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归还失去的荣誉 | 锦上添花的尤广才远征军档案

2022-08-08 16:44:31 来源:大公网 作者:晏欢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领物收据

  陆军第五十四军第五十师特务连

  品名:军毯

  数量:柒拾床 右项业经如数领讫此据

  具领人:尤广才

  经领人:李辉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四月六日

  四月六日晚,手机里显示出江湖上大名鼎鼎的“连阳标统”陈重阳传过来的一张发黄的旧档案扫描件,这哥们手中握有浩如烟海的各类档案复印件,平时对一般的询问总是一副冷淡的腔调,但是对我这样的“自己友”却总是热心肠;过去近十年中,标统哥总会时不时“益街坊”,给我发来一些珍贵罕见的与我抗战先辈有关的历史档案和照片来,不断给我惊喜,当然,他在繁忙辛苦的档案查阅工作中,也常常留意与我有关联的人和事,一旦遇到,顺手就给我发来;他知道我和这份档案的当事人尤广才有一段深厚的交情,因此特意查抄给我一份;和标统哥的这种默契,除了“一切尽在不言中”外,一直是心存感激。

  看见没有“小事,转吧。”标统哥可不是对什么人都这样慷慨大方的啊!

  这张档案包含了几个重要信息,对于已经作古的抗战老兵尤广才非常重要。首先令我眼睛发亮的是,这个领物收据上的日期,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4月6日,竟然是七十八年前的今天!其次,这是首次发现了他在云南祥云整训集结时的历史痕迹,而且他当时就已经担任五十师特务连长了;还有,军毯正好印证了尤广才六十多年后回忆中屡次提及的美式军用品(我记得尤老曾回忆军毯一事,但事实上是睡袋,我记忆出了一点儿差错)。

  父亲晏伟权于2005年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里查抄到的一份抗日战争时期印缅战场的历史档案。《陆军第五十师缅甸西保战役有功官兵勋绩表 附表第八》中的“功勋事迹”是这样评价上尉连长尤广才的:“忠勇果敢,指挥从容,行动坚决,于三月十六日攻破敌坚固阵地,一举追敌至数英里,使敌不逞而抵抗。”

  在我认识的远征军抗战老兵中,尤广才是非常幸福的,仅从我手中就发现了数个他当年从军征战的档案和照片,还找到了他战友着书立传中对尤广才战时身份白纸黑字的描述;这一发现,无疑是锦上添花。

  我当即转手就把图片传给了千里之外京城里的杜恒大姐,她是尤广才的女儿。杜恒大姐欣喜若狂,感慨万千,再次提笔写下了新的篇章:

  倘若没有人去寻找,或许他们只能在自己的记忆中徘徊。倘若没有人去发现,或许历史的尘埃终将不知所踪。

  此物此心忆故人

  杜恒

  笔者手记:父亲是幸运的。2008年,黄埔四期潘裕昆将军的女婿晏伟权先生从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驻印军第五十师缅北战役战斗详报》中,发现了父亲尤广才1945年3月参加缅甸西保战役立功的记录原件。2014年岁末,央视综合频道记者在武汉档案馆又发现《战干团名册》里有父亲毕业后留校担任少尉分队长的记录。父亲去世后,2022年4月再一次在云南祥云档案馆发现了1944年4月父亲任陆军第五十四军第五十师特务连长赴印前领取军毯70床的签字记录。岁月无声,档案有痕。父亲在南京、武汉、祥云等不同地区档案馆的历史记录,为他的抗战征程画上了真实、圆满的句号。

  父亲是幸福的。父亲的回忆录还曾幸得中国远征军新38师113团刘放吾将军的儿子刘伟民的题词,无比体现着我辈对先父遗志的传承。

  2022年4月6日晚,远征军文史专家晏欢通过微信发给我一张图片,是知名民国军史研究学者陈重阳在云南祥云县档案馆发现了父亲尤广才的历史资料:那是在民国三十三年四月六日,父亲任陆军第五十四军五十师特务连连长为连队领取军毯70床的签字记录。

  实在是太神奇了,父亲在78年前的4月6日签字档案,竟然在78年后的4月6日出现在我的眼前,这难道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清明期间冥冥之中的天意。

  从父亲着述的《血鉴——一个远征军抗战老兵的回忆录》里,我便知道了云南的祥云机场、黄维将军和他的54军。听说父亲1941年被分到54军军部特务营任排长,黄将军所到之处,父亲经常随军部警卫。欣慰的是,在相隔44年后的1988年,父亲又见到了黄维将军。记得他们相见之时,黄将军和父亲紧紧拥抱,他们在交谈中提到了云南祥云、驻印军以及他所在的50师以及14师、新38师等远征军精锐部队,特别是1944年4月,登上美国C47运输机从云南空运至缅甸、印度等异域边陲,与日寇展开无数次的殊死搏杀。

  父亲回忆录里写到,“飞机在汀江机场着陆后,顿时感到异国风光,换了一个国度。一位军官向导领我们来到一处临时搭起的浴池,进门前都脱掉军装,卸掉背包,赤身走进浴池,20分钟后,听令一齐出浴。接着,医生打防疫针,换穿米黄色驻印军服,毛毯、蚊帐,防蚊面罩、一瓶防蚊油、一盒防蚂蟥666粉等。不远处看到一堆熊熊大火,正燃烧着浴前脱去的军服和背包,我看了很纳闷,怎么把出国前刚发下的毯子也烧掉呢?这不是白白浪费财物吗?其实,这是例行正常的入境海关卫生防疫”。

  父亲的回忆录也证实了出国前发放了军毯。父亲作为连队负责人领取军毯的签字,是中国驻印军临行前部队后勤装备的真实记载。

  2008年11月中旬父亲应邀参加了“抗日远征军追忆行”活动。这次活动中他们参观了滇西抗战博物馆,馆长毕世铣先生向潘裕昆将军后人赠送了台湾退役少将曹英哲老先生写的《雪泥鸿爪——老兵忆旧》一书,当晏欢惊奇地从书中发现曹英哲老先生竟是父亲黄埔军校十六期的同学,毕业后分配到一个连,父亲任一排长,曹英哲任二排长,是新一军的生死战友,他在这本书里三次提到我父亲。他们兴奋得一夜没有睡好觉,第二天便打电话联系到台湾的曹英哲老先生。

  海峡两岸的同窗老战友在一个甲子轮回后,在上天的安排下他们又联系上了。曹英哲给父亲的信中说:“你那一勾一画、毫不马虎的作风,表现在你业已90高龄的今天,我真的高兴极了,这是60多年来相隔日思夜想的桃源兄弟来的信,怎能不疯狂也似的兴奋呢!”

  父亲在回信中说:“寄来《雪泥鸿爪》欣喜至极,对我就如一部稀有珍本,爱不释手,一连两天概略读完,还想再次精读,回味我们同生死共患难那个非常时代。我俩虽已跨进90岁门槛,但仍老骥伏枥之志,期望在两岸和平统一大业添助一把力量。”

  是这本书拉近了海峡两岸两位老人的距离,从此他们书信不断。曹伯伯多次来信希望我陪老爸到台湾看一看,住到他们家里。他在信中写道:“真的好盼望同你共住些时日,像过去在竹园时那样,天天在一起,你看我一眼,我走过你身旁,无言无语,共同围坐草地吃饭,该多自在惬意。”

  2011年4月10日晚9点多,我正在电脑前为父亲即将出版的《血鉴——一个远征军抗战老兵的回忆录》书稿进行校对,突然接到美国纽约刘顺明的越洋电话,说他老父亲到他家里来了,让我快打开QQ视频。我赶快到父亲房间对他说:“你在美国的老战友刘永富要和你在网上见面”。

  原来,刘永富的儿子刘顺明在美国看凤凰卫视节目《铁马冰河——东北解放战争全记录》中曾见到过我父亲尤广才口诉历史的镜头,后来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出《中国远征军》,又一次讲到原新一军五十师特务连长尤广才。刘顺明的父亲也曾是50师的,他问父亲“你认识尤广才吗?”刘永富老人说“岂止是认识,他是我的老连长,我们太熟悉了。”刘顺明通过中央电视台辗转找到了父亲的电话。

  视频里,两位耄耋老人穿越历史时空隧道,任思绪飞扬,那些尘封多年的往事被重新激活……刘永富问父亲:“你今年多大岁数”?“92岁”“91岁,50师现在还有什么人”?“张永龄,住在南宁,今年101岁了,梧州还有一位…”。“我当年去密支那医院看病,正巧你腹部受伤住在医院里,我到病房看过你,你当时躺在床上和我说话……(刘永富流泪了)。“忘了,忘了,不记得了……(父亲掀起衣服对着镜头让刘永富看他当年的伤疤,激动得热泪盈眶)。

  一个甲子的轮回是由一个个记忆的碎片拼凑出来的,远征军是一座血肉筑成的丰碑,更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硝烟散去了,逝去的场景成了历史。父亲与刘永富老人自1945年从云南保山分开到现在近70年没有见面了,他们是那场战争的亲历者,也是幸存者,最难以释怀的还是他们那些至今还长眠在那片热带丛林下的战友、亲人……看着两位耄耋老人的视频对话,我的心再一次被震撼了。

  2013年8月6日至15日,我作为黄埔二代有幸参加了北京黄埔同学会赴台参访团,每到一处的交流,大家都是一个共同的心声,“中国人绝不再打中国人,我们要和平”,表达了两岸同胞彼此守望和对未来祈盼的心情,这正是两岸和平统一的有生力量。

  我们在台北的行期只有短短的2天时间,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临行前,父亲嘱托我代他看望在台的两位老战友。第一天约了父亲当年印缅战场上老战友杨一立老先生晚上回酒店时见面。

  杨老先生激情回顾了当年作为远征军反攻缅北作战时的情景,父亲时任50师特务连连长,随同潘裕昆师长渡过伊洛瓦底江,杨一立是新一军炮三营七连连长,连里装备着105榴炮,掩护师部最后过江,他讲述了和父亲所在部队协同作战曾经见过面的光荣岁月。

  面对坎坷的人生,杨老先生没有任何怨言。他说当年那么多的战友都牺牲了,而我们还活着,该知足了。老人家今年94岁,声音如洪钟,军人特有的气质在他的身上一览无余。为了新一军公墓的事,他还在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父亲同台湾的老战友曹英哲老先生通信已经有5年时间了,陪同我们的台湾商务文教交流协会的鲍先生,为我挤出时间到曹英哲家里看望老人。曹伯伯看见我的第一眼就说长得像我爸爸尤广才。他说话铿锵有力,走路健步如飞,一点不像93岁的老人,他回顾与父亲当年那段滇南相聚排长生涯,是军旅生活中最甜蜜快乐的日子,并拿出他写的《雪泥鸿爪》一书,迅速为到访的同事签名留念。他老人家字迹刚毅潇洒,令在座的同事们敬佩之极。分别时刻,老人执意要送我们上车,我隔着车窗挥动着双手喊再见,热泪禁不住流了下来,心中默默祝福曹伯伯健康长寿,盼望着下一次的见面。

  访问台湾新同盟会是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德高望重的会长许历农将军参加了会见,两岸的同事都亲切地称他为许老爹。双方互赠了纪念品,许老爹还特别赠送了刻有他名字的钢笔和新同盟会会旗。许将军和父亲都是黄埔16期学员,我特将父亲写给老先生的一封信和着述的《血鉴》送给许将军。餐叙的会场是轻松而愉快的,由于第二天8月8号的谐音是 “爸爸”,是台湾的父亲节,新同盟会的朋友们特意定制了蛋糕为在座的爸爸们庆祝。

  许老爹和这些高级将领们竟然唱起了儿歌《只要我长大》,“哥哥爸爸真伟大,名誉照我家,当兵笑哈哈。走吧走吧哥哥爸爸,家事不用你牵挂,只要我长大,只要我长大。”将军们带有童趣的歌声打动了我,我也情不自禁地和同盟会黄女士合唱了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表达了两岸同胞不能割舍的亲情,期盼祖国早日统一。大家的话题跨越历史,传颂着黄埔情缘。这是一次心灵之旅,是一次震撼之旅。黄埔精神连接着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永远割舍不掉的。

  一份份档案,鉴证的是岁月的留痕。心灵的呼应与追忆则是对峥嵘岁月的至情告白。翻开父亲的回忆录《血鉴》,题词页也是一段传奇的展现……2011年5月27日,我和家人正在扬州准备参加儿子第二天的婚礼。当日上午习惯的打开电脑看我的邮箱,哇,一行吸人眼球主题映入我的眼帘:“刘伟民先生写给父亲尤广才着述《血鉴——一个远征军抗战老兵的回忆录》的推荐语”我好激动啊!赶紧招呼全家人看:“中国远征军这段历史是一个光辉灿烂,波涛壮观用鲜血和泪水交织而成的“永恒诗篇”。那些经历过生与死的壮士和英雄们,他们的亲身经历的口述历史,点点滴滴都弥足珍贵。”刘伟民承题

  看到这苍劲有力、秀丽颀长的字,我的双眼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正是中国远征军这段波澜壮阔,光辉灿烂的历史才使我和刘伟民先生相识并拉近我和刘伟民先生作为远征军的后代的距离,使我们有机会共同再续先辈们的前缘。

  2011年4月28日以“缅怀历史、纪念英烈、放眼未来”为主题的电视剧《中国远征军》海峡两岸座谈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三位远征军代表赵振英、鲍直才和老爸尤广才作为远征军参战人员应邀参加了座谈会。我有幸陪同老爸也参加了这次活动。

  大会发言中,中国远征军新38师113团刘放吾将军的儿子刘伟民极富魅力的讲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并被深深地吸引,因父亲是中国远征军,所以我对远征军的故事也格外关注,知道了仁安羌大捷,中国远征军新38师以寡敌众,打出了军威国威,震动英伦三岛和世界,更知道了刘放吾将军的故事。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大会结束后刘伟民先生特地从贵宾席上来到远征军老战士身边,看望这三位远征军老人,他说他经常来北京出差,等下一次来北京一定再看望老人。我被刘伟民先生谦卑的个人魅力所打动,一个想法不由得从头脑中闪出,老爸着述的《血鉴—一个远征军抗战老兵的回忆录》何不请刘伟民先生写一个推荐语,转念又想:“刘放吾将军是仁安羌大捷的英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影响巨大。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芝加哥的卡尔登酒店大厅里,曾亲自接见过老将军,再三感谢他50年前于缅甸仁安羌解救英军的壮举。而我老爸当时只是远征军的上尉连长,人家会同意吗?万一被拒怎么办?不管怎样,今天这个机会千载难逢。”趁着刘先生和老爸合影的机会,我把想法同刘先生讲了,没想到刘伟民先生没有丝毫犹豫非常痛快的就答应了。刘先生回美国后,我将父亲的资料发给了刘伟民先生,因刘先生是TIRECO公司的董事,经常因公务全世界飞来飞去,工作非常繁忙。于是我就同刘先生的助理杨婷女士通了邮件,杨女士在2011年5月3日的邮件上是这样说的:

  杜女士您好!我是刘伟民先生的助理,我的名字叫做杨婷。刘先生于即日收到了您的邮件和书稿,他表示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为您父亲的书稿题序(或撰写推荐语)。刘先生刚刚抵达洛杉矶,他会抽时间阅读尤广才老先生的回忆录与您一并提供的相关文章材料,并尽快完成序言。敬请放心。最后,刘先生真诚的希望以后有机会与您的父亲北京再聚,也希望能够请您代他转达对您父亲的敬意!谢谢!

  5月21日杨婷助理又发来邮件:杜恒女士:您好!刘先生目前在国外出差,我已经把你的来信转发给他。刘先生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帮您的书写推荐语,并且会在6月之前完成并发给您,请不必担心。5月27日杨婷助理发来了刘伟民先生为父亲写的推荐语并附言:杜女士?您好!附件为刘先生为您父亲的书亲笔题写的推荐语。如果需要更高分辨率的图片版本,请和我联系。???刘伟民先生在百忙之中委托他的助理对我要求一次一次的给予答复,令我十分感动,正是中国远征军的这座历史丰碑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中国远征军这段光辉灿烂波涛壮观的历史,用鲜血和泪水交织而成的“永恒诗篇”,将永远激励我们后人踏着先辈们的足迹。实物可传,精神可承。传承的是我们的根基,传承的是我们的血脉。

黄埔二代 杜恒2022年6月

2011年10月9日,于台中寓所拜见曹英哲将军并代北京尤广才当面向战友致以问候。

  2010年,抗战老兵赵振英(左)、尤广才受香港中华精忠慈善基金会之邀,赴港参加一系列的宣讲抗战、纪念抗战活动。后排:负责照顾赵振英的赵家晚辈,负责出资安排四位客人来港的海内外新一军之友召集人曾礼新先生,晏欢,尤广才之女杜恒女士。

  每一个被后代认领的抗战军人的姓名,对于这个家族来说,是至高的荣誉回归。也是他们长年期盼的结果,这件事情功德无量,值得我们大家今后努力去完成。

  Never Never 绝不要忽视任何一个你在历史档案中发现的名字,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或者是中英文对照,没准儿就牵出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来。

  (晏欢:长期关注并解读抗战照片及其背后的人和事,尤其聚焦在二次大战盟军中缅印(CBI)战区这个领域;先后与晏伟权合作出版了《抗日名将潘裕昆》,《密支那战役全记录》,《魔迹—日军第十八师团战史》,《魂断佛国》四部著作;2010年作为中国民间赴美国国家档案馆复制中国抗战影像工作小组创始成员,参与了首次赴美收集图片工作;回国后先后担任大型抗战影像图书《国家记忆》及《国家记忆II》编辑委员会委员、主编,兼任全部历史图片的翻译工作;2011-2016年多次担任大型巡回展览《国家记忆》策展人;2020年与高小龙合作担任大型抗战影像展览《寻找飘荡的忠魂——抗日战争中国远征军珍贵影像致敬展》策展人兼翻译。)

责任编辑:李孟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