43 个。全县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达到 50 张以上。建成了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县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化运营率达 50% 以上,城乡居家养老基本服务覆盖率达 100% 和 50% 以上,居家养老信息化覆盖率达 100%,养老服务网点社区覆盖率达 100%,形成 15 分钟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圈。投入 450 万元,皋兰县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中心 ( 皋兰县医养结合服务中心 ) 、6 个镇级养老服务中心、4 个社区为老服务示范驿站、61 个村(社区)" 幸福兰州为老驿站 "、5 个健康医养驿站已建成投入运营。皋兰县着力构建 " 互联网 +" 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将原皋兰县虚拟养老院全面改造提升,重新命名为 " 幸福皋兰 · 为老驿站 ",县居家养老信息平台采集和录入特困、低保、高龄、留守老人等各类老年人信息 22300 条,服务总量达到 188544 人次。
榆中县:2020年底,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6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49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92倍、1.64倍和1.62倍。“十三五”末,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67个县中排名首位,居民存、贷款余额居全省前列,被评为“2020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
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实施市民公园、文成广场、客运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完成政府家属院等7个棚改项目,建成阡陌院一期、亨威万象公馆等46个住宅小区,新建市政道路71.33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由5平方公里扩展到1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42%提高到50%。
生态创新城建设如火如荼。主动融入生态创新城组织架构,实现双方合署办公,梯次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工作,梳理凝练重大项目164个,加快科创中心、兰大附属学校等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创新城安置点、污水处理厂及15条市政道路等配套工程,为县域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脱贫攻坚成就卓着。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着力打造智力、电商、光伏、旅游、生态五大扶贫品牌,统筹推进产业扶贫等十五大脱贫攻坚工程,现行标准下8.4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1.3%下降到0,11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历史性摘掉贫困县“帽子”。
经济结构持续调整。深入实施特色农业提档升级、现代工业提质转型、第三产业提速增效工程,产业比重由“十二五”末的17:31:52调整为9:49:42,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初显。
项目建设持续发力。建设宝兰客专进站道路、兰州热电“上大压小”异地扩建等项目418个,总投资3153亿元。引进金岛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甘肃建投新型建材装配式产业园等项目139个,总投资681.99亿元,为榆中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广大群众吃上放心水。全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累计解决25.8万人饮水不稳定问题。总投资8.27亿元的引洮供水一期配套工程正式通水,北山地区4.5万人喝上自来水,实现城乡供水全覆盖。
让广大居民用上天然气。完成天然气进县城工程,初步形成覆盖县城的供气网络,在远郊县区中首家建成天然气供气项目并投入使用,榆中正式步入“天然气时代”。
让广大群众走上畅通路。清傅公路全面开工,完成国道312、309线和省道217、104线榆中段改建工程,榆三路、小双路、东金路、普银公路、兴隆山大道等道路建成通车,新建县乡道路73公里、村社道路1050公里,县域路网不断完善,对外通行能力不断提升。
教育质量有了新提升。建成博雅小学、朝阳学校,完成柳沟店小学扩建和二中、五中教学楼建设项目,改扩建幼儿园30所,新建校舍17.9万平方米。扎实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等称号。
医疗水平有了新提升。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三家县级医院与五家省级三甲医院建立合作型医联体,实现县乡医联体、医共体全覆盖。新建县中医院康复中心、县二院门诊住院综合楼,改造提升21家乡镇卫生院和82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荣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等称号。
社会保障有了新提升。城乡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职工失业、生育、工伤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稳步推进,累计保障失地农民2.8万人。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工作全面加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3.2亿元、临时救助金6861万元。建成夏官营、北山敬老院和10个社区活动中心、100个农村互助院,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9%。深入开展双拥工作,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县“九连冠”。
永登县: “十三五”期间,全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9个,涉及464户154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384户1293人。
国家发改委通报“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永登县2017年武胜驿镇安置点获美丽搬迁安置区。
兰州新区:五年来,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123亿元增长到230亿元,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国家级新区前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9.2亿元增长到19.8亿元,财政总收入从65.3亿元增长到145.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5800元、9200元增长到34837元、13009元,市场主体从1.3万户增长到2.4万户,全社会用电量从5.8亿千瓦时增长到15.3亿千瓦时,人口从19.2万人增长到46.5万人。新区国企总资产从612亿元增长到1700亿元,营收从13亿元增长到1100亿元。
综合改革集成高效,营商环境大幅优化。五年来,通过深入实施管理体制、干部人事、行政审批、国资国企、农业农村等“九大改革”,综合改革跻身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承诺制、并联审验、不来即享、证照分离、全员聘用、全员绩效等多项改革得到国家和省市肯定,投资项目审批和企业开办时间分别是国务院要求的1/4、1/5,事项最少、流程最简、时限最短、服务最优的高效审批成为全省样板;土地、用能、运输、融资、社保等要素成本大幅降低;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显着;农村“三变”改革持续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全面完成。
生态产业延链集聚,实体经济快速壮大。五年来,紧紧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引进产业项目487个、投资2115亿元,十大生态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高标准建设绿色化工园区,两年内引进产业项目150个、投资超200亿元,项目建设创多项全省、行业新纪录;4.5微米超薄铜箔、双零铝箔、10万吨高导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助推甘肃由原材料大省向新材料强省转变;兰石装备、广通新能源汽车等“新区制造”走出国门;佛慈、和盛堂等生物医药高质快速增长;建成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中科曙光、华为、国网云等29家大数据企业入驻新区;种养加、产供销现代农业循环产业链全面构建,农业现代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商贸物流产业年贸易额突破2000亿元,西部恐龙园等一批特色旅游景区深受游客青睐,旅游综合收入倍数增长。
创新开放双轮驱动,活力动力竞相迸发。五年来,新建各类创新平台92个,引进研发人员3652名,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1.4%,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增至3.6%,企业申请各类专利近千项。获批建成综合保税区、国际航空港、铁路口岸3个开放平台,粮食、肉类、跨境电商等8个指定监管场地,开通12条国际货运航线,国际货运班列双向常态化运营,保税仓储、金融仓储等专业物流园高效运营,货物吞吐量、进出口贸易额快速增长,入选“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城乡建设协同推进,生态环境显着改善。五年来,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开发建设面积由120平方公里增加到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48%提高到70%,城乡道路里程数由750公里增加到1110公里,开通公交线路38条、新增公交400辆,建设各类住房10.1万套,实施棚户区改造1.7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392户,建成商业综合体7个、酒店宾馆50家,城市服务功能日趋完备。脱贫攻坚任务高标准完成,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加速推进,24个保留村全部达到美丽乡村标准。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城市绿地率由29.8%提高到35%,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污水收集处理率100%。生态修复12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7万亩,“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创出新经验。
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发展环境全面优化。五年来,始终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于新区社会治理全过程,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法治环境等“九大整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机制逐步健全,执法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全面胜利,在人口、车流倍增情况下行政诉讼、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交通事故伤亡数、信访案件大幅下降,新区营商环境、法治环境、社会治安显着优化。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幸福指数逐年攀升。五年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级各类学校53所,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人数达3.6万人,积极争创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科教园区建成院校7所、在建9所,入驻师生7.5万人,与800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1家,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改造提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45个,形成群众“15分钟就医圈”。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建成各类文化场馆40个、各类体育场所987个,人均体育场地增至5.5平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3倍。积极推进群团改革,联系群众作用有效发挥。
来源:兰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