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解码长沙味(4)|老街深处,执着坚守的“旧时光”

2020-06-10 17:27:51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航拍西文庙坪(谢望东 摄)

  大公网讯(方景千)在长沙著名地标建筑中,有许多各具特色的祠庙,千百年来香火未断。这些耐人寻味的文化奇观,也见证了长沙的变迁和发展。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西文庙坪的长沙府学宫,是旧时长沙最高学府,现如今,剩下一座古石坊,系长沙府学宫遗迹,清同治五年(1866),湖南巡抚李瀚章修缮学宫时所建。它是目前长沙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石牌坊,也被设为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的东学巷、西学巷、学宫门正街、修文街等都因学宫而得名。

西文庙坪石牌坊

  石牌坊由花岗石构成,高约10米,宽约6米,正门额坊上部阳刻“道冠古今”四字,背面刻“贤关”二字,横梁上有“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精美雕饰。

  1938年11月“文夕”大火中,长沙府学宫这一恢宏的建筑群落被付之一炬,只剩这座石牌坊保留下来的。

  原来的学宫、文庙虽已不存,但一踏上这片土地,人们仍能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

  01

  从杜甫江阁正对面的西湖路以北,人民西路以南,东至黄兴路,西至湘江中路,在这300多亩的土地上,有着一条条交错纵横的街巷,这就是西文庙坪片区。

 

整洁干净的下黎家坡巷

  走进如今的西文庙坪,可以看到用青砖、青瓦建成的仿古建筑,再配上新粉刷的白墙和麻石路面,百花村巷、仁美园巷都已摇身一变成了一条条古香古色的小街巷,在保留原有老建筑风貌的同时,变得更加整洁、美观,让生活在这里几十年的老巷子居民们有种“生活在风景里”的感觉。

  作为长沙老城区中唯一一个城市肌理最完整、记忆保留最明显、历史底蕴最深厚的片区,西文庙坪2万多常住居民中,原始居民仍然占多数,这些“老长沙人”用自己世代的传承,让“老长沙味”在这里得以延续,走进西文庙坪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老长沙气息”。

  02

  西文庙坪里隐藏着一个个传统手艺人,他们在静谧的老街小巷里坚守着一份传承。清代《长沙地名赋》有句云:“愿遐龄而祝嘏,祈长寿以呼嵩。”遐岭,就是今天的下黎家坡。以此地聚住黎姓家族而得名。

  人民西路靠近江边的第二个巷口进去,即是下黎家坡。巷口窄,颇不起眼。入巷,踏上麻石路,两厢巷道纵横,路径曲狭,一种旧时代的人文气息悄然弥漫。李建军师傅的“经得用拖把店”就在下黎家坡巷德厚里5号公馆。

李师傅

  走进李师傅家,木工工具、油漆工具、各种材质的绳索和布匹占去了大片位置,大的小的几乎什么都有。年过5旬的李师傅,头发已泛白,手上的老茧也诉说着,常年从事手工艺事业的艰辛。

  上世纪七十年代,年幼的李师傅跟着父母搬到德厚里这条老巷里。从此,便在这里扎了根。李师傅在这里成长、结婚、生子。

  后来,李师傅为了圆女儿的音乐梦想,辞去了原本的工作,拾起了从祖上传下来的老手艺。李师傅扎拖把的手艺师承家里的长辈,凭着精湛的手艺和热心周到的服务,李师傅的生意非常好,找上门来买拖把的顾客络绎不绝,他对这份工作愈发干劲十足。

 

李师傅经营的“经得用”拖把店

  李师傅说继续做拖把的动力,就是一直支持他生意的老顾客。他说:“做了这么多年,好多顾客对我们的口碑很好。如今做的拖把只卖老顾客了,也算是给他们一些回报,让他们不遗憾。”

  制作拖把需要经过选木料、刨光、上桐油、扎制棉条、“一刀砍”等等步骤。

  每道程序又有许多小细节,制作过程十分繁琐。从原材料的准备、处理,到后期的捆扎、油漆,全靠李师傅一双手。每一个经过精心打磨的拖把,都质量过硬。李师傅说:“我做的拖把都是可以用十几年的”。

  碰上阳光明媚的好天气,李师傅总会搬上一把板凳,坐在巷子里慢慢地给拖把棍刷上一层油漆。无论时间与街巷如何变迁,李师傅一直没有放下过这门手艺。

  03

  沿着成仁街往西走,在百花村巷有一位62岁的木匠张大斌,他15岁便开始接触木工,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如今的他,在百花村巷有一间自己的木工艺工作室。

  15岁那年,张师傅便跟着父亲学习起了木工手艺,几十年间积累下来的经验,加上不断打磨进步的手艺,张师傅制作的工艺品,在长沙有着非常好的口碑。

  一个看似普通的中式仿古嫁妆盒,却是运用中国传统的榫卯工艺,需要经过十二道工序,历时两个月才能制作好。

张师傅制作的中式仿古嫁妆盒

  选材、制粗胚、刨木、打磨、比例调试、木纹配套......每一道工序都是纯手工打造而成。“你别看只是一个木盒,看起来是简简单单,其实做起来还是要点功夫的,现在的年轻人,不晓得什么叫做榫卯,因为这些老工艺,基本上已经失传了。你看,凸出来的部分叫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卯,一契合,木头和木头就可以完美衔接了。”

  制作榫卯的工匠们,传承的不仅仅是技艺,更是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

  

每一道工序都是张师傅纯手工打造

  “已经搞了几十年,以后还是会坚持做,把中国的传统工艺、民族的文化遗产继承下去。”

  04

  西文庙坪这条老街,从不缺少手艺人,也从来不缺少坚持和热爱,在这里还有许许多多像李师傅、张师傅这样坚守初心的老手艺人。

  街巷中的泥巴路变成水泥路,又重新铺上一层青石板,房屋也通过改造变得干净整洁。

  午后,夏日的蝉鸣开始合奏,阳光透过树叶,在老街青石板路上留下斑斑驳驳。

  老房子里的古董收音机放着咿咿呀呀的花鼓戏,老人有一句没一句的轻轻和着。

 

小巷生活(文小庙 摄)

  几位娭毑在自家门口支起一张桌子,打起了贰伍捌,围观的大姐会突然来一句:“哎呀,打国(这)张噻”;三五成群的稚嫩孩童,跑着跳着,不知是被什么追着,或是正在追逐什么;正在准备晚餐的人们,互相询问着别家:恰么子好菜咯?

  夜幕降临,整个城市被霓虹灯、LED屏照的犹如白昼,但生活在西文庙坪老街巷中的人们却能在点点星光下,享受着夜晚的静谧。

  无论时代与环境如何变化,西文庙坪里的老长沙人依旧执着守护着一份长沙味道和属于他们的“旧时光”。

责任编辑:楚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