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罗山艺人盼传承:皮影戏唱古今 人才凋零后继无力

2019-05-20 11:18:33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或「影戏」,据史书记载,起源于西汉武帝时期。它是一种通过灯光将用牛皮制成的戏剧人物的动作投射在影幕上,配合影幕后面的演唱来表演的造型艺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与戏曲艺术相互影响、并行发展。由于皮影戏的唱词不局限于剧本,都是临场发挥,号称「世上有多少本书,就有多少齣皮影戏剧目」。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 香港文汇报记者 戚红丽 罗山报道

如今,每逢节假日或传统庙会,皮影戏在一些景区和祭祀场所仍会出现。由于皮影戏的观看人数已经远远不及几十年前,不少皮影剧团只是在勉力维持,所以,皮影戏更加显得宝贵和珍稀。

按传人姓氏分五派别

中国有皮影戏演出的地区很多,共分河南、山西、陕西、唐山四大流派,其中,罗山皮影戏就是活跃在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的皮影戏的分支,也是河南皮影戏的代表。在罗山县,皮影戏的流派根据传承人的姓氏分为崔、林、张、熊、岳五个派别。新秀剧团团长陈雨伦的师傅岳义成,则是岳派师祖,今年已经90岁高龄。

据陈雨伦介绍,《罗山县志》记载,罗山皮影戏起源于河北滦州,从明嘉靖年间(公元1552年至1566年)开始在罗山县繁衍生长,距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演出时,2个至3个演出人员手提皮影人站在影幕后面,皮影小人被操纵着做各种动作,它们的形象也被灯光投射在影幕之上,操作者用当地的曲调唱述故事,配合着小人的表演。同时,影幕后面还有鼓乐人员的伴奏。观众聚在影幕前面,如同看电影。皮影小人美轮美奂、栩栩如生,配合戏剧的唱腔表演各种剧情,十分惹人喜爱。

演出场次少 入不敷出

根据演出观众和演出场次的多少,皮影戏剧团的人数也随之增减。正常是前台演唱需要2人至3人,后台鼓乐人员需要4人:1人击打大镲、小镲和大锣,1人击打鼓板、二鼓和大鼓,1人吹唢呐,1人敲小锣。这是最基本的人员配备。但是,由于现在的皮影剧团演出场次较少,酬劳也少,入不敷出。即使是演出平台较多的新秀剧团,也不得不有一个前台人员兼做乐手。

在上百年前,陈雨伦的师爷朱炯的时代,皮影戏十分风行,一场皮影戏演出有数千人观看,出于人员疏散和快速流动的需要,平均20分钟要演出一场,演出场次较多,一个剧团需要十几个人。

据了解,仅在罗山县,皮影戏剧团就有大大小小50多个,但是,由于演出平台少,皮影艺人的生存现状堪忧。年轻人又不愿意学习,皮影艺人的年龄也渐渐偏大,有与社会脱节的趋势。在罗山县众多皮影戏剧团当中,新秀剧团是最年轻也是最活跃的一个。

不过,即使是新秀剧团,剧团人员的平均年龄也已经达到了65岁。年轻的副团长祁平(艺名山妞)是罗山县皮影艺人中唯一的「80后」,今年已经37岁。团长陈雨伦46岁,其他的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罗山皮影戏看似昌盛,实则后继无人。」陈雨伦说。对于皮影戏的传承问题如何解决,他们表示只能走一步算一步。(香港文汇报

责任编辑:张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