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从小打小闹到规模养殖 “养猪姐”脱贫记

2020-12-11 13:38:47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12月8日,柘城县胡襄镇张庄村村民薛春阁穿着围裙,拿着铁勺,一边搅拌饲料一边吆喝,几头猪活蹦乱跳地凑过来吃起大餐。

44岁的薛春阁已有20年的养猪经历,被大家称为“养猪姐”。喜欢养殖的她靠养猪脱贫致富,这要从5年前说起。

当时,薛春阁一家还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经济来源主要靠其丈夫张大寨走街串巷收树、卖树。为补贴家用,每年春天薛春阁都会赊上几头仔猪饲养,等卖了猪再付仔猪钱。

“那时俺家穷,一家人生活的钱都不够,哪有钱买仔猪,我只能赊,也没想过扩大养殖规模。后来扶贫工作队劝说我们扩大养殖规模,这才开始转变。”薛春阁说。

2016年,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了解到薛春阁家的情况后,劝说她扩大养猪规模。虽说养了十几年猪,但都是小打小闹,真要正儿八经地搞规模化养殖,她的心里还有些打鼓。思虑好久,薛春阁决定“折腾”试试。

在驻村第一书记王春华的帮助下,薛春阁动员丈夫参加了镇里举办的养殖技术培训班。学会了技术,驻村工作队又帮夫妻俩贷了5万元的小额无息贷款,盖起了他们的第一个猪舍,赊购了50头仔猪。仔猪赊回了家,买饲料的钱又让夫妻俩作了难。

“养猪没有资金,实在太难了。都说‘救急不救穷’,在当时的情况下,有谁敢借给我们钱呢……”谈起当初养猪的艰辛,薛春阁仍记忆犹新。

就在夫妻俩一筹莫展的时候,柘城黄淮村镇银行为他们提供了资金保障。拿着从银行贷来的5万元钱,薛春阁除了采购一批猪饲料外,还流转了50亩土地。当时,薛春阁算了一笔账:自己种玉米加工饲料,不仅可以降低养殖成本,还可以保证饲料的品质,猪粪还可以肥田,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2018年年初,当不少养猪户都赔钱时,薛春阁因为在饲养肉猪的同时还养有母猪,虽然没挣多少钱,但也没受多大损失,一年多的规模化养猪经历,让夫妻俩积攒了不少养殖经验。

2019年,经过与扶贫工作队的多次交流,薛春阁充分抓住当时非洲猪瘟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的大好时机,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很快,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她建起了存栏量达200多头的猪舍;随后,又从银行贷了5万元,购买了50头仔猪,并在网上学习防疫、科学饲养的专业知识。

如今,“养猪姐”薛春阁家不仅脱了贫,还致了富。夫妻俩盖起了小洋楼,还添置了宝马轿车,成了十里八村学习的榜样。(河南日报记者 王平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梦珂 通讯员 吕美丽)

责任编辑:姜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