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传承大运河文化 打造“千年运河”金名片

2020-12-16 15:01:35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大运河记录了沿线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活态的历史文化遗产。今天,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文化资源,打造“千年运河”的金名片,既是我们的现实使命,也是我们的文化责任。

以新理念看待大运河保护利用

文化是影响人精神和心灵的事业,文化传承发展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这一前提下,对于大运河既要讲保护,也要讲利用,但始终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做好大运河自然生态保护,就要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保护好沿线的生态水系、自然景观,重点打造“一年四季景不同”的生态廊道和景观廊道。大运河沿线有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做好大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就要制定文化遗产保护的“红线”,使之代代相传、日益兴旺。

传承与发展是文化的永恒主题,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体。大运河保护和利用要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文化双创”能够为古老的文化注入新的血液。只有通过“文化双创”,才能让大运河在当今发挥作用,真正实现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

以新思路推动大运河文化传承

构建全域协同的大运河文化发展格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只有两者有机融合,才能实现“诗”与“远方”的统一。今天的文旅融合,实际上是要实现资源融合、产业融合、平台融合、渠道融合、服务融合,相互带动、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做好全域统筹,大运河沿线各省、市、县、乡(镇)都要有明确的发展规划,特别是大运河涉及的节点城市、古镇(村)、重要景点、景区,更要做好保护和产业规划。坚持区域协同,把散落在各地的大运河文化资源统一起来、整合起来、利用起来,做好点、连成线、形成面,构建区域合作、协同联动、资源整合、长远发展“一盘棋”的文化发展格局。

建设展示大运河历史文化的项目。可以规划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生态长廊、大运河湿地公园、大运河文化长廊、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公共项目,在沿线地区建设大运河文化产业园、体验园、游乐园、特色文化村镇等产业项目,举办大运河沿线城市文化产业博览会,充分展示大运河文化。设立有关大运河的研究项目、研究基地,梳理资源,挖掘内涵,编辑出版《大运河辞典》《大运河文化读本》《大运河文化地图》,举办大运河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建立大运河文化研学基地,针对大、中、小学学生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文化。

促进大运河文化旅游纵深发展。抓住文创产品发展机遇,开发人们喜爱的文化礼品、旅游纪念品、地方特色产品,如浚县的泥咕咕、石雕、黄河古陶,滑县的木版年画、绢艺、绣花鞋等。做好智慧文旅、数字文旅、网上文旅,推动大运河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发展,建设大运河文化数字博物馆、大运河旅游景点虚拟体验、大运河文化数字全景图,加快传统业态向现代业态转型升级。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包括生态游、码头游、古镇游、乡村游、民俗游,重点做好文化体验、游乐体验、手工体验、美食体验、民宿体验、民俗体验,满足全方位的消费需求,全面促进文化旅游向纵深发展。

打造“千年运河”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大运河沿线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记忆,如地名、传说、人物、古迹、节日、风俗等,积极推动文艺创作,通过小说、诗歌、散文、美术、音乐,特别是电影、电视剧、戏曲、话剧演出等形式,生动地讲好大运河故事。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特别是利用新型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做好大运河的全媒体推介。举办摄影比赛、短视频比赛、微电影比赛、纪录片比赛、文创设计比赛,以及广场舞、汉服秀、旗袍秀、电音节、动漫节等,大力宣传大运河文化,打造“千年运河”文化品牌。 (郑州大学 汪振军)

责任编辑:姜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