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現場

專題討論(一)

專題討論(二)

文字直播 LIVE手动刷新

主持人2019-01-17 12:54:06
謝謝黃子遜女士和各位嘉賓給我們進行精彩的討論。
黃子遜2019-01-17 12:52:49
非常感謝幾位嘉賓精彩的分享,而且從不同的角度看大灣區的機遇,我們怎么樣發揮最好的作用,抓緊機遇發展大灣區。謝謝Mr Dustin BalI先生跟我們分享你的建議,我們也要發展自己,利用大灣區的機遇,謝謝。
張雲正2019-01-17 12:48:49
第一,我們現在面對的可能是美好的數字,內地說明了,三年以內,外資保險,金融機構,保險機構持股比例全部取消,現在有了第一家100%外資持股的機構進入內地,這個影響一定是非常深遠的。這些機構到內地,如何真的能把它在國際上的能力帶進內地市場。內地市場整體拉動的作用會很大,曾經有人說過,這對市場是一個整合,整合之后肯定是強的更強,對香港本身有什么影響?香港從來是服務內地的短板,所以我們從壽險方面要保持高度關注,不能掉以輕心,我們的產品怎么在風險管理里做好。第二,產品的類型更符合內地同胞的需要,我們的產品創新也要走在前面。第三,我們的服務是不是好,所有的中間人要知道,管得不好,誠信不好,不合規銷售,我們的競爭降低。第四,我們的產品是不是好?壽險現在很理想,但是往后幾年,無論是國家企業還是外資機構,都會給我們壓力,所以這方面,我希望大家除了看到現在的情況,也想一想未來。關于壽險,我們看大灣區一定要看雙向,不能單靠單向。我打個比喻,我們昨天4個監管機構談的時候談人口老化,現在缺的是土地和勞動力,有一天內地的養老產品做得好的話,香港人希望買內地的養老保險,這樣的話產品要好,服務到位,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所以所謂的兩地的互通應該是雙向的。昨天我們談到「超級臺風」,每一年探望我們一趟,他一來,我們四地肯定受到影響,香港有什么優勢?香港有資本市場,所以四個機構完全沒有爭議,希望香港盡快發巨災債券,做一些風險轉移工具,讓再保公司承保,把四地的風險降低,這也是我們雙向的合作。深圳現在是創新之都,年輕人多,做科技的人很強,很多科技產品是香港銷售,內地做產品,這在廣東以前就是這樣。金融科技,我們可以同樣這樣做,變成我們做一部分的工作,深圳做一部分的工作,這樣的話,整個大灣區的概念就不單是從香港的角度看,也不是從短期的角度看,這樣的話整個灣區的發展會比較平衡,內地的利益也得到照顧,這是比較好的方向。
張承惠2019-01-17 12:46:17
主持人說給香港的機構提建議,我們習慣給大陸的保險提建議,給大陸的保險我們提過很多的建議,對于香港的保險機構來說,我的建議是兩條,第一,要了解大陸的客戶,大陸人的保險意識不是很強,幾十年來計劃經濟很多是政府管的,或者是企業管的,市場的意識不是很強,所以我覺得不能以所習慣香港的保險氛圍看大陸的保險市場。因為保險業相對比較封閉,大陸以前是叫金融保險業,金融業是一塊,保險業是另外一塊,因為保險有獨特的計價的方式和管理的方式,但是我建議保險業還是要更開放一些,除了關注香港的事情,也要關注大陸投保人的需求。第二,不僅要關注保險業的事情,因為大灣區的建設涉及到很多方面,所以要把視野放開一點,看到大灣區規劃和整個珠三角未來的發展前景,這樣的話可能會對保險的產品,一些保險的定價方式,保險風險的控制方式有更深的理解。我特別贊同張雲正先生的話,保險的事情不是談保險,其實跟環境是相關的。比如交強險,2004年出了交通安全法,有人稱為弱法,因為對弱勢群體保護得過分了,行人即使闖紅燈受到傷害了,汽車的駕駛人必須承擔風險,只要一出險一定要賠,這種環境的因素也值得關注。
Mr Dustin BalI2019-01-17 12:44:26
我要分享去年工作的一些資料,我進入了房地產公司,想要推動他們區域的工作,把辦公室搬到大灣區,因為那里房價便宜,但是中國內地的法制在香港的法制不一樣。同時香港的人才也可以是到內地去,生活是越來越舒服了,有好的醫療,國際學校,大學比較強。第三,授權保護,在香港比較容易解決,大陸的話就難一些,這些問題在處理當中,我們需要考慮的就是這些了。
黃子遜2019-01-17 12:43:05
謝謝羅向明先生,因為今天的時間不夠,我想問一下有沒有最后的總結,給香港的業界有一個展望?Mr Dustin BalI先生有可以分享的嗎?
羅向明2019-01-17 12:41:21
我們是三種貨幣,四個監管,廣東,深圳,香港,澳門,如果能達到融合,難度是很大的。關鍵是制度的問題,監管的問題不大,比如車險,國內發展了很多年,但是它的理念以車為主,保車,不是保第三者,這是最大的問題。2004年,中國第一步交通安全法,同法律上規定了車必須有第三者責任保險,到2006年7月份真正開始了交強險,但是對消費者的保障很低,可以想像,車險的第三者責任12.2萬,香港是1億,差別是很大的,這個理念,大陸這方面有必要學習一下香港車險的發展規律。大陸的車險非常復雜,我在大陸感覺到為什么是這樣,保險特別的復雜,不像香港有強制保險和綜合保險。所以大陸的理念非常的麻煩,以后要培育好。壽險是長期性的,幾十年,上百年,所以經營理念一定要創新,國內還是短期,比如退保,第一年不給退報費的話,肯定會反了,但是香港不一樣,所以理念不同,導致費率不一樣,所以為什么大陸的性價比不如香港,一個是深層次的邏輯,一個是我們的經營成本太大了,這方面比較麻煩,所以我覺得理念非常重要。我們要學習世界先進的保險理念。
黃子遜2019-01-17 12:40:37
非常好,我想請教張雲正先生,我們經常說在香港很難找人,很難留人,大灣區有這么多年輕的人口,可以吸引他們加入香港保險業,解決人才短缺的問題。
張承惠2019-01-17 12:39:58
我補充一點,因為規劃沒有出來,不知道具體定位是什么,但是肯定有一個大致的分工,科技創新來說,肯定不會定位深圳做科技創新,香港不做,廣州不做,這是不可能的。去年城市競爭力評價報告,深圳排第二,廣州排第四,香港的科技創新發展得也很快,所以創新的事情是不能局限在某一個城市的。因為創新是無處不有的事情,誰有這樣的創新潛力都會鼓勵的,所以我覺得可能對城市功能定位會有一些劃分。比如珠三角,可能是做制造業的基地,發展一些重點的產業,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但是在創新方面,我覺得各個城市都會努力做科技創新。
羅向明2019-01-17 12:39:01
從工業升級和轉型一塊來說,原來深圳是工業城市,現在轉到東莞,惠州,現在又往河源,梅州發展。廣東有非常好的地方吸引香港人過去,比如南沙,珠海。珠海的工業不是特別發達,但是人文環境非常好。下一步可能往肇慶,往廣東的西部發展,污染相對比較少,環境非常不錯。
黃子遜2019-01-17 12:38:11
謝謝羅向明先生。在深圳平均的年齡是28歲,非常的年齡,非常特殊,潛力非常大,消費的能力,發展的能力在金融科技人才方面供應非常的大。香港人經常說可以去廣東省退休,深圳太貴了,可能要去其他的地方,在國家的規劃里會不會有不同的定位,比如深圳是高科技,其他的城市也作出不同的貢獻,定位會不會有不同?張承惠女士和羅向明先生可不可以分享一下?
羅向明2019-01-17 12:36:02
國內的保險業務從80年代開始,從起步階段發展到現在還是快速快的,當年的保險業務只有4.6億的保費,今年超過3.5萬億。按照國家的規劃,到2020年,國內的保費到4.6萬億,速度發展得非常快,從人力資源也是這樣的。經營主體更不用說了,80后年恢復主體的只有一家,就是中國保險公司,我有幸在里面工作了十幾年的時間。人力資源也是,80年只有一家大企業有保險專員,現在有100多間大企業有保險方面的博士生。國內的保險從一家到現在有8家集團公司,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中國平安發展得非常快。人壽保險在廣東,香港,澳門都有分機構,廣東和香港的接觸非常多,我也感謝香港保險業的前輩的支持。
黃子遜2019-01-17 12:34:46
謝謝張承惠女士,跟我們分享了各地保險業不同的情況,也感受張承惠女士對香港保險業的肯定,因為也是香港保監局和國內的保監局共同努力的結果。我接下來想聽聽羅向明先生的想法。
張承惠2019-01-17 12:32:58
大灣區規劃現在還沒有公布,但是已經完成了,近期可能會公布。這個規劃不一定具體到保險業三地的優劣勢,但是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創新的協調,在推進「一帶一路」的戰略方面三地協調等,會有的規劃會涉及到城市群的構建。9市加2個特別行政區,在這個層面吸引人流,資金流生活區,包括醫療和健康。在規劃落實的過程中,對三地的保險業來說,我覺得有很大的發展機遇。我覺得香港的保險業的優勢還是比較突出的,有著悠久的持續經營的歷史,有著很長時間的經營時間。香港的保險產品也比較成熟,香港居民對保險的認知度也比較高,保險的意識也比較強。還有一個優勢是香港的保險公司有全球配置資產和全球金融市場運營的能力,和大陸的保險公司相比,大陸是弱勢,因為種種原因,使得我們在海外市場的配置資源能力相對比較弱,雖然中國人壽,平安都走出來了,但是總體上的能力比較弱。所以香港的保險公司可以比大陸公司低的價格覆蓋,回報也比較高。據說香港的回報5-8%。我最近在北京買的保險產品,回報是4.1%左右,比香港要低,這些是香港保險業的優勢。還有一個優勢是風控能力比較強,大陸的保險公司優點是資金實力比較強。最近有評估顯示,中國人壽財富排行榜42位,資金實力強,客戶多,我們的保險人,代理人的隊伍也有幾百萬人。還有一個優勢,我最近幾年覺得大陸的金融科技在某些領域占領先地位,優先于美國,優先于日本,去年和日本證券公司開過一個座談會,談到金融科技問題的時候,日本人和中國差得挺遠的距離,所以除了互聯網的保險公司,完全沒有機構網點。另外金融科技公司借助科技的力量,承包以前不可能承包的產品,比如出行險,以前是20塊錢,現在可以免費送我一年,所以我覺得這跟金融科技的發展是分不開的,這也是大陸的優勢。香港保險業最近也有一個評價的結果,全球第一,豐富的管理能力,資金的能力,這是兩地互補的。大陸的風控保險能力還是比較弱的,所以我覺得兩地有很大的互補空間。
黃子遜2019-01-17 12:30:33
謝謝,整體來說,您認為前景是非常正面的,我們做好準備就行了。我想請教一下張承惠女士看法,大灣區里,三地有不同的價格,針對不同的范疇有不同的角度,但是也有可以互補的一面,您覺得在各個方面,市場的規模,市場的結構,發展的潛力,各個方面有什么異同?三地怎么樣互補?發揮雙贏的局面?
Mr Dustin BalI2019-01-17 12:28:22
謝謝你的問題,其他的講者也說到量化的情況,大灣區經濟層面比紐約灣區小,但是增長的比率會翻一倍,當中大部分來自大灣區內地的城市,因為帶來非常巨大的機遇。大部分的機遇從哪來?比較其他的大灣區,大灣區有三個著眼點,香港作為融資,金融的中心,可以拿到資本和最好的金融服務,也推動先進的科技。我們有很多的挑戰,比如保險業的聚焦點,讓我們從大灣區得到更多的好處,因為保險業在多地的政府議程上都是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我跟客戶說,今天提供我們的意見的時候,有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大灣區還有不明朗的地方。我們看到大陸的居民有很強的意愿在香港購買產品,可以買多元的,回報高的產品,對健康和醫療有很好的保障,所以這是一個很大的機遇。如果我們可以建立服務中心,就可以服務當地的人們。很多公司在到內地建立企業,可能最終有競爭力的問題,比如銷售,協議,這些東西不是監管處理的,是需要行業內的人處理的。保險的發展也可以帶來非常大的機遇,非常內地的發展非常巨大,港口也會推動更多的交易。
羅向明2019-01-17 12:27:44
廣東省的保險業的競爭比別的省更激烈一些,但是服務的速度相當好,服務的人也相當好。香港的市場有自己的優勢,價格比內地好,肯定會有大陸的人到香港買保險,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那么多內地客人過來買保險,這是合法的,但是香港的保險公司如何提供合適的服務?這是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那么多客戶在內地。內地的保險業通過廣東幾個自貿區的發展,內地的保險產品逐漸跟香港對齊,或者說再過三五年,我們的產品不比香港的差。
黃子遜2019-01-17 12:26:31
羅向明先生看到廣東省保險業的發展非常快,保險業的數據也在增長您的看法怎么樣?
張雲正2019-01-17 12:24:49
我說幾個數據,希望讓你們記住,引導大家對這個課題應該怎么樣想。第一組數據,大灣區人口7千萬,跟東京灣區,紐約灣區相比是7:4:2,人均的GDP是2萬,4萬,8萬之比,所以人口多,我們人均的GDP最低,所以市場潛力很大。所以我們如果希望保險業可以受惠的話,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協助大灣區發展,如果大灣區發展,壽險和產險會有協助。第二,我們主席也提到,最新的調研顯示,內地整體居民將27%的財富投到保險產品,這是非常高的比率。劉總也提到,今年頭三季,我們有3800多億的保費,新保單有28%是內地同胞到香港買保險,這已經比最高峰減了1/3。95%的保單是保障型的,99%是月付,這些指標告訴我們,這些不是違反活動,不是走資活動,而是每個人需要為自己做一個風險的管理。這個數字也可以看到,如果大灣區經濟發展得好,我們沒有任何新的舉措,他們到香港投保的意欲還是非常高的。所以我們從監管層面有什么可以做,理順這個系統。保險售后服務中心和保險通,如果我們有28%的保費是從內地過來,我們怎么樣好好服務這個群體。所以我們如果要爭取到這些機會?就是抓住人流,更好的發展自己。第三,去年跟今年是關鍵,因為所有的口岸開通了,我們跟粵東的交通非常便捷,粵西也非常便捷,我們跟大灣區所有的交通非常便捷,一個小時內可以來往。所以怎么樣怎么樣推動香港人在大灣區發展也是一個想法,如果我們有最后的概念,就是服務內地的居民,也鼓勵香港人跑出去,在外面發展,這就變成的雙向的概念了。
黃子遜2019-01-17 12:22:12
謝謝張女士,也請教一下張雲正先生,你的想法和張承惠女士的想法一樣嗎?
張承惠2019-01-17 12:21:57
剛才有發言嘉賓講到,粵港澳大灣區和其他灣區相比最有潛力和發展。香港和澳門的保險市場非常成熟,但是在大灣區的內部部分,保險市場發展相對比較落后,廣東省2017年,保費的規模是430億人民幣,從人均保費來說大概是560美元左右,比香港的8千美元低的很多,滲透率只有4.8%,這兩個數字比大陸的平均數據要高,比如人均保費低于上海,北京,滲透率排在第八位,雖然經濟很活躍,人口也很多,但是保險市場發展相對滯后,特別是和港澳相比。落后部分就是潛力,我也估算了一下,未來五年,如果大灣區能夠保持7%左右的增長率,我們的保險市場至少還能有4千多億,能到5500億左右。未來的滲透率能提高到5%或者10%,我們會有1萬多億的市場份額,所以我覺得發展空間還是非常大的。
黃子遜2019-01-17 12:20:02
很高興邀請到跟保險業密切的嘉賓,包括張女士,還有羅向明,張雲正先生,Mr Dustin BalI先生,有很多講者跟我們分享大灣區的機遇和挑戰。我知道很多嘉賓跟我們分享過在大灣區有很多不同的機遇,給香港的保險界一些很的機會,我首先請教張承惠女士,因為你做了很多大灣區的研究,我們也深入探討一下,聽一下你的分享,在大灣區的規模,對香港的保險業帶來多大的機遇。
主持人2019-01-17 12:10:47
歡迎各位來賓回來,接下來我們有另外一個專題討論交流環節,首先請嘉賓主持人:香港金融發展局成員、亞洲保險有限公司香港區行政總裁黃子遜女士上臺就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長、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承惠女士、保險業監管局行政總監張雲正先生、廣東保險學會副會長、廣東保監局廣東保險業決策諮詢顧問、廣東金融學院保險學院院長羅向明先生、安永亞太區金融業香港財務交易資詢服務合夥人 Mr. Dustin Ball。我們把現場交給黃子遜女士。
陳家強2019-01-17 11:39:56
好的,你們肯定也贊成,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總結。大灣區是令人興奮的,我們看到那么大的市場,希望可以做到互聯互通,過去是難達到的,人流,貨流等,障礙很多,現在有一個契陈家强機,在政策上有機遇,讓我們做到更多的互聯互通,讓一國兩制制造平臺。金融科技也可以帶來新的機遇,解決舊的問題,但是帶來新的安全方面,但是有問題比沒問題好,有問題的話我們可以找方法解決。好的,感謝我們的講者,讓我們知道大灣區發展機遇需要解決的問題。
許美瑩2019-01-17 11:37:09
其實這個論壇,邀請的講者,他們代表的是監管機構,業界,還有數碼港,科技界,還有一個是技術的代表,解決深層的場景問題,非常有代表性。我認為大灣區的發展對香港的保險業界帶來龐大的機遇,我們也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這樣的話,我們的機構要互相合作。在整個大灣區里,我們也要互相配合監管機構,香港政府,內地政府,內地監管機構在政策上需要共同的支持,業界的共同研究也是需要的,香港保監局是開放的,我們接受任何的意見,在網絡安全和個人私隱方面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對我們來說,我們抓緊這些課題,讓投保人的利益受到保障,在這個大前提下,我們是開放的。
陳家強2019-01-17 11:35:35
我們談了很多科技的話題,這是很重要的,科技需要解決問題,科技解決很多問題,但是在解決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事情我們是需要處理的,如果沒有科技,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但是也帶來一些問題。許美瑩女士簡單總結一下,在金融和大灣區方面。
梁智邦2019-01-17 11:33:49
私隱是很重要的,金融機構對個人數據的保護尤其重要,FPS有新聞報道,說有的人盜騙了其他人的錢,原因就是機制沒有成熟,所以作為一個支付的平臺,或者是銀行,用戶需要證明什么呢?但是他愿意給這些證明嗎?他愿意披露這些數據嗎?他不愿意把資源給我們,所以兩者之前需要有一個平衡。區塊鏈的設計,可以讓個人擁有它自己的數據,比如放在手機上,但是他加密了,區塊鏈有很多不同的運營人,如果是后來的保險公司想要客戶提供身份證的公司,這是需要得到允許的,我們可以參考海外的設計標準。
林耀邦2019-01-17 11:31:58
我們相信隱私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沒有人想要展示,每一個專業者也要合規,隱私的法規也要遵守,因為這是個人的數據,非常重要。在數碼港我們每一次培育或者介紹,怎么樣可以快速的成長,我們都非常強調私隱,這是他們第一個需要注意的事情,我們很多時候做一些介紹,有時候把客戶介紹給風投。
陳家強2019-01-17 11:30:11
數據安全方面,兩位科技界的人士,你們有補充嗎?
陳沛良2019-01-17 11:28:47
技術上很多是可行的,但是客戶是不是允許用數據呢?有技術沒有數據是沒有用得,在安全方面我們需要做得好一點,讓客戶的信心大一點,另外,我們要做大的數據分析,個別的公司如果這樣做的話,效率不會那么高。如果我們有一個機構,可以是監管機構,或者是行業的組織是比較中立的,他們做這個工作,他們信任這個機構操作,在推動金融科技在保險業的發展方面會快很多,如果靠每一家公司自己搜集數據,這是困難的。我們通過很多的監管機構,吸引專員,很多的程序,我們才可以做到這個,所以如果有行業的代表機構做得到的話,監管機構方面也可以給一些指引,授權這個行業組織這樣做,搜集數據,發展可以更快。
陳家強2019-01-17 11:27:05
對,高凈值方面的客戶,可能是有點困難。我們希望可以多一點的效果,政策方面可以執行得更好。我們剛才談到怎么樣可以把金融科技便利兩地的人,可以做到提供金融服務,當中也需要政策。另外,有人擔心,安全方面怎么樣?就是數據的安全方面,這是最重要的問題。
許美瑩2019-01-17 11:25:03
KYC是肯定需要的,這是金融服務方面需要的,但是在操作方面有難度,這這是大趨勢,在所有業界的機構,我們需要推動,這是遲早要做的事情。
陳家強2019-01-17 11:24:31
許美瑩女士有什么看法嗎?
林耀邦2019-01-17 11:24:01
香港有很多高凈值的客戶,比如瑞銀,他們中間也有一些痛點,有時候如果要開一個高凈值的,中間會有一個比較麻煩的程序,但是我們要確保錢是干凈的,不是恐怖分子的。我們在中間可能會非常的繁復,他們要檢查,用半年的時間。你有多的資產,在大灣區的,法國的,都需要檢查一次,如果利用去中心化的方法可以更加清楚,整個事情可以簡化,更加鞏固香港金融經濟橋頭堡的位置。香港不單單是香港,大灣區,整個內地比較有錢的人都在這里,買保險的時候也需要很多步驟,如果有區塊鏈的技術可以把這個事情推得更前更快的。
梁智邦2019-01-17 11:21:50
這個問題非常好,我們想了很多,去中心化是很有機會走到那一步,但是要連接那么多的機關是需要花很大努力的。我們在技術基建上提供,所有用戶集中在我那里,比如數碼港的公司做的工具,我們在那些基礎上建立一些場景,包裝它們,比如我們要上傳身份證,就可以解決了。希望做到更多的閉環,讓更多的金融場景和金融一起受惠。最重要是去中心化,用戶覺得可以完全掌握數據。但是真正的去中心化可能有足夠多的金融機構在里面有更多的功能。
陳家強2019-01-17 11:19:02
這一點說得很好,我也是這樣想的,比如梁智邦先生說到的應用,支付功能,我們也需要科技,但是政策不通的話就不可以做了,所以兩者需要配合。比如支付寶,除了錢包可以做,這些可以做多一點。科技區塊鏈可以做某一些的東西,就是去中心化,如果有一個更好的方法的話,比如內地有沒有平臺,讓香港進去,是否更加容易呢?
許美瑩2019-01-17 11:17:29
其實剛才我們的主席有講過,個人保險便利監管是可以做的,但是剛才主席有提及大灣區基礎設施的需求,保險相聯證券化,所以香港政府會和內地的政府針對保險方面會努力打通,我們跟政府不斷商量可以做什么,整合大灣區的發展,在保險當中,保險相連證券化,比如我們的保險公司設立售后服務中心,這是第一步,用來服務買了保險的大灣區居民,他們想要買保險的話,服務,理賠,交易,保費等,如果是行得通的就是一個平臺,可以做保險通了。監管機構跟政府,香港跟國內的監管機構需要保持整體的溝通和研究,打通了之后是很好的配套,整件事是可以很好的去做。又比如培育初創企業,剛才陳先生說的反欺詐的數據庫非常好,我們可以延伸到大灣區的合作。
陳家強2019-01-17 11:15:06
香港很多新現象推動金融科技,監管的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傳統行業會有一些缺乏動力,監管機構發牌的時候有一些新的改變的話,應該行得通,香港的保險業,銀行業有一個新的做法。我想請許美瑩說說,我們看到很多的改變,但是要做到灣區可以有很好的金融生態出現,或者是我希望看到香港是良好跟國際接軌的力度,加上大灣區的市場,我們的金融公司,保險公司,可以跟世界的競爭,如果是監管方面,我們還有什么需要做的呢?一國兩制底下,我們香港跟內地有些不同,我們可以做哪些嘗試?請許美瑩女士回答一下。
林耀邦2019-01-17 11:13:58
數據不單單是用來說話的,比如之前沒有辦法接觸的客戶,我們會用各種方法解決,但是有些公司沒有拿到正確的數據,但是用了區塊鏈就可以找到新的情報。比如美國Sears,他們用大數據進行分析,比如有些人買奶粉的時候會同時買啤酒,這是新的數據思維,就是剛剛當了爸爸的人不可以到外面逛街,需要在家里照顧孩子,所以買啤酒在家里看電視,所以區塊鏈可以幫助業界找到一些新的東西。在數碼港,我們的工作不僅僅是找投資,我們也可以推動其他的發展。
陳家強2019-01-17 11:11:20
我們看到很多新的公司進入你們的園區,林耀邦先生有沒有補充的?
陳沛良2019-01-17 11:10:40
香港只是剛開始起步,業界怎么樣推動保險呢?其實還有很長的角度,我們現在積極推動金融科技在保險業的應用,去年12月我們推出了兩個金融科技的技術服務保險。其實是應用了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客戶的數據放在我們的系統當中,從而找出一些可以的詐騙,按照我們的統計,每100塊的賠償有10-15跟詐騙是相關的,如果我們可以降低詐騙的水平,對報單的所有人是有作用的,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另外就是應用了區塊鏈這個工具跟業界合作。我們如何認證正確的報單文件?里面有很大的環節,我們如果用這個工具推動,也希望其他的公司也重視這方面的發展。
陳家強2019-01-17 11:08:51
我知道的,就是給你做一個介紹,監管機構做了很多,未來也會大力推動金融科技,業界呢?他們喜歡用這些科技嗎?因為大灣區的融通,金融科技必須在香港嘗試才能吸引他們,陳沛良先生覺得香港的程度做得怎么樣?
許美瑩2019-01-17 11:07:32
保監局也看到科技金融做了很多東西,比如沙盒的概念,在2017年的時候推了兩個,一個就是沙盒,另外一個快速通道,去年年底的時候,可以說反映非常的熱烈。有牌照的保險公司,怎么樣發揮作用呢?其實現在保險業有一個新的使命,所以在沙盒里嘗試。快速通道,去年我們發了人壽的牌照,我們的同事非常的努力工作,和業界持續的研究。我希望發這些牌照推動沙盒應用的時候,我們希望可以用金融科技幫助一些客戶,比如年輕人,他們不喜歡面對面推銷,所以現有的渠道接觸不到這一群人。有了虛擬保險,這些公司可以利用這些平臺接觸他們。
陳家強2019-01-17 11:06:54
講得很好,大家講金融科技的前景很好,但是是不是可以做到呢?我們和前景差多遠呢?我們需要做一個證明,我們利用金融科技優化保險的行業,感覺上很多人做,比如平安,在這方面,許美瑩女士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嗎?
梁智邦2019-01-17 11:04:30
剛才幾位嘉賓說的話我們非常的認同,我想說兩個例子,我們感覺兩件事情需要做到,一是金融科技讓三地融通,增加產業蓬勃發展,這是非常關鍵的。就是說保險的銷售,比如國內微信,也可以知道健康的指標,知道不同的評價和健康保險。我自己在香港也和保險公司,尤其是新的創新公司一起想,怎么樣更好的推動。譬如我們在國內用微信,大家每天記的步數,大家會經常看,有時候我也會去看,其實很清楚看到哪些人對健康有需求的一些情況,這些是金融科技滲透互聯網的場景。第二,三地融合。我們前幾個月開始和兩地的銀行做了香港的微信用戶,拿著香港的微信錢包也可以在大陸用,這就是一個融通的問題,之前可能因為監管的安全,不是很容易做到,也是因為得到兩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做到的。第三,人流。三地有不同的身份證,怎么樣可以解決?我們也想了很多思考,區塊鏈方面,我們出了新的產品,去中心化的個人數據,比如我的場景就是國內的員工可能來到香港要買保險,之前的資產證明,收入證明,需要到國內的分公司拿,這是非常困難的。這些場景,我首先可以利用技術,將國內的收入證明,就業證明,在線上很輕易的做到這件事,又可以保護數據,這些閉環就需要一個區塊鏈技術,在個人允許的情況下做到。
陳家強2019-01-17 11:01:59
我不想說太多技術,在發展的時候有很大的前景,但是也有一些困難,技術要突破,也有很多的問題,我想請問梁智邦先生,技術會帶來新的效益,你應該會有一些問題跟我們分享。
許美瑩2019-01-17 10:59:42
金融科技,剛才在開幕詞的主席也說了,主要是高效率,低成本,高價值,打破了地域的界限。在大灣區,我們有6900萬的人口,有金融科技服務大灣區的人是最有效的,最好的方法。林先生提到的區塊鏈,他說有不同的用途。主席也說了,保險方面,醫療是中產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市場。保險公司和醫療機構的合作方面,運用金融科技,區塊鏈的技術可以做到什么?我們現在有部分在香港的保險公司有這樣的經驗,比如個人資料,住院,如果后面有區塊鏈的技術,金融科技的技術,理賠的程序已經可以開動,做了手術以后,出院的時候基本上不需要付任何的費用,所以這是可以加強或者增加理賠的效率,所以這些東西可以放在大灣區的人口當中使用的。
林耀邦2019-01-17 10:58:50
有很多方面,數碼港有很多是金融科技的,今年增長比較快的就是保險方面,在那么多的范疇里也有很多,也可以幫助我們達到目標的。其中一個是特別厲害的,就是區塊鏈。香港在貿易轉運方面是發達的,保證金融,很多公司也在做,但是用區塊鏈的科技,從頭到尾,無論到哪一個步驟都可以串起來,這樣的話可以把很多程序簡化,避免很多問題和麻煩。比如一家公司有一張單要向銀行借貸,如果用區塊鏈的話,銀行就不會不知道另外一個銀行借貸了。數碼港有一家公司,是針對區塊鏈服務保險公司的,簡單估計,在保險公司方面可以使用區塊鏈降低成本,降低70%的成本,這只是眾多例子的其中一個。傳統的行業比較困難,成本比較高,金融科技更能幫助我們。
陳家強2019-01-17 10:57:21
我請教金融科技的朋友,金融科技給我們新的方法做融通,數碼港的林耀邦先生,你看好金融科技,有什么例子可以幫助我們達到目標呢?
陳沛良2019-01-17 10:50:37
我們先看一下香港的市場,先講產險,增長是相當低的,最多是3-5%,這個增幅主要是靠醫療險帶動,但人壽方面比較好一點,雙位數的增長,但是大家要注意到,有很多是國內的人士來香港買單帶動的因素。我們談到香港,是那么飽和的市場,在本地市場要達到突破性的增長是相當困難的,當然我們很高興,我們有大灣區的出現。大灣區的出現帶動了香港跟大灣區里面的人流,技術流和資金流,我們可以看到長遠。尤其是大灣區的成立,將來我們會有很多香港人到內地工作,生活,以至于到長遠的養老等等,這些給我們很大的機遇。那么多的人在內地生活,對于保險的需求,尤其是個人的需求會大大的增加,所以香港的業界要在業務上有大的突破的話,一定要看大灣區,這也是有可能達到我們業務增長的一點。我們在大灣區是有困難的,我們有傳統的銷售方法達到這個目的,還是通過創新金融科技的方式?我相信后者是更為可行的,香港傳統的金融模式效率比較低,成本比較高,在大灣區這么大的地方,用這個模式不一定可行,我們需要用金融科技達到這個目標。將來在國內,大灣區可能比香港先進,我們是不是可以多交流,多融合帶動這方面的發展呢?
陳家強2019-01-17 10:46:51
下面我們有幾位業界和監管的朋友,就保險的問題討論一下,我本人在這個方面可以金融科技創新為香港的金融業帶來很多新的動力,監管局都非常發力發展金融業界。中國金融科技的發展在全球來說是首屈一指的,在大灣區有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有那么大的人口量,區域本身是一個很大的平臺,讓金融科技得以發揮,金融科技甚至可以突破以前看到的障礙,雖然說是一國兩制很多不同監管的問題,但是金融科技是不是可以突破這個障礙。我認為一國兩制在大灣區雖然,雖然是考慮的因素,同時一國兩制也是一種新的動力,在一國兩制底下,透過香港,面對國際接軌金融監管的市場和環境,加上大灣區的人口和機遇,我們有條件可以創造一個在世界上有競爭能力金融科技的公司。所以除了看困難以外,我們希望看看前景,怎么樣利用大灣區高層次戰略計劃,提升整個行業國際方面的競爭地位,所以這幾個話題我們探討一下。首先我們請科技界的朋友怎么樣看金融科技?在大灣區的發展是怎樣的?怎么樣帶來新的機遇?跟著我們探討一些實際要考慮的問題,監管問題,科技問題等。我希望我們的互動可以帶來話題的討論,首先請陳沛良,在保險業在大灣區的市場有什么機遇?
主持人2019-01-17 10:45:36
我介紹一下論壇的嘉賓,他們是:保險業監管局執行董事許美瑩女士、香港保險業聯會主席陳沛良先生、金融科技及區塊鏈專家組高級經理林耀邦、騰訊支付平臺部金融雲助理總經理梁智邦先生。
主持人2019-01-17 10:44:19
接下來是論壇環節,下面請前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現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教授陳家強先生上臺。
鄭慕智2019-01-17 10:35:37
尊敬的劉安林總裁、劉怡翔局長、梁愛詩女士、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各位保監局的同事們、女士們、先生們,早上好!我很榮幸出席今天的海港論壇,並感謝中國人壽保險(海外)股份有限公司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舉辦今天的論壇,讓粵港澳深四地的行業精英聚首一堂、出謀獻策。今天論壇給我的主題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香港保險業的挑戰和機遇和在大灣區融合發展過程中所擔當的角色」,這實在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課題。我們都期待下月底出台有關大灣區的規劃細則!在十分鐘的時間內請容許我作一個蜻蜓點水式的簡介,而留待今天稍後的專題討論環節的嘉賓和大家作深入探討。我和保監局的同事們期待大家分享的真知灼見!這亦可說是拋磚引玉。首先,我想將大灣區與現今世界其他主要灣區做一個比較。大灣區人口接近7,000 萬人,遠超東京灣區的 4,400 萬人及紐約灣區的 2,000 萬人;GPD 總量達15,000 億美元,但人均 GDP 卻只有約 2 萬美元,低於東京灣區及紐約灣區的 4.3 萬美元和 8.2 萬美元。大灣區幅員廣闊,但區內 11 個城市間發展差異很大,在這情況下,港澳特區、深圳、廣州必須牽頭帶動協同發展。根據香港貿易發展局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2017 年內地中產人士有意將約家庭收入的 27%投放於保險及金融投資,比較四年前增加差不多百分之十。大灣區經濟發展迅速,中產人數與日俱增,對財富管理、醫療保健的需求不斷提昇。香港的保險密度和滲透率分別為$8,320 美元及 18%,大灣區內的九個內地城市則只有約$1,000 美元和 6%,所以,其中可開發的潛力實在不少。香港保險產品在大灣區市場上有相當好的競爭力,我試舉兩個例子。第一是外幣保單:內地的中高淨值人士需要多元化的資產配置以分散風險,而基於聯繫滙率制度,香港保險產品正正可以發揮到這個作用。第二是危疾保單:內地民眾愈來愈注重健康,而香港保險產品無論在承保範圍、危疾的定義或性價比上都有優勢。現時不少大灣區居民都選擇到香港投保,他們必須為了辦理各類手續而奔走兩地;在大灣區生活或就業的港人也遭遇同樣情況。因此,保監局正在與內地對口單位商討容許香港保險公司在區內設立售後服務中心,處理索償個案及客戶諮詢,並有序地擴大至收取保費和理賠程序。在同一概念下,保監局會硏究如何在大灣區推進「保險通」的跨境銷售機制。中國人壽保險(海外)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一家於國內註冊成立,又在香港獲授權經營長期業務的保險公司,有能力在推進大灣區發展上扮演重要角色。在設立售後服務中心的建議獲得接納後,我期望中人壽能積極參與。談過個人保險產品後,現在讓我談談商業保險。不少跨國集團在進軍海外過程中,特別是遇到較難在直接保險市場投保的項目時,都會考慮成立專屬自保保險公司,以應對複雜的風險、減低保費和強化內部調控能力。大灣區內不少內地企業都有意擴大版圖,對成立這類公司的需求相應增加。政府因此於去年七月修改了《稅務條例》,將專屬自保保險公司的稅務減半優惠擴展至包括在岸及離岸風險。保監局也正在安排大型國有企業和相關部委到訪香港,讓業界向他們介紹如何透過成立專屬自保保險公司有效地管理風險。儘管大灣區保險市場前景光明,但可不是沒有困難與挑戰。首先,大灣區雖然是在一國之內,但包括了內地、香港和澳門三個獨立關稅區。而東京灣區及紐約灣區都容許生產要素完全自由流動,形成一個經濟融合體。在可見的將來,三個獨立關稅區這局面將會持續,所以我們只能想辦法安排兩地人流和物流可以暢通無阻。隨著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蓮塘香園圍口岸陸續開通,我深信通關配套會愈來愈好。此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資金融通沒有任何限制,但內地資本帳目仍沒有完全開放,造成大灣區居民雖然在香港投保,仍不能直接透過其所在地的銀行戶口繳交保費;期滿紅利及賠償款項又難免要經香港銀行戶口才能匯返內地。可想而知,我剛才提到的售後服務中心及「保險通」都具有關鍵意義。各位嘉賓,各位朋友,中央政府已明確表示支持香港融入國家整體發展大局,我希望在座各位抓緊大灣區帶來的機遇,積極參與國家發展,在出心出力之餘,同時讓香港保險業能開拓豐盛成果的新領域。最後,我衷心祝願海港論壇完滿成功,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家庭幸福。謝謝!
主持人2019-01-17 10:28:16
感謝劉局長的致辭,請劉局長就坐。下面請保險業監管局主席鄭慕智博士演講。
劉怡翔2019-01-17 10:27:11
尊敬的劉安林董事長(中國人壽保險(海外)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裁、香港中國金融協會主席)、梁愛詩女士(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鄭慕智主席(保險業監管局主席)、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很高興來到第二屆「海港論壇」和大家分享粵港澳大灣區為香港的保險業帶來的機遇。大灣區是國家重要的戰略部署。在過去一年,我在三藩市、柏林、蘇黎世等城市推廣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時候,都會講解大灣區巨大的潛力,我相信在座各位都非常熟悉,所以我也不特別再說了。今天我會把重點放在大灣區背景下香港保險業的前景,講述航運保險以及巨災保險和保險相連證券市場的發展。先講航運保險。航運業是國際貿易和環球經濟的重大支柱,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最新報告顯示,二零一七年全球海上貿易量達107億噸,按年增加百分之四。全球約八成的貨運是經過水路運送,各種貨物和船舶均需要受到保障,為航運保險業提供龐大的市場。香港港口過去數年面對亞太區內的激烈競爭,貨櫃吞吐量呈現下降趨勢,但是深圳、廣州和香港三地的港口皆位列全球十大港口當中,正透過合作和協調成為全世界最有競爭力的港口群之一。以過去兩年為例,三個港口的總吞吐量每年合計超過6 000萬個標準櫃,較世界其他知名灣區多好幾倍,東京灣區有約700多萬個標準櫃、紐約灣區約400多萬個和舊金山灣區約200多萬個。的確,現時深圳、廣州和香港三個港口之間各有定位,就像香港的港口就憑藉國際化和覆蓋面廣的優勢,轉型成為區內的貨櫃轉運中心;至於廣州港和深圳港,就因為臨近生產和貨物源頭,分別處理珠三角中西部和東部的進出口貨櫃。除了港口業務外,香港作為區內國際金融中心,在發展航運保險方面有明顯的優勢。我們擁有悠久的海運傳統,匯聚船東、船舶經理、船舶經紀和優質的海運服務企業,包括一群紮根香港的國際海事保險人才,必定能為大灣區內大量的海運貨物以及每年數以十萬計進出大灣區的貨船提供全面、適切的航運保障。事實上,香港的海事保險業在過去數十年發展良好,國際海上保險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Marine Insurance)在香港設立了其在德國總部以外的首個常駐辦事處,而現時有接近90家本地及海外的保險公司在香港為亞洲區以至全球船東提供船體保險以至船隻責任保險等較為複雜的海事專門保險產品。此外,國際船東保障及賠償協會亦積極投入香港的海事保險市場。現時,協會的13個成員當中,有12個在香港設有辦事處,而擁有保險牌照的成員更會在這個月底從六個增加到九個,讓香港成為倫敦以外最大的服務群組。香港的保險公司也作好準備,承保以人民幣結算的海運保險業務,以抓緊大灣區所帶來的機遇。政府亦將建議為海事保險的業務提供百分之五十的利得稅寬免,從而促進有關業務的發展。講完了航運保險,我希望談一談巨災保險以及保險相連證券的市場的發展。全球近年面對多種自然災害,包括颱風、地震、旱災及水災等,而巨災保險的目的就是要分散這方面的風險。近年來,巨災保險的賠償次數和賠償額度一直在上升,我們除了可以發展傳統的巨災保險和巨災指數保險之外,也可以透過保險相連證券市場,把承保風險攤分到資本市場。保險相連證券是一項保險風險證券化的工具,為資本市場增添一種靈活的另類投資工具,以巨災債券為例,投資收益率通常高於普通債券,而機構投資者就可以投資一些和經濟周期無關的金融產品,分散風險。根據一家跨國保險集團的估計,全球保險相連證券市場的規模約為800億美元。特區政府正在積極研究有關保險相連證券市場的發展。香港有成熟的資本市場及完善的司法制度,加上能夠提供大量法律、保險、證券和信用評級服務的人才,絕對有發展保險相連證券市場的潛力。政府會修改相關法例,容許在香港成立專為發行保險相連證券的特殊目的公司,深化香港市場的風險管理工具。我們的目標是在二零一九/二零立法年度向立法會提交有關條例修訂草案。我們有決心在香港營造便利發行保險相連證券的環境,吸引保險分出公司在香港發行保險相連證券,作為再保險的替代安排,把巨災風險轉移至資本市場。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為降低匯率風險,保險分出公司傾向用分出風險國家的貨幣來發行巨災債券。而亞洲普遍至今仍然沒有全面的保險相連證券中心,香港將有力與其他金融中心競爭相關市場。在廣東,巨災指數保險已經覆蓋十四個地級市,累計風險保障超過45億元人民幣,累計賠付5.5億元人民幣,主要的創新在於運用指數保險模式,在災害發生後一天即可以完成賠付。以去年為例,和颱風「艾雲尼」相關的賠付就超過1.9億元,而和颱風「山竹」相關的賠付就超過1.2億元。展望未來,我們除了鼓勵香港保險業界為大灣區提供傳統巨災保險和巨災指數保險之外,我們在香港建立了保險相連證券市場的法律框架之後,大灣區的相關地級市更可以利用香港的資本市場發行巨災債券等保險相連證券。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大灣區的重要性除了體現在經濟發展方面,還在於大灣區可以作為一個試點,做國家先行先試的試驗場。大灣區人口是香港的差不多十倍,而且是全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區內市民對保險的需求殷切,特區政府正跟內地當局商討,容許香港的保險公司在大灣區設立售後服務中心,提供理賠及其他售後服務。再者,我們也和內地有關當局探討逐步讓香港的保險產品在大灣區內銷售,促進大灣區的融合,支持大灣區的發展。總的來說,雖然大灣區內有兩種制度、三個獨立關稅區和三種流通貨幣,我相信,三地政府定能連同監管機構和保險業界,透過創新和突破,加強大灣區內城市的互聯互通,在保險方面做到互利共贏。最後,我祝願今天的論壇圓滿成功,祝各位身體健康、家庭幸福、生意興隆!謝謝!
主持人2019-01-17 10:19:00
下面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先生。
劉安林2019-01-17 10:16:21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女士們,先社們,大家上午好,經過一年的論壇海港論壇再次展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興未艾,高鐵香港段與港珠澳大橋開通,行業即將迎來新一輪的機遇和挑戰,也凸現出本次論壇的舉辦尤為重要,在此我代表主辦方對蒞臨論壇的各位領導,嘉賓業界同仁表示熱烈的歡迎。保險業是香港最古老的行業之一,自1841年,保險在香港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為本地居民和企業的生命財產安全保駕護航的同時同時轉型,可以說保險業既是實現香港經濟的催化劑,也是反映行業更替的表,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概念的提出,香港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特別是去年下半年,高鐵香港段與港珠澳大橋前后開通,大灣區內的基建互聯互通,為香港帶來無限商業。統計顯示,圣誕期間通過一鐵一橋,出入境香港的單日人次達到14萬人,帶動本港零售業,酒店業,旅游業的發展,這僅是大灣區紅利的初步釋放。所謂人所謂『人通,財通,服務通』,可以遇見粵港澳大灣區的其他城市對于香港金融服務業的需求勢必與日俱增。其中香港保險業將面對廣闊的增量市場,事實上,目前香港的保險密度和滲透率在亞洲排名第二,截止2018年6月底,全港個人人壽保單接近1300萬份,比例相當高。而大灣區人口是香港的9倍,同時是全國最富裕的地區,統計顯示,2017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超過8.9萬億人民幣,人均保費3千萬人民幣,遠落后于世界其他灣區。而同期香港人均保費約65000港元,為香港保險公司提供了大展拳腳的舞臺。香港的保險業歷史悠久,產品競爭力強得,售后服務完善,長期以來對內地顧客有非常強的吸引力。據香港保監局最新數據,2018年前三季度,香港保險業的毛保費總額為3883億港元,與2017年同期比較,上升了6.9%,內地新單保費收入341億港元,占香港個人壽險業的28%。按新單保單數統計,內地訪客購買重疾險的數量尤其多,而且有明顯上升的趨勢。2018年前三季度占比為63%,遠高于2017年同期的58%,恰逢內地積極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相信未來有更多政策支持香港保險業。保險公司北上,此前有專家建議,允許香港保險公司在大灣區設立售后服務中心,進而允許香港保險產品在大灣區內銷售。也有專家建議,允許粵港澳保險機構合作開發創新型跨境保險與醫療保險產品,為跨境保險客戶提供便利化承保和理賠服務,相信在不遠的未來,兩地的保險機制能夠成型。中國人壽是中國最大的國有金融保險機構,而中國人壽海外已經服務香港,澳門地區,經過多年的打拼與發展,現已成為中國人壽海外擴展的主要平臺,除了港澳地區,也涵蓋新加坡,印尼。公司秉承堅守終身相伴的品牌承諾,努力為港澳地區及海外地區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年10月,中國人壽海外順應大灣區全面融合的趨勢,推出全新產品,打造『三步投保,一天出單』的服務體現,致力于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新機遇通常伴隨著新挑戰,美好藍圖也需要描繪,未來香港保險業落地大灣區如何探索業務創新,怎么樣利用金融科技,眾多問題還需要與會者群策群力,在深入探討中找出答案。相信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論壇會為大家專業的觀點分享和精彩的思想碰撞,同時預祝香港保險業明天更加美好,謝謝。
主持人2019-01-17 10:12:12
海港論壇是一個旨在推動香港金融保險和金融科技相關專業服務機構和海外內發展的高端交流平臺,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即將公布之際,主辦機構希望通過海港論壇探討在歷史機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金融保險業互融互通發展。下面有請中國人壽保險(海外)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裁、香港中國金融協會主席劉安林先生致辭。
主持人2019-01-17 10:10:01
在海港論壇正式開始前請允許我代表大會介紹出席的專家,和業界的精英們,他們是:中國人壽保險(海外)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裁、香港中國金融協會主席劉安林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先生、保險業監管局主席鄭慕智博士、前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現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教授、陳家強先生、保險業監管局執行董事許美瑩女士、香港保險業聯會主席陳沛良先生、金融科技及區塊鏈專家組高級經理林耀邦、騰訊支付平臺部金融雲助理總經理梁智邦先生、香港金融發展局成員、亞洲保險有限公司香港區行政總裁黃子遜女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究所原所長、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承惠女士、香港立法會議員(功能界別-保險界)陳健波先生、保險業監管局行政總監張雲正先生、廣州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決策論證專家、廣東保險學會副會長、廣東保監局廣東保險業決策諮詢顧問、廣東金融學院保險學院院長羅向明先生、安永亞太區金融業香港財務交易資詢服務合夥人Mr Dustin BalI,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對各位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和最熱烈的歡迎。
主持人2019-01-17 10:08:36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早上好,很榮幸幫助擔任本屆海港論壇的主持人,和各位一起參與主題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保險業 創新 科技,融合議題的討論和交流。

高清图库

論壇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