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金融发展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社会发展、服务百姓生活为目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度挖掘政策潜力,不断优化金融环境,大力提升服务品质,以国际金融为重点,以多元化发展为特色,以统筹平衡为准则,实现三年三步走战略,加快金融机构聚集,加速金融组织形式提升,加强金融要素市场培育,完善全区金融产业结构,以金融业健康发展推动朝阳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力争在未来三年,使朝阳区成为服务首都、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化金融聚集区,成为中国与世界资本融合的重要节点,成为首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实现全区金融组织国际化、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格局特色化、金融服务精细化的目标,使金融业成为拉动我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二、发展重点
1. 银行业
推动外资银行分行在我区持续发展,并稳步转制为法人银行,大力吸引外资银行分行的主报告行和外资法人银行落户我区;以政策引导资财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非银行类法人金融机构入驻我区,增加金融业对我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2. 证券业
大力鼓励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在我区发展;支持国际版权中心的发展,发挥我区国际证券交易所的节点作用,积极吸引具有交易平台性质的企业入驻我区,争取场外交易市场建设获得实质性进展,增强我区对金融资源、金融人才的凝聚力。
3. 保险业
支持保险公司业务扩展,保持我区国际保险机构的聚集优势,继续吸引保险公司总部落户我区,以金融发展服务社会发展。
三、发展措施
建立和完善我区金融业发展的沟通、协调、促进机制,落实金融业“加快金融机构聚集,加速金融组织形式提升,加强金融要素市场培育”三步走战略,实现未来三年我区金融业的发展目标。
(一)继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强力推进金融机构进一步聚集。
1. 加强规划研究。了解掌握国际国内金融形势和市场动态,对全区以及CBD、金盏等重点区域金融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趋势进行研究;根据我市“十一五”期间金融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我区金融业的特点和对区域的经济影响,确定发展金融业的重点行业和目标。
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CBD及周边区域道路网络、地下连廊、市政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2008年基本完成CBD周边和区域内主要道路建设,基本形成道路微循环系统和地下人行系统主框架,同时集中力量提升基础设施的综合配套;启动交通停车诱导系统,2008年开通CBD内部商务班车,为商务办公提供便利;加快推进金盏后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引进金融后台机构入驻园区提供空间载体。
3. 优化政策环境。加大落实北京市以及《朝阳区关于促进北京商务中心区金融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朝阳区关于促进金融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金融政策;在政策落实层面上,坚持“专人负责,规范运作,一次告知,简化程序”的原则,切实为金融机构作好服务;根据我区金融业的发展特点,提出优化我区金融业发展政策的建议和措施,并在适当时机进行调整;加紧研究制定针对金盏金融后台的专项政策,发挥政策引导在优化发展环境、吸引金融机构方面的作用。
4. 建立绿色通道。协调一行三会以及北京市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工作部门,在注册审批、政策申报等方面,为金融机构在京注册、在京发展提供绿色通道。
5. 提供个性服务。
6. 建立金融企业家俱乐部。为金融企业家搭建交流平台,加强与国家、北京市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工作部门的信息沟通;积极联络、促成国内外大型金融论坛及金融年会由“金融企业家俱乐部”承办,进一步加强我区金融业的国际化程度,突出朝阳区作为首都国际金融聚集区的重要地位。
(二)不断健全服务支撑体系,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有序升级。
1. 专项推介、整体招商。结合我区金融业发展情况和发展特点,有计划、按年度组织赴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与研究和决策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发展的部门直接对话,有针对性、有目标地开展专项推介活动,整体宣传朝阳区良好的金融产业发展环境;通过金博会、京港洽谈会、科博会、厦洽会、商务节等有影响力的高层商务平台,展示朝阳区发展金融业的优势。
2. 加强定期走访制度。定期走访金融企业行之有效,区金融主管部门走访金融企业,了解需求,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区有关职能部门走访金融企业,服务上门排忧解难;区主要领导走访金融企业,表示政府对金融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树立企业在区域发展的信心。
3. 做好人才建设与服务。建立“金融企业人力资源(HR)俱乐部”,定期沟通金融企业的用人需求,优化现有政策,制定我区金融人才的引进和培训计划,解决金融企业人才难求的瓶颈。
4. 支持金融业务扩展。为金融机构与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搭建信息沟通的桥梁,引导商业银行支持奥运场馆以及相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鼓励金融企业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提升金融服务的国际化水平。
5. 推进国际金融资讯平台建立。借助我区国内外中介服务机构品牌优、数量多的优势,联合区内证券机构、交易中心,定期发布国内外权威金融资讯,使我区成为北京市发布国际金融资讯的主体。
6. 抢抓奥运机遇。2008年既是奥运会的举办之年,也是世界金融家在北京的聚会之年,充分利用这一难得机会;主动邀请国外金融机构高层来京,为其参观赛事做好服务,增进与国外金融机构高层的联系和沟通。
7. 营造和谐氛围。发挥金融平台的作用,通过“北京CBD金融杯”的各项赛事等金融文化活动凝聚金融机构;持续开展“社区百姓理财大讲堂”活动,增加百姓金融方面的知识,切实帮助百姓解决理财问题,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三)着力打造特色金融品牌区,逐步培育金融要素市场。
1. 推进要素市场发展。分析国内外金融形势,了解国际知名要素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张的趋势,在发展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的基础上,大力吸引国外成熟金融要素市场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进而发展为在中国的交易节点,先引进具有交易平台性质的企业,为我区未来金融要素市场的发展打好基础。
2. 争取政策扶持。根据我区的金融资源和场外交易市场等要素市场的特点,综合研究促进我区要素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国家、北京市对要素市场的扶持政策,在办公用地、人才服务、注册审批等方面给予大力配合。
3. 打造金融品牌聚集区。采取必要措施,整体推出国贸三期、华贸金融中心、环球金融中心以及金盏金融服务园区金融聚集形象,利用我区金融产业政策,加快吸引金融机构入驻,以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加速凝聚高端金融机构,实现我区金融业聚集发展的目标。
4. 建立特色空间布局。配合我区三大功能区的建设和发展,指导我区“一区两园”金融产业发展格局构建,协调北京CBD、金盏金融服务区的发展,配合金融企业后台的招商,协调解决金融发展中应由地方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完善北京CBD与金盏金融服务区互为支撑的产业链条,促进我区金融产业结构升级。
5. 聘请专家指导。聘请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组成我区“金融产业发展专家顾问委员会”,对我区金融业发展的规律、问题进行研究,对防范、化解和处置金融风险,加强金融体系和金融安全区建设,推进金融改革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指导。
6. 扩大宣传影响。按年度发布我区金融业发展报告,全面宣传我区金融业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建立我区金融工作专题网站,扩大《北京CBD金融商会》的发行范围,让更多金融机构了解朝阳;借助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媒体扩大宣传力度,营造金融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金融业发展保障机制
1. 借助首都优势,加强与中央、市相关部门的沟通机制。
加强与国家一行三会以及北京市金融监管部门、金融工作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建立由市一部三局、市金融办、市工商局、市公安局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协调服务工作例会制度”,积极推进市区金融信息、工作沟通机制的建立。
2. 发挥区域特点,加强与国际商协会的沟通机制。
充分利用我区使馆和国际组织聚集的特点,加强对外交流沟通。促进国际商协会与北京CBD国际论坛、北京CBD金融商会、北京CBD物业协会的联系沟通,搭建我区金融企业与政府之间,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桥梁。
3. 强化职能,完善我区金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协调机制。
朝阳区金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自2005年成立以来,随着工作调整,成员单位不断充实,协调职能不断完善,在我区金融政策的贯彻落实与审批兑现过程,以及在解决地方金融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 平衡发展,推进“一区两园”的联动协调机制。
大力推进区金融办与北京CBD管委会、金盏金融服务园区管委会的沟通与合作,及时掌握区域内金融机构的动态和发展趋势,构建我区金融前台与后台相互呼应的联动机制。
5. 加强队伍组织机构建设,提高对金融机构服务的能力。
成立专职机构、建立高素质队伍是推动我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积极推动区金融办、金盏园区管委会组建工作;加强金融干部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我区金融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金融机构提供专业服务。
6. 加强数据统计,完善我区金融数据的统计监测机制。
整合我区国税、地税、工商、财政等部门,建立金融数据统计监测体系,健全金融相关数据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机制,增强对我区金融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调研,为全区提供准确的金融信息统计和分析服务。
四、重大项目
(一)加快推进金盏后台园区建设和发展,完善“一区两园”的产业发展格局
推进金盏后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后台机构入驻园区,促进北京CBD国际金融企业聚集和升级,逐步实现北京CBD国际金融前台与金盏金融服务后台一体化发展,完善我区“一区两园”的金融产业格局,推进金融产业结构升级。
(二)打造金融品牌项目,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整体推出国贸三期、华贸金融中心、环球金融中心三个高品质写字楼,打造成我区国际金融品牌写字楼项目,形成北京CBD国际金融的聚集形象,以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营造我区金融业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加速国际金融机构的聚集。
(三)培育要素市场,积极争取场外交易市场
发挥我区国际金融资源优势,推动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发展,吸引具有交易平台性质的企业,积极争取场外交易市场在我区设立,增强金融企业发展的植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