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河南文化当“潮”不让

2021-02-26 13:52:38 来源:河南日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一边看“唐宫小姐姐”穿越博物馆奇妙夜,一边转发“唐墩儿”元宵祝福表情包……2月25日晚,2021河南元宵节特别节目“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在万众期待中揭开了神秘面纱。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厚重文化底蕴,滋养并触动着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与追求。传统与现代融合,科技与创意碰撞,炫酷的国潮风让古老又青春的文化大省再一次光芒万丈,圈粉无数。这是文化创新“溢出”的必然结果,是中原文化“破茧”的自然流露。

“牛年春节,河南真牛。”有网友直言。心中有魂、脚下有根,眼里就有光。河南,本就积淀着数千年的文化宝藏,今天,她终于在“传统”与“新潮”之间,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这是只有河南才能交出的答卷。河南文化,当“潮”不让。

手握千年文化“王牌”“出圈”有底气

《唐宫夜宴》“出圈”,节目里出镜的文物也跟着火了。

2月24日,河南博物院,灯光映衬下的贾湖骨笛仿佛还带着8000年前的远古温度。一位妈妈专程带着孩子前来观赏,她们静静聆听讲解,感慨道:“咱河南的宝藏太多了。”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提起河南,人们总会使用这样一句开场白。

从远古先民抟土制陶,到殷商工匠冶铸司母戊大方鼎;从仓颉造字泣鬼神,到《诗经》三百风雅颂;从“天地之中”巍峨的嵩岳寺塔,到龙门石窟神秘的卢舍那大佛……中原大地处处闪耀着文明之光。

文化自信的根基在哪里?在5000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

文化“出圈”的底气在哪里?在亿万人民群众念兹在兹的生动实践中。

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文化发展从“量变”到“质变”,意味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了核心要求。

“让‘古’的‘今’起来、‘活’起来。”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李立新说,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必须牢牢把握“中华源·老家河南”的定位,制定一批品牌规划、提炼一批文化符号、做强一批龙头项目,全面提高文旅产业竞争力、产品供给力、品牌影响力,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在坚守传统中大胆创新。近年来,我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人民群众在亲眼欣赏和亲身游历中感知灿烂历史、认同核心价值。

兰考,电影《千顷澄碧的时代》讲述着新时代脱贫攻坚伟大战役故事;母亲河畔,随着天鹅展翅高飞的是黄河文化这个超级IP;在洛阳,龙门石窟申遗20周年,三大石窟首次联展《丝路华光》;在焦作,河南献给世界的美好礼物——太极拳成功申遗……16.7万平方公里大地上,文化创意迸发、文化消费火热,处处有气象。

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河南共接待游客3400.68万人次,旅游收入147.59亿元。回顾“十三五”,全省艺术创作硕果累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稳步提升,文化旅游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

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条亘古奔腾不息、润泽万物生灵的文化之河,从中原大地穿流而过。

当文化魅力像滔滔河水浸润人心,当黄河故事源远流长,这片沃土自然就成了最好的流量。

融合现代科技创意 争“潮”有秘籍

夜游洛阳应天门遗址博物馆,超梦幻的3D全息投影,幻化出千年前大运河的波澜壮阔,盛唐气象再现游人面前。

无独有偶。开封古城墙大梁门城楼内,6面8K高清LED屏组合成全沉浸虚拟环境,也让游客瞿先生一家仿若跨越了千年云烟。

河南,终于用文化“王牌”惊艳四方。一场场文化盛宴的出彩、“出圈”,有清晰脉络可寻。

传统文化呼唤现代语言表达——从河南博物院亮相《国家宝藏》,到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纷纷从“严肃脸”变得“萌萌哒”,甲骨文表情包成为斗图“新宠”……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走出故纸堆,以时尚有趣的形象飞入寻常百姓家。

融入生活、连接当下。无论是综艺“爱上”文物还是文创产品成为“爆款”,都把准时代脉搏、洞悉社会变迁、创新表达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拥抱现代生活,做到个性化、年轻化表达,自然能与受众破次元相遇。

技术加持文化创造无限精彩——虚拟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只要想得到、做得到,就能构建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洛阳龙门石窟西山万佛洞,游客用手机APP扫描残损的佛像,屏幕上立刻出现了完整造像。

安阳滑县,正在搭建“线上线下互动、情景式共享体验”大运河智慧平台,跨界融合、科技引领、沉浸体验已成为大运河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

内容为王也需崭新形式包装——春节期间,建业电影小镇推出沉浸式戏剧《穿越德化街》,游客可以近距离观看演出,还能直接与演员互动。“我都感动哭了。”刘女士看完演出之后,难掩激动。传统商业街文化的创新表达换来了口碑爆棚,2月12日至17日,这里累计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

纵观那些文化“出圈”的成功案例,常常看到几个关键词:互联网、传播、平台。非遗搬上“云端”,根雕、木版年画手艺人在直播间里秀绝活儿;老君山、云台山纷纷入驻社交平台,实时分享云雾缭绕的“仙境”;纪录片、短视频,用镜头讲述着传承千百年的技艺和匠心……只有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尊重,找到最合适的方式进行发掘、展示、传播,才能不断吸引眼球,让古老文化以轻盈灵动的姿态走进现代人的世界。

从古老厚重的文化中萃取精华,借助科技与创意的翅膀,中原文化、河南元素就能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展现出勇立潮头的文化自信。

隆起中原文化高地 出彩向未来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揭开面纱,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来到郑州,央视春晚、中秋晚会、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一系列“国”字号文化盛事连连绽放中原大地,赢得了喝彩,也带来思考:如何以之为契机,创造更加出彩的未来?

“十四五”开局之年,河南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站上了可以大有作为、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的新起点。

紧紧围绕奋勇争先、更加出彩,坚持“两个高质量”,基本建成“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的现代化河南,是我们2035年远景目标。

每在发展的关键历史节点,文化总能为我们注入澎湃的力量。展示、传递、弘扬她的强大凝聚力,建设文化强省,我们责无旁贷。

在郑州黄帝千古情景区,万名大学生以图文、短视频等形式打卡“黄河之礼”;沿黄九省区45家博物馆成立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筑牢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一方名为“大河奔流”的澄泥砚,历经采泥、洗泥、制坯等64道工序在洛阳现世……

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把准文化发展的时代脉搏,我们只有把该做的事情做早、做实、做优,才能激发潜能,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从需求侧入手,全省各地要不断找寻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契合点,将古与今、旧与新、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让传统文化充满新时代的烟火气、人情味。

修武县西村乡大南坡村等网红村成为热门打卡地,就是因为通过内涵的发掘、形象的包装,一方面满足群众在乡村振兴中对高雅艺术的新期盼,另一方面通过艺术扶贫,改变了当地群众贫困面貌。

文化的作用就是给人精神力量。伟大的时代呼唤文艺精品,伟大的作品呼唤文艺大家。从老一代艺术家常香玉、马金凤“戏比天大”,到大小艺术团体送戏下乡、进校园,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做到服务人民、惠及群众,努力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才能让精神文化产品不断迈上新台阶。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河南生机无限、前景广阔。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凝聚强大精神力量。让生活在这片古老而现代的土地上的人们,享受着文化,反哺着文化,更见证着它的日益壮大。

河南文化,定会有更加出彩的明天!(河南日报记者 陈茁 刘婵 赵大明)

责任编辑:姜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