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华妹和她留存的“10101号”营业执照复印件。香港文汇报记者王莉摄
香港文汇报专访中国首位个体户章华妹
香港文汇报记者王莉浙江报道:1980年12月11日,在家门口摆摊卖钮扣的20岁浙江温州姑娘章华妹领回了一张编号为“10101”号的“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当时的她觉得很开心,原因是从此可以正大光明在家摆摊做买卖了,再也不用担心货物会被“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巡逻人员没收了。直至2004年,她才知道,自己居然是中国第一位个体工商户,当时她还是在做钮扣生意。如今,章华妹早已身价千万。与钮扣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她坦言,一路走来,钮扣改变了她的生活,得益於创业之路扣住了改革开放的脉搏。
1978年,18岁的章华妹待业在家,她回忆道,当时她家所在的温州市解放北路已经有人开始偷偷地摆起小摊做起了小买卖,成为当时温州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卖皮鞋的,卖针头线脑的,卖布料裁衣服的都有。
她说:“家里兄弟姐妹多,每个月仅靠父亲三十几块和母亲十几块钱的工资过日子,生活很困难。由於家里以前就卖钮扣,我没工作待业在家,所以就学着隔壁邻居们在家门口支了一张桌子,放上钮扣和一些日用品开始摆摊。虽然每一笔买卖就赚几分钱,但一个月下来我发现能赚到十几块钱,相当於那时候一个人的工资了,给家里减轻了不少负担。”
虽然收入不错,但每天摆摊还是提心吊胆,章华妹说:“那时候像我们这样摆摊还不算是合法的,有专门的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时不时就有人来巡逻,一旦看到巡逻的人,我们这些小摊贩就得马上收拾东西关门躲进家里,否则卖的东西就会被收缴甚至人也会被带走。而且那时候小商小贩在大家眼里还是低人一等的,只有进不了公家单位的才会去做生意。”她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那时候遇到同学或者认识的人来买东西,自己会觉得不好意思,人家也会在背后指指点点,她笑着说:“那时候如果女孩子是摆摊的,连对象都难找一点。”
父亲鼓励领证正大光明经商
“直到1979年的一天,有人来到我们的摊位前告诉我们说,现在国家政策放开了,像你们这样摆摊的可以去工商局登记领证了,之后就可以合法经营了。虽然是工商局的工作人员上门亲口说的,但是大部分人都还是抱有怀疑的态度,也都还有些顾虑,生怕政策会有什么变化,所以一直都没有人去申请营业执照。”章华妹说,她当时也有些犹豫要不要去领证,之后还是在父亲的再三鼓励下才去申请执照。
据悉,当时申请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最重要要符合两个条件,一个必须是待业在家的人员,另一个是执照申请人必须是经营者本人,不得代为经营。当时作为待业青年,家里又有店面的章华妹全部符合要求,因此父亲告诉她,既然已经在摆摊了,现在国家政策又允许个人合法做买卖了,那你就去拿一张执照,正大光明把买卖做起来。在父亲的鼓励下,章华妹来到了温州市鼓楼工商所提交了申请。
1980年12月,章华妹终於领到了贴有自己照片的执照,并且上面是用毛笔书写的“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第10101号”。
不图大钱生意只愿实在安心
之后章华妹嫁人离开了父母家,由於经营地址等信息都发生了变更,第一张营业执照也早已於1982年被当地工商部门收回,她重新又申请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继续做着自己的小买卖。直至2004年,有媒体找上门她才知道,当年那张“10101”号营业执照居然让自己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她说:“当时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又惊喜又惊讶,从来没想到我这么一个卖钮扣做小买卖的还能成为中国第一。”
如今,章华妹在温州繁华地段妙果寺旁有一间两层楼的店面,依旧经营着钮扣生意,与全国各地的服装生产企业都有合作,年销售额几百万,个人身价早已过千万。而在与香港文汇报记者的交谈过程中,她一直称自己就是做“小买卖”的,和当初摆摊一样,赚的是每个钮扣几分钱的利润,只不过现在销售量大了一些而已。
她很感慨自己与钮扣的缘分,她说:“也不知道为什么,一直以来我就是喜欢做钮扣生意,早些年身边也有亲戚朋友出去炒楼或者做别的买卖去了,可我就是喜欢守着我的钮扣和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客户,虽然一包钮扣可能只是赚了几块钱,但我觉得实实在在挺心安的。”
新时代新思路接力棒交儿子
章华妹闲暇时间最爱在店舖内整理钮扣样品。资料图片
2007年,章华妹由个体工商户变身成为了“温州市华妹服装辅料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她笑道:“以前做生意凭着出货单交易就行了,客户上门选好货品,我备好货,一手现金一手货就完成交易了。但是随着生意越做越大,越来越规范,前几年很多客户都跟我提出了需要签订合同、开发票、货款汇入对公账号等要求。他们也跟我说,现在做生意和以前不同了,都要有正规的手续和流程。我也觉得很有道理,於是在2007年的时候注册了公司。”
个体户变公司客户更信任
她说,虽然公司和个体户在税收等政策上会有所不同,运营成本会有所增加,但也明显感觉到客户的信任感加强了,尤其一些新的大客户,在谈合作的时候自己的信心也增加了,对方也更愿意和她合作。
今年春节,章华妹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会上决定,把她任总经理的“温州市华妹服装辅料有限公司”交给儿子余上京经营。她对自己“退居二线”这样解释,公司营业执照都换了四块,目前公司一年也有几百万元的营业额,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她觉得自己渐渐跟不上节奏了。她说:“以前客户都是上门看样取货,这几年随着网络的发展,很多客户都要求通过网络发送样品图片、网络下单、网络转账等等,这些我都搞不定了。”
章华妹直言,之前儿子看不上钮扣这门生意,自己出去闯荡了几年,做过餐饮也做过酒吧,赚过钱也赔过钱,最终才想明白还是小买卖最稳妥。她说:“我也告诉儿子,做生意哪有一帆风顺的,我自己也是一路浮浮沉沉过来的,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下去。年轻人有自己的经营思路,今后就让他按照他的想法把钮扣生意继续经营下去,希望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
【特稿】初时执照无样本毛笔画版再印刷
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就开通了前往各大城市的汽车班车,促进了当地的商贸流通。资料图片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温州被列为全国第一个试点城市。温州第一代个体工商户的见证者、时任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个体经济管理科科长的陈寿铸回忆道:“1980年,由於历史原因,温州城镇就业问题十分突出,回城的知青需要工作、部队转业的需要工作,当时有个调查报告,温州市有2,000多个无证商贩,其中80%的人是原来没有工作的。为了让这些待业人员就业,1980年7月11日,原温州革命委员会签发了《关於对个体工商户举行全面登记、整顿、发证工作的报告》。”
三年十万本首现“万元户”
他说,由於当时国家没有营业执照样本可以参考,他就用毛笔画了一份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包括名称、地点、生产经营范围、开业日期等信息,再到温州市新华印刷厂印刷了2万本。上面需要填写的信息,也由申请人提供内容审核通过之后,由他和另一位同事用毛笔一笔一笔写上去。
他说:“1980年,我们发出了全国第一批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共1,844户。这在当时是个创新举措,引起了全国的关注。第二年,个体户政策在全市扩大了范围,又发出了2万多份,到1982年,申领数量已经达到10万多户,温州很多人都成了老板。”
据介绍,当时,温州市区先后出现了三大市场--铁井栏、环城路、木杓巷,活跃着中国第一代个体工商户的身影,还出现了最早的一批“万元户”。温州个体户的兴起,逐渐影响了全国,到1981年底,全国城镇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85万户,从业人员227万人,比1980年的从业人员翻了一番多。
专注起步行业甘做“小”赢尊重
解放北路是温州市最早的一条商业街,如今依旧商店林立。资料图片
据悉,由於这张“10101号”的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见证了浙商的起步阶段,目前已被收藏於浙商博物馆内。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浙商博物馆馆长杨轶清认为,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出现在浙江温州,一方面显示了温州当地民众的勇气,在特定历史时期,干起个体户,自谋职业,自谋出路;另一方面更显示了当地政府的敢作为、敢担当,他们相对於个体户其实需要承担的风险更大,因此也需要更多的勇气来实践。
他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调研显示,目前浙商群体中有一部分龙头、大型企业也都是从个体工商户发展而来。当然当年一批个体工商户的后续发展更多的还是像章华妹一样,现在虽然也转成了公司制度,但整体企业规模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也符合浙江中小微企业占比80%-90%的现状。
但是在他们的发展中存在一个共性,那就是一直专注於起步阶段的行业。个体工商户大多以小而零的产业起步,直至今日他们依旧不嫌弃、不放弃,甘於做“小”,就像章华妹一样,40年来一直都在做钮扣生意,这是值得尊重的。
改革开放40年来,企业组织形式越来越多样,国家政策导向也提倡“个转企”,个体户数量也客观存在下降趋势,但是面对当下部分年轻人虽然也有创业创新的想法,但不愿意从事实业,觉得做实业很辛苦,甚至有些创业想法很不切实际的现状,个体户那种甘於做“小”的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