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一见“粽”情北京城

2019-06-06 11:18:24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新鲜出炉的小枣粽子  大公网曹嘉鑫摄

  文丨李锐

  每个节日都有其专属的符号。如果说赛龙舟、佩香囊、悬菖蒲未必是人人端午必备的节目,那层层粽叶包裹的淡淡粽香则是千余年来家家户户传承不衰的共同记忆了。

  说到粽子,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

  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到了晋代,粽子正式成为端午节庆食物并流传至今。

  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北方人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两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在乡村,也有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

  “踩五毒”重现北京稻香村

  北京人过端午还讲究吃五毒饼。早在清朝时期的《燕京岁时记·端阳》中就有“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贻,并副以樱桃、桑椹、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的记载。五毒饼是人们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上面印着五毒(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图案。据说吃了它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作为端午习俗之一的“踩五毒”今年在北京稻香村重现。5月31日起,北京市民到北京稻香村任何一家门店都能“踩五毒”,近万个“五毒地贴”店内萌趣呈现,“五毒饼”也进入了热销期,北京稻香村的五毒饼是根据时令特点,精选了绿豆蓉、枣泥、杏仁蓉、黑芝麻蓉、炭烧黄金薯入馅,融合“五毒”造型,细细咀嚼,蕴含着以毒攻毒、无灾无病的期许。

  老北京还有很多特色端午习俗。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自农历四月末就有小贩在街上叫卖了,葫芦花据说能辟“五毒”,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老北京的端午节还有一个叫法:女儿节,出嫁的女儿要在端午节的时候,手臂上系着彩色丝线、胸前戴着红绒花回娘家探亲。

  传统美食,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也是人们心底挥之不去的节日情怀。一个传统节日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千古文化的传承,更是关乎家乡的独特记忆。粽子也已然成为一种象征,一份寄托,凝聚了华夏农耕文化的智慧与精神。

  

责任编辑:齐宾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