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周树堂:与昆虫打交道的人

2020-06-12 14:17:34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树堂教授(图片来源:河南日报)
 
“萌萌的毛毛虫经多次蜕皮,就会变成适应环境且充满能量的蛹,进而羽化成美丽的蝴蝶……”在河南大学“卓越生科沙龙”上,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树堂教授正为500余名师生阐发《“化蝶”的启示》。

互动阶段,学生提问:“您当时已在省直单位有着稳定工作,为什么还要辞职留学?”

“河南地处亚热带到暖温带的过渡带,有适宜农作物病虫发生危害的生态环境,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常受到害虫的威胁,害虫防治不能仅依赖农药来解决。我试图通过研究害虫灾变的遗传机制,发展绿色防控的理论和方法。”回想当年立志科研报国的理想追求,周树堂回答。

时光回到20年前。从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已工作10余年的周树堂获悉加拿大皇后大学的杰瑞·怀亚特院士在相关方向研究颇有建树时,毅然选择飞往海外深造,攻读硕博学位。

加拿大的冬天,风肆雪虐。凌晨两点钟,做完实验准备回住所的周树堂发现大雪封门,他索性继续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第二天清晨,导师看见在阅读室睡着的周树堂惊讶不已,心疼的同时,越发对这个勤奋刻苦的中国学生充满了喜爱与赞赏。

做实验、读文献、写论文……那是一段艰辛充实的日子。9年前,学成归来的周树堂,选择报效家乡来到河大。年逾不惑的周树堂依然很拼,组建团队,购置仪器设备,手把手带着学生做实验,每天工作到深夜。2016年临近春节,团队成员都已回家过年,为了确保虫源供应不影响新学期的实验,周树堂坚守在冰冷的实验室里,独自看护着那个植物—昆虫互作平台。

实验室步入正轨,他在2016至2018三年内获批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飞蝗对环境变化生殖适应的内分泌调控机制研究》《群居型飞蝗迁飞的分子调控机制》,并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东侧观礼台上,周树堂深情地凝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他心潮澎湃。“能够参加国庆现场观礼,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光,也是国家给予河大的重视。”回想当时观礼情景,周树堂喜悦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作为中组部邀请的河南高校三位专家之一,周树堂对“初心”二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去年2月14日,周树堂受命前往科技部专题汇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情况。没曾想,途中偶遇暴雪,滞留在高铁站长达5个小时。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汇报,他多次改签,终于在次日凌晨抵京。当日上午,汇报工作如期进行。岁末,从北京传来好消息,实验室顺利获得科技部与河南省联合批准建设……

今年春季,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周树堂将工作状态切换成“在线模式”,夜以继日。

对于硕博学位均在国外完成的校特聘教授张茜来说,初次写项目申请书,还是有点忐忑。“从框架到结构,从思路到细节,周老师都是悉心指导,甚至还逐字逐句修改,申请书前前后后修改了八次。”当提交的那一刻,张茜悬着的心才总算落地。

“只要认准了目标,周老师就会率领我们一往无前地干下去。”团队青年教师宋佳晟被周树堂“钉钉子”的精神鼓舞着。

最慷慨的奉献,往往孕育着最丰厚的收获。在周树堂的关爱与指导下,课题组5位青年研究骨干全部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沙龙接近尾声,又一名学生提问:“周老师,您认为‘化蝶’对青年人的成长有何启示?”

“一个人的成功,如同‘化蝶’:需要积累、沉淀,譬如‘幼虫期’;要沉得住心、耐得住寂寞,譬如‘蛹期’;会有痛苦的挣扎、意志的磨炼,譬如‘破茧’。”

其实,许多年来,周树堂自己何尝不是在破茧化蝶,实现美丽的蜕变呢!(河南日报 赵雪)

 

责任编辑:郭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