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曾应明:用文化拉近湘绣和世界的距离

2020-10-19 11:21:53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如何鉴别湘绣与其他绣种的区别?为何湘绣能成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绣种闻名于世呢?湘绣如何更好地走向未来……10月17日下午,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应明做客湖南图书馆湘图讲坛,开讲《文化拉近湘绣和世界的距离》,带领读者更透彻地理解湘绣这一湖湘文化艺术瑰宝。

  从“百年进步奖”到“誉满全球”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带有湘楚文化特色,刺绣的总称。它植根于湖南大地,所以冠名以“湘”,与苏绣,粤绣,蜀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如何鉴别湘绣与其他绣种的区别?曾应明介绍,其核心在于刺绣的“针法”与绣线的“配色”。

  “掺针”即是湖南湘绣最具代表性针法,也是区别于国内其他区域绣种的重要标志,它支撑起湖南湘绣“七十二针法”体系的脊梁。湘绣的线色虽然浓烈,在国画蓝图上,人们利用二百多种绣线,以及每一个绣线从深到浅的十多个“色阶”,透过七十二针法的变换、线色的调节,形成它“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民间技艺与文化博大精深,单绣种而言就有许多,为何湘绣就能成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绣种闻名于世呢?

  曾应明认为,这与湘绣多次成功走出国门有关。1911年湖南湘绣组团参加意大利都灵博览会,与欧洲十字绣同台竞技,首次公开亮相的湖南湘绣《荷鹤图》,开创了湖南湘绣将“诗、书、画、绣、印”五门艺术综合于一体的先河,一举夺得博览会“百年进步卓绝奖”。

  意大利都灵博览会获得的巨大成功,极大地促了湖南湘绣向海外发展。1933年的美国芝加哥万国博览会,湖南湘绣派出了大规模的展览阵营,长沙市锦华丽绣庄选送的人物绣像《罗斯福》,被美国著名报刊《万朝报》以“誉满天下”为题称赞。铜官芙蓉商号参展的《乐燕图》,以八百里洞庭的磅磗气势,芦燕凌云的气吞山河,水天一色的秀美风景,画龙点睛的书法题诗荣获博览会“百年进步纪念会金奖”。

  以“绣”为媒,构建湘绣文化产业链

  在湘绣的文化输出史上,不能不提湘绣充当新中国第一号“国礼”一事。

  2019年,由湖南湘绣城与潇湘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电影《国礼》,就还原了这一段历史。1949年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时,带去了四十套湘绣被面、枕套,还有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金奖的《乐燕图》绣画等,其中湘绣《斯大林绣像》,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礼品”清单第1号。

  曾应明认为,湘绣之所以选定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号国礼”,其深刻的意义在于文化。在诸多的湖湘符号中,“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的湖南湘绣,无疑是一张当之无愧的“国家级文化名片”。

  如何更好做亮这一文化名片?曾应明认为,在艺术湘绣之外,日用湘绣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湘绣业界,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将日用湘绣视为是一种“下里巴人”生活用品,贬称为“粗绣”。殊不知,正是这种生活的必需品,贯穿了整个中国刺绣的全过程。

  曾应明说,从民间到宫廷,出土与流传下来的刺绣产品,无一例外地不是日用消费品。这就说明一个问题,“绣”是一门艺术,只有与它的载体结合,才有传承的意义与前途。

  七十一年前,毛泽东主席送给苏联的湘绣“囯礼”,其中四十套湘绣被面、枕套,深受苏联民众喜爱,因而在其境内掀起一个大规模订购湘绣制品的热潮,史称“湘绣对苏贸易”。1978年改革开放,湘绣行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迎来一波湘绣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全新发展模式。

  “要将文化与科技融合,构建符合时代潮流的湘绣文化产业链。”曾应明说,湘绣艺术还是很受大众喜欢的,需要用人民大众喜欢的方式去展现它,用年轻人喜欢的高科技,如游戏、短视频、直播、影视等新方式,把湘绣艺术发扬光大,以“绣”为媒,将湘绣文化产业链延伸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来源:长沙晚报掌上长沙)

责任编辑:楚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