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葫芦王蔡兰亭:40年指尖绝活扎纸葫芦传“福禄”

2019-06-12 16:01:50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中国手工艺发展的热潮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这个行业。大创业时代将陆续推出“新老手艺人”系列报道,与读者一同了解新老手艺人的生存状态,听听他们的所思所想,也让我们跳脱“文艺”“情怀”“文化”等热门词汇,一窥中国手工艺发展现状一角。

葫芦虽小藏天地,用时能与物为春。

葫芦,是一种具有人文色彩、充满神奇故事的植物果实。最早见于伏羲女娲避洪水躲在葫芦中的传说,后又被当作化解邪祟、克除五毒之物,《燕京岁时记》曾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

“葫芦”谐音“福禄”,是民间的吉祥口彩。在北方,每年端午节,人们都会将五颜六色的纸葫芦挂在屋檐下,这种风俗由来已久,因为民间认为五月百病易发,人们就用各种方法防止各类疾病蔓延。在这一天早晨太阳没出来之前采艾蒿挂于门外或插几枝于门上、屋檐下,上面系一个五颜六色的彩色葫芦,保佑全家一年吉祥、幸福。

因此,扎纸葫芦也成为一种民间手艺。

端午纸葫芦十余道工序需准备一年

临近端午,我们在九台见到了“蔡氏纸葫芦制作技艺”传承人蔡兰亭。

走进蔡兰亭的“蔡氏纸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廊摆满了晾晒风干的葫芦纸坯,一串串粘好的纸葫芦堆放的到处都是,都是赶在端午之前要拿到市场销售的。

在作坊里有蔡兰亭的纸葫芦作品展示柜,展示的都是葫芦和花篮。

每个葫芦的色彩过渡自然,饱和度高,下面糊上纸制条穗,葫芦花篮就显得绚丽多彩,也可以根据用户需要或者用户提供的样品进行加工。

这里也有蔡兰亭的其他作品,土黄色的磨盘、灰墙浅瓦的村屋、各色的果蔬造型,甚至还精心制作过一座天坛造型的作品,“我们也开发过新花样,但是最好卖的还是葫芦,”蔡兰亭表示,纸葫芦制作需十余道工序,每年端午节过后就得抓紧为下一年的端午节做准备,大小葫芦加在一起,每年能销售四五十万个,“都是端午节买回家祈福用的。”

制作葫芦每道工序都需要很细心,选纸、印染、晾晒、轧型、裁绳、做穗……每一道工序都很费时,大概需近一年的时间筹备。

“买纸下料,把整张的纸粘成蜂窝状,压模成型之后,再拿到空屋子里风干,”蔡兰亭拿起一只葫芦说,“你看这小葫芦像蜂巢一样,这个蜂窝就非常难把握,捏的轻了,它不粘,泡水就会变形或散开。”

染色也是拼手艺、拼经验的重点步骤。

葫芦染上黄色或红色底色,再逐一套染上多种颜色晾干,“也有全黄色的,叫金葫芦,主要是宗教用来祈福用的,”最后系上穗,给穗也上色,把染好的坯子、穗子和挂线粘接在一起,完成一个成品葫芦。

从老手艺人到合作社 不变的是“福禄”

“蔡氏纸葫芦制作技艺”传承人蔡兰亭今年已经65岁了,纸葫芦这个手艺活一做就是46年,“祖辈就是靠做纸品谋生,我从小跟父亲和爷爷学习纸葫芦、纸花篮制作技艺,然后在五月节前后赶往县城去卖,收入还可以。”蔡兰亭告诉我们,十九岁那年,父亲去世了,但蔡兰亭把这门传统技艺很好的传承下来,打浆子、做蜂巢、刻格线、裱蜂巢、打花、下料、搓褶、染色等技艺,他都拿捏到位,拾起了祖辈继承下来的做纸制品工具,逐步带领村民成立了“蔡氏纸制品农民合作社”。

如今,人们都称他为“葫芦王”,将纸葫芦、花篮产品远销东北三省和内蒙古部分地区。

蔡家的纸葫芦制作手艺传承了四代人,蔡兰亭的儿子蔡云也承继了这门手艺,还对技艺进行了革新。“我13岁起跟随父亲学习纸葫芦制作技艺,”蔡云说,“原来纸葫芦不能在冬季制作,天气冷,无法烘干,我就在冬季建起了烘干室,解决了这个瓶颈。”同时,他还在葫芦的工艺造型、纸张印染等方面创造了简单设备,丰富了葫芦色彩,提升了纸葫芦质量。

葫与福,芦与禄,对于中国人而言,葫芦是一份独有的喜悦根植于文化基因,发自内心的祭奠和祈愿是个亘古不变的情结,端午节,檐下插一把清新的艾草,艾草上再系一个鲜艳的纸葫芦,寄托着每个人企盼福禄吉祥的心愿。

责任编辑:李孟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