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如何讲好“黄河故事”

2020-09-02 14:22:00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黄河故事”承载着中华民族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勇气,蕴藏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集体至上的精神,浓缩着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坚韧不屈的情怀。讲好“黄河故事”,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注重顶层设计,树立“大黄河”文化观。推动沿黄各地之间的合作交流,推动各地的黄河遗址、黄河湿地、黄河博物馆的一体化建设,在整体性中突出地域性,在地域性中彰显整体性,以统筹推进、通力协作、合作共赢的方式,把“黄河故事”讲清、讲透、讲好。

以项目为带动,将文化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通过打造一批如黄河文化公园、黄河湿地公园、黄河古道风情园、黄河文化产业保护廊道等精品文旅项目,让黄河文化真正看得见、摸得着、有载体,留得住乡愁,唤得起记忆,推动活态黄河文化的传承。重点规划一批展现黄河文化历史变迁、精神实质、时代价值的重点项目,以项目为带动,以成果为导向,推动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文化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

搭建学术平台,提升黄河文化的理论阐释力和现实影响力。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研究上,黄河文化涉及众多学科:在哲学层面,黄河文化孕育了民本、尚德、变革、斗争等哲学理念;在史学层面,一部治河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史;在文学层面,黄河文化蕴含着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的诸多重要审美元素;在民俗学层面,黄河遗址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应充分发挥沿黄省份各高等院校、社科院及相关研究机构的作用,搭建以黄河文化为研究中心的学术平台,整理出版黄河文化相关历史文献。组织专家学者加大对黄河文化的跨学科研究力度,讲清楚黄河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讲清楚党和政府治理黄河的故事,增强对黄河文化的理论阐释力,提升黄河文化的现实影响力。

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拓展黄河文化传播渠道。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传播大平台。推动以影视歌曲、短视频、舞台剧目、实景演出等为表现形式的黄河文化相关资源共享。利用3D、4D等新兴视觉技术,打造一批黄河故事、印象黄河、黄河畅想等沉浸式、体验式项目。利用音频、短视频等手段,推出一批面向社会不同群体的音视频资料。拍摄关于黄河文化的优秀纪录片,创作一批以黄河流域为背景的优秀文艺作品。将黄河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和保护充分结合,深耕黄河流域充沛的民俗文化资源,通过摄影、绘画、文创展览等载体,使黄河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动“黄河故事”扬帆出海,享誉全国。

加强基础教育,提升全民对黄河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同感。在基础教育阶段,适当安排黄河文化相关课程,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层级,编纂严谨科学、通俗易懂的黄河文化读本。在高等院校,可通过开设黄河文化选修课程、举办论坛、专题演讲等形式,推动大学生群体对黄河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系统学习。在党员干部培训中,可以黄河遗址、黄河博物馆等为依托,设置相关课程,加大现场教学力度。通过加大黄河文化在国民基础教育中的分量,增强黄河文化的感染力和大众化,使“黄河故事”家喻户晓,黄河精神代代相传。(河南省委党校 周海涛)



 

责任编辑:郭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