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2022年河南经济难中求成扛责任

2022-12-20 09:06:52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李鹏 张笑闻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2022年12月19日,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河南省首次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举行。

  这次会议的时间和意义都很特殊,既是总结2022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也是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持续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稳中求进、难中求成,作为经济大省,河南怎样勇挑大梁扛责任?2022年全省经济大账如何算?当前经济形势怎么看?记者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期间采访多位与会代表和相关专家。

  增速位次大幅前移

  这一年,我们交出了怎样的经济答卷?全省的经济增速全面高于全国、排名大幅前移,预计2022年河南省经济总量将跃上6万亿元新台阶。今年前11个月,河南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5.1%、7.7%、0.3%,分别高于全国1.3个、2.4个、0.4个百分点,特别是工业投资增长25.4%、增速是全国的2倍多,这为来年全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动能。

  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从横向来看,与主要经济大省对比,前三季度河南省生产总值增速在经济总量前6位的省份中居第2位,比2021年前移了4位。今年前11个月,河南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居经济大省中第3位、第2位、第3位,比2021年分别前移3位、4位、3位。数据显示,河南经济增速位次大幅前移,实现了“全年红”的总要求。

  “这两年,大家都很难,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的河南,更难、更不容易。但河南承压前行、埋头苦干,为今年全国稳经济发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河南省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省社科院原院长张占仓说。

  经济大盘亮点频现

  去年以来,河南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作为“首位战略”,创新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主旋律、最强音。此次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指出,河南省的创新发展全面起势。

  来看2022年这张“创新清单”: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四梁八柱”全面建立,“中原农谷”启动建设,挂牌运行5家省实验室、15家省产业研究院、13家省中试基地、首批12家省创新联合体,“智慧岛”建设实现省辖市全覆盖。今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52%,这是具有重大标志性意义的重大进步。今年前11个月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936.9亿元、增长93%,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1万家、2万家……

  “今天的河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创新,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面向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责无旁贷,更要一马当先。”河南省科学院党委副书记、执行院长宋克兴说。

  经济发展亮点涌现,不仅在创新,还有改革。“这一年,河南国企改革首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国资布局首次实现战略性重构,国资监管首次实现集中统一,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实现整体突破。”河南省政府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李涛说,这些成就的取得,标志着河南国资国企进入发展更快、活力更强、质量更高的时期。

  同时,河南省新认定制造业头雁企业92家,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8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新增上云企业3万家,数字经济规模达1.9万亿元。市场主体突破1000万户、跃居全国第4位,有望实现新增2500家规上工业企业的目标。作为“专精特新”企业的代表,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金贵新表示,“这两年,越来越感受到全省产业升级步伐在加快,企业创新的动力在增强。”

  殊为不易成之惟艰

  “殊为不易,成之惟艰。”这是此次参加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代表们讨论和审议报告时,盘算这一年河南经济大账的整体感受。

  大家一致认为,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各种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叠加传导的背景下,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也是省委因时因势科学决策、统筹调度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河南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是既有“危”,也有“机”。对于河南,同样如此,危中有机,危可转机。

  “我们坚持‘紧日子保基本、调结构保战略’,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靠前发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财力保障。”河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赵庆业说。

  “实践证明,省委推动经济发展的思路举措完全符合中央精神、切合河南实际,要牢牢坚持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魏蒙关在讨论中表示。

  河南省统计局方面分析,同时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全省经济恢复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不畅,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困难,保持投资高速增长面临制约,消费、出口增长动力偏弱,就业压力较大,经济社会风险点增多。我们必须做好应对更为复杂形势、更为困难局面的充分准备,敢于迎难而上,善于化危为机,依靠顽强拼搏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责任编辑: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