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萧克:坚守入党初心 革命愈挫愈坚

2021-07-05 17:12:22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萧克之孙萧云志 香港文汇报记者朱烨 摄

 
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萧克(左)与聂荣臻(中)、杨成武在正太战役前线。 受访者供图

  开国上将自律严 戎马一生不懈怠

  “爷爷一生都保持着严谨的军旅作风,一丝不苟、从不懈怠。”在萧克之孙萧云志的记忆中,爷爷在回顾自己早年的征战历程时,总是深有感慨,红军之所以能历尽艰难困苦而不溃散,关键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为民族解放而奋斗到底的革命精神。萧云志说:“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靠的也是这种精神。”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萧克的童年、少年时代是在黑暗中度过的。16岁时,在土豪劣绅和军阀匪盗的交相勒索、迫害下,亲人被杀,家道中落,他只能半工半读地勉强坚持学业。上中学时得益于几位进步教师的引导,萧克接受了叁民主义的救国思想,国恨家仇使他毅然出走,凭一张手绘的地图,孤身一人,翻山越岭奔赴国民革命如火如荼的广州,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风潮中。

 “爷爷是1927年入党的,当时他在叶挺同志麾下担任连指导员,是国民党籍。”萧克回忆北伐战争经历时总是兴致勃勃地指出,那时在国民革命军中,共产党员的身份是不公开的,但经过北伐战争,广大官兵心中已有了一把无形的尺子:部队里如果某人作风过硬、工作负责、战斗勇敢,那十有八九就是共产党员,就连国民党的右翼分子也常常用这样的尺度来甄别自己的政治对手。

  三民主义梦碎 共产主义启蒙

  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反动派的背叛活动甚嚣尘上,叁民主义的救国梦想在萧克心中破灭了。在连长、共产党员郑鸣英的启发和引导下,萧克读了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等启蒙读物,初步了解并接受了马列主义,心中的梦想重新点亮。1927年6月的一个夜晚,在东征军回师武昌途中,郑鸣英告诉萧克,党组织接受了他的入党申请。“爷爷直到晚年都还清楚地记得那个激动人心的夜晚,以及宣誓时面对的那面小小的党旗。”

  南昌起义失败 低谷反弹再战

  萧克入党一个多月后,即随叶挺部队开赴南昌,经过一夜激战,迎来了八一的黎明。南昌起义部队向广东的进军逐渐陷入困境。部队打散了,萧克流落到广州,才得知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也失败了,一片白色恐怖。在那段晦暗的日子里,萧克隐姓埋名,流落街头,曾沿街乞讨,也曾在路边替人写信聊以餬口,然而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生存下去,找到组织,拉起队伍,继续战斗。最终,萧克辗转回到了农民运动基础深厚的湘南老家,重建了党组织,而此时,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暴动已箭在弦上了……

  “爷爷从南昌起义失败到投身湘南暴动的这段经历,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那颗共产党人的初心。”萧云志说,“正是这颗初心,支撑着无数革命先辈愈挫愈坚,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继续前行。”

  一生坚持学习

  提高理论修养

  萧克青年时代的社会实践和人生历练是从三民主义起步的,但在国共合作及北伐战争后期的经历,目睹蒋、汪等为代表的国民党当权派一步步沉沦和堕落,失望之余,萧克将目光转向了新的人生坐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光辉,以及身边的领导和战友中,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使包括萧克在内的一大批立志从军报国的青年人聚集在党的旗帜下。

  萧云志谈到,萧克早年从军,几十年戎马倥偬,缺少机会和精力系统、全面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虽然早年读过《共产党宣言》,以及布哈林、普列汉诺夫和李大钊、陈独秀的着作、读本,但对革命与建设各个历史时期经验教训的思考使他认识到加强、坚持理论学习,全面、准确地领会、把握理论真谛的重要性,因此一生都将这方面的学习作为党性修养的首要。即使在“史无前例”的年月里,萧克从农垦部的领导工作中被剥离出来,下放到位于江西云山的五七干校,他都没有忘记学习,在行李中带了一大箱马列主义经典着作,并赋诗曰:“……战地黄花衰,孟冬西风疾。轻装怀马列,悠然赴五七……”

  1971年,萧克返回北京工作。从江西带回的马恩选集、列宁选集等书上已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批注和学习体会。

  萧云志回忆道,“1992年我在大学加入了党组织,放假回家告诉了爷爷,他很高兴,指着那套摆在书柜正中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提醒我,作为一个共产党人,脑袋里没有马克思主义是不行的。”

责任编辑:陈运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