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上午,记者在中牟县大孟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馆,看到一幅长3米6、宽1米的作品特别引人注意,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这幅作品叫做花席,是一项非遗项目,而花席的制作者,就是中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田金汉,今年82岁,这幅花席是他独自完成的作品,意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这种席子是用两种颜色以上的材料编制而成,相对于白席,花席有底色有图案有字样,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称花席。”大孟镇镇志办主任尚中山说,“因为花席与先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还有历史研究价值,所以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8月9日,田金汉和两个儿子开车专程到山东省枣庄市前大马村购回制作花席的芦苇和红秫秸,历时4天完成了“福禄祯祥”花席。
田金汉告诉记者:“作为中牟县编花席传承人,之前40年都没再编过花席,现在我还想重操旧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花席看似简单,但制作过程却是要经过破篾、湿润、去瓤,起底等几道工序,精益求精,才能做出好的作品。除了技术上的因素,再加上材料的稀缺,能编织出花席的人自然就少了。
田金汉说:“当前花席艺术在中牟县面临失传,我就想方设法去挖掘、挽救、保护、传承,我要收一部分徒弟,让他们去学习这个编花席艺术,要让年轻一代把这个民间技术传承下去。”
“我的最终目的是,把编成的花席保存到文物保护单位,让更多的群众了解这个艺术。”田金汉说,花席是别具一格的“民间瑰宝”,如今仍是一种可贵的“平民记忆”。对于地地道道的农民田金汉来说,编织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感情的投入。任何一种传统技艺都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是先辈们的生活痕迹,是人与自然共存的结晶。时代更迭,花席已从“实用走向欣赏”,唯一不变的,是田金汉老人的情怀、传承和守护。
中牟时报 徐少杰 邓秀红 通讯员 汤超红 杨红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