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风雨中撑起一方晴空

2021-07-29 13:55:20 来源:河南日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洪峰迭起,多地告急!农作物被淹,受灾群众需要紧急转移……7月16日以来,发生在河南的这场雨,牵动了亿万国人的心。

  转移群众在安置点过得怎么样?能否吃饱穿暖?患有疾病、意外受伤的人如何接受治疗?一个个问题接连抛出,考验着各地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应急处理水平。

  “我闻到了家的味道”

  搭乘一辆铲车,记者前往卫辉市最大的临时安置点——新乡职业技术学院,这里最多时可安置近5000人,如同一个大型社区;因为四周被1米多深的积水围困,仿佛一座“孤岛”。

  以校园中心的国旗杆为标识点,群众被安置在东西两侧的教学楼内,以村为单位,两户家庭自由组合,十几个人合住一个教室。

  在5楼的一间教室,前后黑板上还留着学生们创作的黑板报。安置群众使用的床铺都收拾起来了,3个孩子正趴在桌子上玩游戏。

  安置点的医生、卫辉市卫健委派驻汲水镇的马连芳,每天都要巡视一遍这里的每个房间。唯独这个房间给她留下了特别的印象:“收拾得很干净,让我闻到了家的味道。”

  走在教室过道,几个老人正坐门口聊天。一名村民见到记者,还连打招呼,心态很乐观。“发愁有什么用,已经这样了啊。”他望了一眼远处的铁路线,“俺村就在铁路北头,不知道现在咋样了。”

  最困难的时候,村民们成立了“困难协会”,把老支书选出来当协会会长,谁家有啥困难就聚到一块儿商量,你一言我一语,总会商量出解决的办法。

  “吃上热乎饭,睡上安稳觉”

  “我今年73岁了,说实话真不舍得家。不过这儿也挺好的,有吃有住还有专人打扫卫生,邻居们也能见面聊天。”7月27日,在鹤壁市浚县科达中学集中安置点,浚县新镇镇牛村村民张永贵说。

  浚县新镇镇彭村段北侧卫河大堤于7月23日决口后,洪水波及牛村等多个村庄,当地村民被快速转移。转移出的部分村民,目前居住在浚县科达中学集中安置点。

  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浚县科达中学是浚县启用的9个集中安置点中最大的一个,目前共接纳新镇镇牛村、侯村、前枋城村、兰庄村等村庄2000余名村民。

  记者在安置点看到,村民们住进了学生宿舍,8人一间,水电空调配备齐全,生活井然有序。

  “在家我们都不舍得开空调,这里空调24小时开放,能吃上热乎饭,睡上安稳觉,还能去阅览室里看电影、听戏曲,真好!”看到记者前来采访,村民们说。

  自7月17日鹤壁市出现大范围连续暴雨、特大暴雨天气以来,受灾群众的吃、住等基本生活保障,便成为该市防汛救灾工作的重点。

  午饭时分,淇县职业中专集中安置点内,西岗镇闫村村民介文波一边吃饭一边给记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21日凌晨村干部挨家挨户敲门通知让撤离,我们出来的时候慌慌张张、啥也没带,现在在这儿一日三餐不仅能吃上热乎饭,还能睡上安稳觉,心里别提多温暖。”

  “作为志愿者,我们必须出一份力”

  7月24日,凌晨时分,夜阑人静。忙碌了一整天的尹子文确定一切正常后,返回寝室准备休息。在西华县青华中英文学校这个2000多人的安置点,除了县乡村三级干部,他的担子最重。安置点内的50多名志愿者,现在都是他的“兵”。

  “2000多人的吃喝拉撒睡还有心理辅导,不能全推给村镇干部,因为一旦有需要他们还要冲到防汛抗洪前线去。作为志愿者,我们必须出一份力。”尹子文说。

  “俺们之前就认识尹老师,他是江西人,长期在信阳做志愿服务。今年6月前后,他带队来我们村里待了1个多月,帮我们打扫卫生,讲传统文化、红色故事,可有学问哩,没想到他办事也这么厉害。”村民王平告诉记者。

  7月21日,连日暴雨导致贾鲁河上游区域出现严重超能力洪水险情,在市、县两级政府的组织下,贾鲁河沿岸的西华县10多万名村民按要求转移到指定安置点避险。

  转移前一天,尹子文恰好来到了杜岗村。他跟着村民一起来到安置点,成为管理志愿者队伍的负责人。

  7月26日,尉氏县庄头镇阮家村小学操场上,一家理发店的员工正在为村民义务理发。

  “昨天晚上在群里看到有人说需要志愿者,我们一早就开车赶来了!”庄头镇发如玉理发店的庞秋娟上午很忙碌。这几天理发店因受灾暂停营业,他们就专门为附近安置点群众义务理发。“老人和孩子现在不能回家,我想让他们在这里也精精神神、干干净净的。”庞秋娟说。

  在安置点忙碌的身影中,有两名年轻的志愿者正在搬运物资。阮双龙和范成龙是高中同学,今年刚满18岁。

  “我们村受灾情况比较轻,但附近村子严重,这个安置点是我的母校,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说到动情处,年轻的阮双龙眼圈泛红。

  “防疫,是另一场战斗”

  在积水退去前后,安置点的消毒杀菌、饮食卫生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楼门口,堆放着84消毒液等各种消杀物资。马连芳介绍,这几天随着消杀物资不断运到,能够做到每天早、晚室内消杀一次,厕所消毒三次。

  安置点这么多人,垃圾怎么处理?卫辉市孙杏村镇文卫健中心主任陈朋想到了一个“奖励”办法。他把各村干部叫到一起:“哪个村先把垃圾运出去,哪个村就可以去挑选一定数额的物资。想要什么随便挑,只要能把垃圾及时清走。”结果只用了一个上午,大家就把垃圾打包抬到了统一堆放点。“我干了十几年基层工作,我知道群众心里怎么想的。”陈朋说。

  目前更紧缺的是药品物资,尤其是皮肤外用药膏。“长期浸泡在水中,村民身体、腿脚溃烂发炎现象比较普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乡医疗队队长王双双说,7月27日下午,医疗队在这个安置点诊治了100多名患者,大多是与皮肤外伤感染有关的。

  青华中英文学校是西华县最大的安置点。“转移群众大部分来自邻近的红花集镇。”黄桥乡卫生院院长张树彬介绍,为支援安置点,院里抽调了12名医生、护士,带上常见药品24小时轮岗驻守,为转移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安置点的物资保障较为充足,饮用水、食品、衣物等物资不断运来,卫生防疫状况也不错。”安置点志愿者尹子文说。

  “生活还要继续,太阳照常升起”

  7月27日晚,新乡市第九中学校园内,随着音乐响起,安置在这里的群众跳起了广场舞。在接到上级通知该校将作为安置点时,该校不仅整理出教室,作为男女宿舍、餐厅、学习娱乐休息室,还安排洗漱点,为每名受灾群众提供个人餐具、洗漱用品等,同时提供无线Wi-Fi,丰富受灾群众的娱乐生活。得知一名受灾群众轮椅损坏,教师志愿者又主动为其购买了一辆新的轮椅。

  在新乡、在鹤壁、在开封、在周口,记者不仅看到陆续有志愿者前来,主动承担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生活服务、社会秩序维护、心理情绪疏导、人员疏散转移等外围服务保障任务,也看到许多捐赠救灾物资的车辆接连驶来。

  在承受了重大的苦难之后,河南这片古老的大地,正在浴火重生。

  (河南日报记者 方化祎 柯杨 陈晨 李倩 代娟 李昊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培君 蒋晓芳 张磊)

责任编辑:张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