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种桑养蚕探出路破茧成蝶富一方

2018-11-02 15:07:50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赵启华检查蚕的养育情况。图:香港文汇报安徽传真

香港文汇报记者赵臣安徽报道:1978年,安徽农民赵启华通过包产到户分到了土地,他没有固守成规地种稻种麦,而是开垦出其中的两亩地种桑养蚕。现今,赵启华是安徽肥西县金牛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该合作社是全省规模最大的蚕桑国家级示范合作社,拥有桑田3,000多亩,养蚕7,000余张,可实现年产值超1,600万元(人民币,下同)。赵启华介绍起自己桑蚕事业的经历时,不无自豪地说:“40年,与改革开放共成长”。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像赵启华一样平凡却敢闯敢干的实践者,才有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日渐富强。

赵启华今年56岁,是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山南镇李桥村人,他组建的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位於山南镇金牛社区。走进合作社,办公楼前“做给蚕农看带着大户干”几个大字尤为显眼。夏季的合肥正值三十多度的高温,赵启华仍在忙着收拾蚕室,迎接即将到来的新一批小蚕。他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合作社自从引进华康2号扛脓病蚕种后,季季丰产。如今他正在试验夏季高温养蚕,待蚕结茧产量达标后,就可以实现一年养10批蚕,进而可以带动当地养蚕大户一起,共同实现蚕桑产业收入比目前增10倍的目标。

1978年,安徽遭遇百年大旱,庄稼收成大减,肥西县山南区(现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在当年9月发起包产到户。赵启华刚刚高中毕业,分到了四亩半地。年轻的赵启华没有像其他农户那样种稻种麦,而是拿出两亩地种桑树养蚕。“当时在以粮为纲的年代,我这样做可以说很大胆,村里长辈都是反对的,说我不务正业。”赵启华说,山南镇地处江淮分水岭,缺水易旱,当时灌溉也不方便,种稻收成并不好。他谘询了山南区农技站的技术员,这样的土地反而适合桑树的栽种。在自家的两亩地种上桑树后,山南区砖瓦厂也开始发展经济作物,在空闲的30多亩土地上种桑树。在农技站的推荐下,赵启华自1979年开始同时到砖瓦厂养蚕。“第一次养蚕,因不懂蚕的习性和养育技巧,蚕大量死亡,蚕厂的蚕和我自家的蚕都收入很低。”原以为养蚕很简单的赵启华意识到,养蚕是门技术活,不学习不行。

系统学习成专家

随后,在农技站的推荐下,赵启华参加了当年安徽省蚕研所举办的蚕桑培训班,并系统学习了养蚕技术。“养蚕最怕蚕得病,所以养蚕过程中的消毒和疾病防治是最关键的。”赵启华将学到的技术在蚕厂和自家蚕室进行了实践,那一年秋天,蚕茧大丰收。当年一斤蚕茧能卖1.9元,种桑养蚕的收入约是种稻的3倍。随后,山南区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在自家养蚕。赵启华也因掌握养蚕技术,成为了当地农技站的蚕桑技术辅导员。赵启华介绍,随后的十几年,他在山南区的各个乡都做过技术辅导,当时他一边将学到及钻研的蚕桑技术在自家的田里和蚕上实验,一边将总结的经验传授给当地蚕农。如今,在他的带动下,整个山南镇已有桑园11,000亩。赵启华凭着对蚕桑的热爱和不断地学习钻研,在蚕桑技术方面获得5项国家知识产权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等,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蚕桑专家。

丝绸属於奢侈品,价格极易受经济环境的影响。赵启华在种桑养蚕的同时,也在当地开展蚕茧收购服务。1997年,他以每斤近8元的价格收购农户的蚕茧后,金融风暴突然来袭,蚕茧价格瞬间跌至每斤5元。“蚕茧卖不掉,很多丝厂倒闭,我亏损了30多万元,这在1997年是个相当大的数字!”赵启华如今回忆起来笑称,那年一整年自己都不舍得下饭馆,唯一一次去饭店吃饭还是别人请客才去的。2008年,再次爆发世界金融危机,赵启华的合作社当时刚成立,他以每斤12元的价格收购了农户30万斤蚕茧,最后价格跌至不足10元每斤,赵启华最后抵押了自己的房子,才填补了这60多万元的亏损。

“带路”倡议拓市场

近年来,内地蚕桑产业发展稳健,如今的蚕茧价格已达到每斤25元。赵启华表示,国家的不断改革开放,蚕桑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会更大。他介绍,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前,纺织品出口有配额限制,一定程度影响了丝绸的销量和蚕桑产业的发展,而加入WTO之后,从2005年1月1日起,原对纺织品出口设限国已取消对中国的配额限制。现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也给丝绸的出口带来了更多的市场。而合作社的形式抱团发展,也进一步增加了赵启华抵御风险的能力。2008年金融危机后,他投入300多万元建设蚕桑产业园,如今已发展成为集蚕桑生产、技术指导、收烘加工、销售服务、休闲、观光於一体的专业园区。事业渐入佳境,赵启华说,他坚信利润可观同时又是环境友好的蚕桑产业是朝阳行业,他希望将这一产业进一步做大做精。

尝试高温养蚕收入大增

赵启华收购蚕农的蚕茧。

种桑养蚕40年,赵启华经历了蚕桑产业的品种迭代和技术更新,更实现了产业中十余项技术创新。他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每当出现新的蚕桑品种,都会第一时间在自己的蚕桑园中尝试并加以改进,成功后再向农户推广。同时,在人力成本逐渐提高、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赵启华又致力於发明养蚕省力设备和种养新模式。40年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而赵启华通过不断探索和积累,推动其蚕桑产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多元化,则让他和合作社的蚕农看到,种养蚕桑的收入有可能比以前提升10倍的曙光。

赵启华介绍,中国的养蚕业最开始是一年只养一季春蚕,后来发展成为一年养春秋两季蚕。养蚕的第二次变革,则是通过对温度的掌控,分别将春蚕和秋蚕各养两批,分为早春、晚春和早秋、晚秋,实现一年养四批。现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蚕研所培育的华康2号蚕,不仅能抗脓病,还可以抗高温。赵启华从去年开始,试验在三四十度的高温下养蚕。“因为夏天蚕生长快,18天就能养一批,若实验成功,合肥夏季较长,可以养四批。”赵启华还计划将春天、秋天的蚕再通过温度的控制每季养三批,他的目标是实现一年可以养十批蚕。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降低种养成本和拓展蚕丝被等蚕桑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链,“收入提升10倍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赵启华称,他尝试的高温养蚕,目前结茧量已非常接近起初设想的预期目标。

有“富”同享助残脱贫

赵启华(右一)带领残疾人员工在合肥景区游览。

自2013年起,赵启华就与肥西县残联合作,开始以技术扶贫的形式,帮助山南镇30户残疾人家庭通过种桑养蚕脱贫,第一年这30户残疾人家庭就顺利脱贫。在技术脱贫效果显着的情况下,赵启华开始以每年30%的增速,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家庭靠蚕桑过上脱贫生活。

赵启华的金牛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已有社员358户,其中,残疾社员户97户,户均年收入超过了3万元。同时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35户,并安置20位残疾人就业。赵启华常说,一人富不为富,他现在有能力帮助更多人,何乐而不为。今年,由当地政府政策支持出资建设,赵启华负责运营的扶贫产业园也即将投入使用,届时,赵启华将通过蚕桑产业带动更多的贫困户、残疾人等脱贫与就业。

赵启华介绍,这些残疾人员工分为智力残疾、轻度肢体残疾和精神疾病等,每五位残疾人员配备一位护理员,产业园针对各个残疾人员工的情况,给他们分配力所能及的工作。赵启华介绍,为了照顾这类员工的特殊情况,每位残疾人员工除了法定节假日、公休日不工作以外,极热极寒等天气也会安排休息,且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6小时,员工工资在1,260元到3,000元不等,多劳多得。赵启华表示,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这些残疾人通过工作锻炼的形式促进康复,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社会融入感,一举两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