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潘艺玥
从首都国际机场出发,沿机场高速向西北行驶16公里,看到双桥横跨温榆河的独特地标,便抵达坐落于北京昌平的未来科学城。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科学城加快搞“活”,借力地处中关村科学城和怀柔科学城连接点的枢纽作用,集聚了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中心、研发创新平台,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发挥未来科学城的特色优势,昌平建立了全国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服务创新园,累计建成各类创新空间240余万平方米,全区入驻中小微企业达8.6万家,科技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313家,中小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14.3亿万元,成为创业者的天堂。
位于“三城一区”创新走廊连接点上的的未来科学城,以聚焦前沿技术与应用基础技术为核心。2017年6月,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搞“活”未来科学城,集聚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
一年多的搞“活”,未来科学城研究扩区至170余平方公里,随着生命科学园、沙河高教园等昌平区重点功能区纳入统筹规划范围。通过区域联动发展实现未来科学城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开放式流动,推动创新链延伸,创新成果涌现。
不久前,10月14日全国双创周北京会场上,代表未来科学城参展的三个项目吸引大量目光——减重30%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了构件的综合性能,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的轻量化全铝车身;世界首台量产的L4级别自动驾驶无人物流车;广泛应用于人脸识别、车辆识别,具有移动便携性、反馈及时性、满足多样化执法等优点基于光波导技术开发的智能AR眼镜。
这三个项目的参展单位颇具代表性,一家是入驻央企,一家是科技型民企,一家是央企下属的双创孵化器。事实上,未来科学城跨领域、跨所有制、大中小创新主体集聚的发展格局已初步显现。
据了解,未来科学一期已入驻中国电信、国家电网、神华集团等14家央企下属近百家科研单位。此外,通过整合央企未充分利用空间,引入了“智创骏驰”“天辰昊桦”等一批央企上下游产业链或人才创业项目,承接央企资源外溢;支持了以“跨界融合”为标志性特点的“陈清泉院士科创中心”、清华控股重点打造“产研国际合作和人才交流”项目“太平洋创新走廊”;吸引了“英维克”“新石器”等一批科技型民营企业入驻;同时支持央企建设“双创”平台,打造未来科学城众创空间。
此外,未来科学城一期共建成博士后工作站6个、院士工作站7个、国家及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40个。按照“打开院墙搞科研、资源共享做实验”的总体思路,未来科学城不断推动央企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目前,未来科学城在氢能源和燃料电池、核能材料、智能电网、海洋能源等领域已建立了5个协同创新平台。加大未来科学城入驻央企与高校、民营研发机构、转制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之前的交流合作、协同创新,不断促进具有国际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
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未来科学城调研时曾明确提出:科学城是“科学+城”。这个“城” 就是公共服务配套。未来科学城在规划中充分考虑了职住平衡的多方面因素。现阶段,未来科学城一期范围内的配套住宅、星级酒店、购物中心、学校等均已进入集中建设期。计划未来三年基本新建成80万平米城市综合体。贯穿北京南北、始发于未来科学城的地铁17号线将于2020年部分通车。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产城融合新城正呼之欲出。
科技创新、人才集聚、资源及空间配置不断优化、科创成果涌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未来科学城坚持“一个突破、两个率先、四个加强”的发展思路,以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为目标加速向前,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