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兰州大学跑出“双一流”科研加速度

2020-10-28 16:53:05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经过6年的攻关,姚泽恩团队不仅将实验室里的大型中子发生器做到了不到1米的小型化、可移动、够安全的“紧凑型中子发生器”,更重要的是,成功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进入了国际同类中子发生器先进行列,为我国中子活法分析、中子照相、中子核材料及爆炸物检测等小型化中子应用技术的研发奠定了安全可控中子源基础。团队研制出的3台紧凑型中子发生器已有2台投入使用,得到了用户大大的“点赞”。

这得益于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六十余年来的积淀,也得益于近年来师生员工不断增强的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所激发出的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夏河-丹尼索瓦人成果

入主流,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向科技第一方阵进军

2020年新年伊始,兰州大学李灿教授主持的全球首套千吨级规模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在兰州新区试车成功。李灿团队基于长期对光、电催化分解水的研究,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电解水制氢催化剂,而该项目迈出了将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化为液体燃料工业化生产的第一步,对缓解我国能源安全问题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时光倒回至2018年,带着家乡情结以及长期以来与兰大良好合作的好印象,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通过双聘的方式正式成为一名兰大人。学校给予他科研启动经费支持,学院又想办法腾出一些实验室。经过一年努力,兰州大学先进催化中心揭牌成立,实验室初步建成。学院一些年轻教师积极加盟,又招到多名博士后和研究生,李灿很快在兰大形成了一支催化化学研究团队。

六年来,兰州大学新增两院院士10名(含双聘),入选各类高层次人才工程近百人次,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头雁效应,聚焦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瞄准重大科学前沿和“卡脖子”技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产出了一批高水平创新成果。

头戴一个传感器,通过前额温度、脑电监测、眼电算法就可辅助识别是否患有抑郁症?基于在心理生理计算、情感计算、人工智能领域的长期耕耘,胡斌教授在心理生理信息的有效量化“感”+“知”及持续性监测等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成果先后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金奖。其核心技术已在多家企业及医疗和科研机构成功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上世纪五十年代,徐躬耦先生、段一士先生在兰州大学培植起理论物理的大树。而近十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学校的持续支持下,兰州大学理论物理学科获得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内一支重要的研究力量,在凝聚态理论、引力理论、粒子物理、统计物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兰州大学还成立了引力研究中心,助力“空间太极计划”。

六年来,无论是重大科学发现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将青藏高原最早人类活动历史推早了12万年;抑或提出“藏粮于草”“粮改饲”系统模式,推动我国“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转型升级;还是为探月工程嫦娥系列关键任务提供技术支持,抑或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做出中国人自己的多肽药物,为抗击新冠病毒研发世界首个全球COVID-19疫情预测系统,兰大人始终坚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着力攻克重大科技难题,努力实现“从0到1”突破。



塔克拉玛干沙漠科考


强特色,扎根西部做足西部开发大文章

2019年盛夏,黄建平教授带领第二次青藏科考兰州大学粉尘气溶胶综合考察分队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入沙漠腹地进行了为期四十多天的科考工作,进一步研究起沙和沙尘抬升规律对青藏高原气候的影响。

与他“同行”的还有连续三年深入祁连山腹地进行科考的勾晓华教授。通过扎实严谨的科学工作,她的团队连续两年发布《祁连山生态绿皮书》,提出祁连山生态修复与健康管理的技术与政策建议,为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沙”优化配置和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兰州大学深度参与第二次青藏科考,成立泛第三极科学中心,牵头承担了亚洲水塔动态变化与影响、人类活动与生存安全、高原生长与演化等重大研究任务。

科研的富矿不止于此。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来到敦煌研究院时,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第二次向总书记汇报兰大敦煌学的研究成果。十年来,他牢记2009年习近平同志视察兰州大学时要“把敦煌学做大、做强,为国争光”的殷殷嘱托,不间断地进行敦煌碑铭赞修订研究工作,领衔组建了兰州大学“敦煌丝路文明与西北民族社会”学科群,陆续出版《敦煌碑铭赞辑释》增订本、《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敦煌与丝绸之路研究丛书》《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港台敦煌学文库》《国际敦煌学百年文库(日本卷)》《敦煌吐蕃文献丛书》等,主办CSSCI敦煌学专业学术期刊《敦煌学辑刊》,代表了敦煌学界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水平,为改变中国敦煌学研究一度落后的状况、引领学术研究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外,作为“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中国—中亚—西亚”分网络牵头单位和“一带一路”高校联盟秘书长单位,兰州大学发挥自身优势,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野外科学观测网,构筑丝绸之路艺术交流研究原创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努力实现“一带一路”下全新文化体认、文化相通、民心相通。

六年来,兰州大学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健康中国、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国家战略,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集合优势学科成立了祁连山研究院、生态学创新研究院、泛第三极科学中心、草地微生物研究中心、国家核产业研究院、西部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引力研究中心、绿色金融研究院、敦煌西域文明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和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究机构,深度参与第二次青藏科考,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灾害监测预警及空间气候研究、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等方面主动作为。同时契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向和甘肃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部署,提出在榆中盆地建设生态创新城的设想,已经被省市纳入规划,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兰州大学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色,以榆中生态创新城为主要承载区,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研平台,形成高水平、有特色的产业聚集区,以创新驱动服务甘肃的跨越式发展。

地处西部,是兰州大学最深的烙印与特色。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说:“将西部的地域特色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转化为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这是兰州大学能够突破西部制约,走向国际科学前沿,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和成功经验。”



祁连山考察

迎转折,从破“四唯”到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自中办国办于2018年7月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2019年6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之后,一场“破四唯”专项行动终于以2020年2月印发的《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和《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为标志轰轰烈烈地展开。

回溯近年来国家科研指挥棒导向的变化,顶天立地又成了一个老生常谈的热词。从数篇篇到讲质量、讲贡献的变化,也成为兰州大学科研导向转折的缩影。

从措施上讲,六年来学校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对接甘肃省发展需要,主动对接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积极拓展合作渠道,组织谋划构建多层次校地校企合作体系,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从效果上讲,2018年兰州大学成为教育部、国防科工局共建的25所高校之一;与地方政府共建兰州大学南充技术转移中心、兰州大学乌海技术转移中心,在白银、中卫和淮安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新兴产业技术开发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49个,累计申请专利1192件。

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2018年和2019年成果转化数量和金额激增,2019年完成科技成果转化36项,转化金额8818万元,比前十年总和增长近10倍。2019年,兰州大学成功完成了有史以来单笔最大合同金额的科技成果转化,方泉教授和王锐院士合作的原创性镇痛多肽药物成果转化项目,合同金额为里程碑付款3300万元加销售提成,实现千万以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零的突破。

由潘保田教授主持、兰州大学地貌与第四纪环境研究团队获得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黄河中上游水系发育与环境变化研究”项目,不仅重现了黄河中上游水系发育过程,更重要的是厘清了黄河中上游泥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可以看到更多“有用的”科研还有:生态学围绕生物多样性保育、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等开展研究,积极参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力学着力风沙环境力学及沙漠化过程研究,推动西部风沙灾害的监测与防治。核科学与技术致力于乏燃料后处理及高放废物处置,涵盖处置化学、处置地质及处置工程等。民族学关注西北少数民族及边疆跨国民族发展。县域经济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在甘肃省14个地州市55个县区开展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调研和规划编制,全力支撑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部署在甘肃当地贯彻实施。新型耐低温水压式沼气池技术在贫困地区广泛应用,并被推广到30余个发展中国家。承担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重大任务、国家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甘肃省贫困县摘帽退出第三方评估任务等工作。



2018年“一带一路”高校联盟生态文明主题论坛在兰州大学举办

求变革,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人是一切事物的灵魂,制度是推动事业发展的保障。破“四唯”后“立”什么?怎样推进学校统筹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如何激发基层科研组织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兰州大学在六年的探索中给出了前进中的答案。

在新修订的《兰州大学章程》中,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在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上,实行首席科学家制度,赋予首席专家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团队成员考核权,释放科研创新活力。改革资源配置模式,加大整合力度,对不同发展基础和前景的学科实施差别化配置政策,解决“双一流”建设资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重复投入等问题。

六年来,兰州大学制定了科研项目及经费、科研机构、野外台站、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考核、科研奖励、学科交叉等多项管理制度。建立了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综合、多元的科研评价体系。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社会服务等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进行分类评价,充分认可各种形式的高水平科技创新。通过绩效考核,激发教学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使教师的工作更多地聚焦到提升质量,体现贡献上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兰州大学正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加强组织谋划,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实现“三个转变”,即由被动做科研向主动做科研转变,由单打独斗向团队作战转变,由自由探索向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转变。

今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兰州大学教师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高校调整转变科研工作思路、完善政策评价导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兰州大学要在‘厚理’的基础上发展应用研究、壮大拓展工科,走理工结合、医工融合、文工渗透的发展之路,纵向上瞄准学术前沿国家战略、横向上聚焦区域行业企业发展需求。重实绩、重贡献,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释放创新潜能,引导师生把论文既写在国际学术前沿上又写在祖国大地上。”

图7-4

图7-5

图7-6

图7-7

责任编辑:陈运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