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北京朝阳建国际创投集聚区 打造国际化创新孵化中心

2019-10-25 11:15:20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为助力全国科技中心建设,中关村朝阳国际创投集聚区正式启动建设。集聚区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引入一批国际知名创投机构,孵化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和细分行业领军企业,打造国际化创新孵化中心。

北京首个创投+科技聚集区落户朝阳

中关村朝阳国际创投集聚区建设以“高点定位、市区联动、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为原则,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重点支持国际创投机构与政府基金投资的全球前沿硬科技企业和原始创新成果转化项目,面向全球、全国吸引高端科创人才、团队入驻,吸引国际知名创投机构、创投项目、专业服务机构落地,形成集聚发展效应,构建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创新生态系统。

截至目前,区域内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占全市的14%;全国排名前100的创投机构,朝阳区就有58个;跨国公司和地区总部122家,占全市的七成。这些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空间优势,为建设国际创投集聚区打下了良好基础。

创投集聚区打造国际化创新孵化中心

作为国际金融机构集聚区,北京市朝阳区拥有国际国内知名的创业资本。国际创投集聚区支持国际知名创投机构在集聚区内设立投资总部、分支机构、创投基金、企业成长中心等,聚焦高精尖产业项目开展投资和加速活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投中心。目前,已有高瓴、红杉、北极光等十余家国内外知名创投机构,中发前沿基金、未来启创基金、地平线基金等十余支具有影响力的科创基金意向入驻示范区。

在未来三到五年时间,集聚区着力孵化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和细分行业领军企业,带动周边产业和空间发展,加速形成国际、行业领先的前沿科技创新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高瓴资本将在集聚区建设全球首个高瓴新动能中心,红杉、北极光将落地一批各具特色的企业高成长中心,开展独角兽、隐形冠军的深度孵化。通过企业成长加速器,发现和聚焦前沿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加强各方资源的整合,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共同支持创新企业的发展。

国际创投集聚区还将成为全球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聚贤堂”。集聚区依托本区跨界资源,以人才驱动引领创新驱动,为国内外知名科学家、科研团队、企业协同合作及国际人才搭建交流平台,打造永不打烊的“科学会客厅”,挖掘、培育、凝聚一批优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北京朝阳构筑营商环境新高地

改革开放前,朝阳是北京市五大工业基地所在地。如今的朝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500家,占全市14%;国家重点实验室16家,占全市1/4;2018年朝阳区国内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1%,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15%。创新基因深厚,产业基础良好,创新资源汇聚,朝阳区已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区”和“国家级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

据统计,朝阳区人才资源总量达134万人,占全市20%;连年来,朝阳区多次举办“海外学人创业大会”,吸引了20个国家和地区的1.2万余名创业者深度参与,支持数百个创新项目落地;望京“类海外”人才发展环境正在加快形成。人才聚集度高,为朝阳提供了独特的创新活力。

实现区级政务服务事项100%“一门办理、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精准服务让企业轻装上阵;全力推进CBD、奥运、中关村朝阳园、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建设;正在面向全球吸引前沿科技企业、科研团队和创新人才,打造首都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地标。得益于优良深厚的创新基因、创业资本的集中聚集,高端人才的荟萃交流、便捷及时的服务举措等优势,朝阳区建立起国际创投集聚区。

值得关注的是,国际创投集聚区内的机构和企业将享受到诸多利好政策的支持,区内机构和企业将享受到《促进中关村朝阳国际创投集聚区高质量发展“政策18条”》,覆盖创投服务、风投奖励、产业发展、上市奖励、人才引进等5个方面。具体包括每年给予创投机构不少于10个人才引进推荐指标;多层次资本服务平台给予500万元奖励;提供高端人才公租房和共有产权房等等。

以房租补贴为例,将对经审核入驻集聚区的创新机构和创新项目,给予最大优惠的房租补贴,实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每年给予创投机构不少于10个人才引进推荐指标;多层次资本服务平台给予500万元奖励;提供高端人才公租房和共有产权房等等。

与此同时,新成立的朝阳国际科技创新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朝科创),将为集聚区内的机构和企业提供“管家服务”。朝科创将引入和打造市场化、专业化的科创服务团队,全力推动国际总部机构以及国际创新资源的聚集。通过政策设计和产业模式创新,吸引高端科研人才落地朝阳创新创业,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是构筑创新创业生态、优化区域人才发展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朝阳区充分发挥区国际化和高端要素资源聚集的优势,以国际化、便利化为导向,以国际创投集聚区为新动能,不断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高地,使朝阳区成为全国、北京市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排头兵。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