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冶铁场景雕塑
鲁山县望城岗冶铁遗址东西长1100米,南北宽420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是一处汉代大型的冶铸工厂,遗址发现了系统完备、最大的冶铁竖炉、汉代窑、汉代水井、冶铁高炉,是史上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
当地根据考古资料模拟出冶铁高炉,并设计了相应场景雕塑,再现鲁山2000年前的冶铸场景,让市民感受鲁千年历史的辉煌。
望城岗汉代冶铁遗址为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文化层厚达2~5米,创造了四个世界第一。跨度约300年,在西汉中前期到东汉,为当时国家为数不多的冶铁基地之一。
鲁山县城南鲁平大道与望城岗村(亦名王城岗)之间,原有一宽500米,长2000米的高岗,此高岗为汉朝时期南阳郡最大的冶铁厂。其岗东西长800米、宽200米的中心区域,1963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重点文物保护区为冶铁遗址公园。
原遗址高出周围地面1至5米不等,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基本上都变成了平地。地面层多有紫褐、黑灰色冶铁炉渣、铁矿石、残铁块、红窑壁砖残块。
1952年,考古学家赵全嘏首次发现望城岗汉代冶铁遗址,并撰写《河南鲁山汉代冶铁厂调查记》,发表于《新史学通讯》1952年第7期。2000年1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新修鲁平大道地段进行考古发掘,在遗址内,发掘出冶铁炉基、水渠、房基、水井、煤渣、炉渣、红烧土、木炭、矿石、生铁块、陶范、铁范、泥范、犁铧范、锄范、墓葬、铁粉、犁铧农具等,文化层厚达2——5米。
创造了四个世界第一:
一是最大最完整的冶铁高炉,有一废铁块重约30吨,推测该炉需150人以上换班;
二是出铁口与出渣口分开连续作业,能提高冶炼效率;
三是利用自然河流作动力鼓风,节省劳力,推测若采用拉风箱鼓风需20人合作;
四是首次发现填料工作台,工作台在炉子后侧,设计科学合理。冶炼高峰时期,窑炉应在30座以上,其冶炼工人当在5000人左右。
《中国文物报》2001年4月25日在头版位置发表题为《中国冶铁史上又一重大发现》文章,介绍了鲁山望城岗冶铁遗址发掘情况及成果。从遗址所发现的堆积骨骸、五铢钱等西汉东汉货币、陶范上有“河口”、“六年”、“阳一”等字样。从出土铭文上可以证明,望城岗冶铁遗址是南阳郡铁官所属冶铁作坊之一,也可能是河南或更高一级的辖属单位冶铁处,是当时国家为数不多的冶铁基地之一。时间跨度当在西汉中前期到东汉,历300余年。
鲁山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今县城西12公里处,即今昭平湖中心之小岛邱公城。正是由于从战国末期到汉代冶铁业的发展,鲁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才转移至今鲁山县城一带。古时,鲁山以“铁、瓷、丝、纸”四大特产闻名于世,铁在第一位,其因就在于此冶铁遗址。
鲁山县望城岗冶铁遗址公园马上就完工了,到时候对市民开放,就可以去品味历史,领略鲁山之风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