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程相文:今生情系一颗种子

2020-12-18 14:11:13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鹤壁市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程相文

他不是农民,却“种”了半个世纪的庄稼。

他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57年,55个春节是在海南岛试验田度过的。

他育种半个世纪,往返鹤壁与海南的路程绕地球7圈还多。

他就是鹤壁市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84岁高龄的程相文研究员。

想和程老见一面并不容易,他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海南的试验田里。12月14日,笔者见缝插针“堵”住了程老,他正收拾行囊,准备赶赴那片守护一生的试验“阵地”。

“玉米种子就是我的生命。”说起这话时,满头华发、精神矍铄的程相文眼中饱含深情。

时间回溯到1963年。程相文从河南省中牟农校毕业,义无反顾地来到浚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研究工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粮食产量低,每顿能吃上两个净黄面窝窝头填饱肚子,都成为老百姓的奢望。一次,程相文在浚县钜桥镇邢庄村了解玉米生长情况,一位大娘在地头找到他:“你是专门侍候庄稼地的,能不能想个啥法子,一亩地多打几十斤?能叫窝窝头管吃饱,娃娃们也不会挨饿受罪了。”

“党和人民需要什么,我就干好什么,一定让乡亲们都能吃上饱饭!”从那时起,程相文就和玉米育种结下了缘分。

玉米是单交种,只有一代的杂交优势,用二代的种子,亩产就减产30%左右,为了让农民年年都可以种上新繁育的玉米良种,程相文主动请缨到海南岛“加代”繁育玉米种子。

现在从郑州到海南只需要4个小时的航程,但在那时候交通极其不便,程相文去海南要乘坐火车、汽车、轮渡,一个单程下来要走12天。

比起育种的辛苦,旅途的劳累根本不算什么。在海南,玉米授粉期正值春节前后,程相文在海南岛试验田里度过了55个春节。在北方,玉米授粉期恰逢盛夏三伏天,花粉存活时间仅6个小时,授粉时必须赶在上午9时至下午3时之间进行,这个时段玉米地里温度高达37℃以上,而且不能站立,不能蹲着或坐着,只能弯着腰进行。程相文连续给玉米授粉六七个小时,“腰弯得都直不起来了,脸上、脖子上、手上被玉米叶子划出一道道血口子,花粉抖落上面,汗水一浸,又疼又痒。”程相文指了指手上的口子,这都是长年累月钻玉米地攒下来的。

育种50多年来,凭着对工作孜孜不倦的热情,程相文先后选育出39个玉米新品种,“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程相文繁育和推广的几十个良种,为社会创造的财富数以亿计,但他自己和家庭仍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

程相文对自己很吝啬,珍惜每一分钱。在海南陵水县育种的时候,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烙上几张油饼,然后赶往八里之外的育种基地。到了中午,油饼加白开水就是午餐。为了节省开支,他专门买了一台缝纫机,自己缝制玉米授粉用的袋子,别人丢弃的香烟盒和旧信封,他捡回来做成了试验田里用的标牌。

程相文又出奇的大方。2004年,他获得鹤壁市政府科技突出贡献奖后,把5万元奖金全部拿了出来,为每个职工宿舍买了一台电视机,给新来的职工购置做饭用的炊具。程相文还将自己新品种研发累计获得的数百万元奖金,全部用在了科研开发和农科院建设上。

“我就喜欢待在玉米地里,一天不去心里就难受。”程老衣着朴素,谈吐温润如玉,却干出了一番伟业。老人今天仍然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坚守在育种第一线,只因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为人民培育出更多更好的种子。(刘晓波、尹江勇)

责任编辑:姜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