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生代”传承人 ——沄鹤堂杨慧女士专访

2019-05-08 14:40:00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语出《左传》,西汉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详细记录了这一楚国先民的创业故事。古楚之时,凡语人贫时皆言“衣破丑敝为蓝缕”,此蓝缕谓敝衣也。这一表述极其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立业之艰、开业之难与创业之苦。作为从“金石大山”中走出的青年艺术家与传承人——杨慧女士,她的学艺、传承、文创之路,也是步步风雨,千难万难。

新生代传拓非遗传人杨慧

横观当前河南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跻身到传承人队列中。这一变化使得“梯形队列”的传承人群体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青春气息与活力。“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群体以青年传承人的身份,将工艺美术设计的“文创化”理念注入到当今的非遗项目之中,面向市场与消费者开发出一系列实用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兼备的文创产品。它们既保留了传统技艺传承的“原汁原味”内涵,又在技艺之外的文化底蕴上实现开拓创新。此外,他们通过市场化营销、商业化运作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入,以个人收益缓解了非遗传承的经济压力,进而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创新与发展的双赢局面。

河南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生代”传承人的“异军突起”不单单是新时代下非遗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表征,更是在向我们透视着非遗文化传承的“活态”精神内核,传达着文化创新发展的诉求,洞悉着文化理念的社会诠释新走向。这一深刻的变化势必会对非遗传承机制乃至非遗文化发展产生长期影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与价值。

作为河南省非遗“新生代”传承人群体中的代表性人物——杨慧女士,自十二岁学习传拓技艺以来,不满三十二岁的她已积累了近二十年的金石传拓经验。深厚的家学积淀为她夯实了坚实的技艺基础;大学的美术专业为她开拓了广阔的文化视野;而后她又分别于2007年与2009年向洛阳兴业堂堂主唐国强先生与“大国工匠”李仁清老师学习了墓志铭乌金拓技艺与高浮雕传拓技艺,实现了传拓技艺的传承。杨慧女士自2010年起担任中原金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与洛阳龙门石窟博物馆顾问以来,她带领着自己首创的“沄鹤堂”工作室,致力于金石文化研究、传拓技艺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保护。主要传拓经历遍及河南省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局、登封市文物局、巩义石窟寺、新密市文物管理所、荥阳市文博中心、华夏石刻艺术研究院等多家省市县级文物管理机构和博物馆。丰富的传拓经历与精湛的技艺使得杨慧女士于2017年被授予河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石传拓项目传承人的荣誉,其工作室“沄鹤堂”被授予郑大国际交流AIESEC探索中国项目的体验基地与河南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的双向基地称号。

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挑战杯”活动期间,郑州大学文学院课题组首次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生代传承人”概念,作为这一传承人群体的代表人物、郑州沄鹤堂金石传习所、河南省明月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杨慧女士接受了郑州大学文学院课题组的深度专访。通过课题组与杨慧女士近八个月的合作与交流,扎实推进了河南省郑州市内非遗调研进度、丰富完善了非遗“新生代”传承人概念内涵。这其中的收获不仅仅是一份跨越学科的坚实友谊,更是凝聚着青年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付出的坚持与努力的结晶。现将此次专访内容结合调研工作进行归纳整理,以期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文创产业发展工作有所裨益与贡献。

1

“老前辈们都还在坚持,年轻人更应抱着必死的决心去努力”

河南省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出土有大量的金石文物,伴随着出土文物传拓需求而产生的金石传拓技术,也较为完善和成熟。由于出土文物的地理位置存在偏差,省内传拓技术分布也各有不同。当代郑州金石传拓技术是以李仁清先生的传拓技艺为代表的具有郑州本地特色的传拓技艺,其传拓对象多以郑州本地出土的高浮雕、画像砖等金石为主。由李仁清先生首创的高浮雕传拓技术,突破了近千年来中国碑刻传拓技术停留于平面的局限,将碑拓从单一文字拓展到了图案、画像,又将平面的图像拓展到三维立体空间,给传拓技艺带来了新内涵、新元素、新审美、新突破,填补了拓片史上的一个空白。杨慧女士师从李仁清先生,在继承和发扬高浮雕传拓技术的前提下,对传统的平面拓进行了改造与创新。

杨慧在传拓作业

杨慧女士在回忆起自己的传拓之路时,杨老师感慨道:“一生一技,一技一生,那一步步都是风雨。”这句话并不夸大,因为她已把自己的所有青春年华尽献给自己所钟爱的金石文化与传拓技艺。作为家中的女儿,她自幼便在热衷历史文化、金石文物的父辈们的影响下,踏上了金石学的茫茫大山,这一次次跋涉饱含辛酸苦辣,当她再回首之时,才发现竟已是千帆过尽,步步攀登了近二十载春秋岁月。杨慧老师说道:“他们都很不能理解我,我作为家中的女儿,又是大学毕业,很多人都在疑惑,问我:“做什么工作不好?为什么偏偏要做这个?”他们说的道理我都明白,我也能理解他们为我的良苦用心,但是这门手艺我实在是不想丢下。我为了传承这门手艺,其中的艰辛也是给我多少个手指都数不清楚的。传拓技艺是个偏门,想要修行到真正的技艺就必须要向外行走!走到保存着古建筑的山林中去。而这来去一趟都需要数日,大山中更是荒无人烟,先不提工作环境,在很多时候我们连自己的个人安全都不能保障,只好加班加点开展工作,争取一日一夜把东西拓好,至于连夜赶工到两三点都已是屡见不鲜的事了。那山中的环境更是恶劣,如果碰到了大型的建筑与浮雕,我们更是要工作的精细,每个人站上四至五米高的工作台,倘若这时候来一场急雨,我们的工作就算是前功尽弃了,山中的狂风更是如此,一旦中途我们铺设的纸张被狂风吹落,那这个工程也是要作废的,我最艰苦的一次是在洛阳,纸被风吹走了四次。”

听罢这段讲述,我们的脑海里便能涌现出一位携着大小包工具,翻山越岭的传拓人。正如明人宋濂所言:“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艰辛的传拓之路上,杨老师凭一女子之力独自面对着社会的质疑,家庭的压力,创业的艰辛,日复一日,不分昼夜地锤炼着自己的传拓技艺。而当杨老师谈到自己走上传承人队列中的精神动力时,杨老师十分自豪地说道:“文化的传承不单单是个人的事,老前辈们都在我们的前面坚守,到了咱们这里怎么能够放弃呢?”接着,她如数家珍地给我们讲起一位位中原上的文化伟人:“坚守六十载的传教士”倪宝诚老师、“匠人灵魂的摆渡人”汪振军教授、“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大国工匠李仁清、为传拓技艺呕心沥血的恩师唐国强先生.......是他们这些璀璨辉煌的大先生点缀了中原文明的天宇。可见引领当代青年的已不单单是纯粹的技艺魅力,更是这份技艺中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百代间延续的文化精神所涵盖的底蕴。老一辈们尚且在坚持与努力,散发着人生的光热,我们又何尝不能为了传承技艺而经受一些寒风冷雨呢?这一路上有嘲笑、有质疑、有苦难,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的知道:“老人们留给我们的不单单是这门手艺、不单单是手艺的文化,还有这承载着手艺与文化的、跨越千年而依旧鲜活动人的信仰。”

杨慧在传拓作业

中国人所理解的技艺传承的最高境界乃“心传”,此“心传”不立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之间的心心相印来传授技艺之外的文化、精神、乃至信念。杨慧老师的家承、师传、自修所习得的,不仅仅是那跨越千年的纸墨金石,更有那传拓声中一遍一遍叩问手艺人灵魂的高尚心境。

2

“让古代艺术生活化,是我的文创追求”

作为年仅32岁的非遗项目“金石传拓”传承人,杨慧老师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由杨慧一手打造并创立的沄鹤堂工作室始终坚持“公益、服务、品质、创新”的八字理念,在为河南省博物院进行文创产品设计的同时,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对特殊人群开展培训指导,持续进行市场探索与研究,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其文创产品在一代代更迭下日渐模范化和专业化,文化的风格和出色的搭配效果受到学生群体和置家青年的青睐。郑州大学文学院“挑战杯”课题组在参与河南省郑州市内非遗项目调研时,将其“沄鹤堂”经营模式与理念评价为郑州市内非遗文创化开拓之路的排头军。

杨慧老师接受采访时,多次向我们提及自己使命与理想:“我坚持在做的一件事,那就是让古代艺术生活化,让那些美丽的技艺走入万户千家,让我们的技艺与文化被人们所熟知与喜爱,这份强烈的使命感是支持我前进的精神动力。这是传拓技艺传承人身份所赋予我的意义,也是我自己的夙愿与理想。”杨老师别出心裁地将传拓时所接触的青铜器、碑刻、石砖等对象作为设计理念中的“金石元素”,并将其广泛嫁接、融合到各类生活用品上,以年轻人为潜在消费群体,制作出了:挎包、茶席、团扇、手机壳等一系列被市场与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这些兼具时尚、文化、实用功能的产品正随着迈入万户千家的步伐而无声地传递着金石传拓与人们跨越时空的对话。

杨慧制作的文创产品

杨慧老师又从专业设计角度,结合青年消费者群体与非遗文化层面为我们系统阐释了自己的文创理念:“传拓技艺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保留了原物的内容及风采。因此,拓片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融合了原石的风韵、拓制者的艺术修养以及历史的沧桑感,透出了其他艺术品所不可替代的独有的形式美感。设计元素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这个元素所呈现出来的效果,金石元素是我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风格。当青年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感兴趣时,我们便应该有意识的与他们搭建好沟通的桥梁。这些文创产品便是一个很好的体验,可以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与精神,而不是在“空中楼阁”中追忆与感叹,或者是在博物馆里“只可远观,不得亲近。”

这不禁让我们反思:我们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进行的一系列保护、继承、创新与发展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乃至人类建设文明到传承文明、发展文明的初心,我们的一切努力不都是为了让世界更美好吗?杨慧老师的初心正是致力于此,这一路上充满着挑战与机遇,困惑与迷茫。但是年轻人依旧以热情与努力,向着更为开阔美好的世界迈进,与千千万万的手艺人向远方携手同行。

3

年轻是一种资本,传承人更要妥善利用它

白雪存先生曾在《可知可用的华夏文明》中尖锐地叩问中华文化的发展问题:社会对文化的宣传呈现出了一种形式取代了本质的潮流,人们普遍对文化的本质和表现形式存在着混淆,把文化的表现形势当作本质。因此中国文化的再创造能力很弱,我们惊叹日本、韩国的文化创意产生的时候,不明白我们为什么失去了文化的创造力。因为我们把文化的灿烂表现形式当作了文化的本质,我们失去了文化的目的、失去了文化的基础怎么能通过赶超日本韩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来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呢?而杨慧老师关于这个问题别出心裁地贡献出了年轻人的见解:“中国的文化自始自终从未失去过创造力!我们的文创虽然未能赶上日本与韩国,但是这是一个起步时间先后的问题,我们在这个方面晚了一些,但是我们拥有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优秀的文化内涵与底蕴,更何况我们的文创产品研发工作也是在一日千里的进行,现在的时代环境已经较之前不同太多。不用再说什么“赶超”之类的字眼,这场文化内涵的比拼,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旷日已久的超越我们的祖国。”“新生代”传承人不单单继承了老一辈人的意志,更难能可贵是他们灵活的思路与实干的精神。

杨慧女士在谈及未来文创及非遗项目发展的走向时,给予了我们肯定的答复:“每当别人问我作为一个公司负责人、非遗传承人、金石文化老师有没有什么优势的时候,我总是回答他们两个字:“年轻”,这是我们年轻人的朝气。我可以走遍咱们祖国的美丽疆土,感悟每一种异域文化的特色,把它们融合到自己的设计上;我可以考究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牢记我们文化与文明的根脉,把它们继续传承在我的作品之中;我可以把我的新想法与新思路付诸现实,开拓出新的未来!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但是我明白我使命的意义,我有着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年轻人不怕路长,只怕志短。这是我们最大的资本,作为传承人的我们,更是要学会妥善的利用与安排它。”

杨慧制作的文创产品

“新生代”传承人的可贵之处不单单在于那份对文化传承的坚守,更是在于那份拼搏进取的干劲。他们乐于和年轻人分享与交流自己关于文化传承的收获和感悟;敢于牵手历史与现代;勇于以文创产品作为载体,对历代传承的文化赋予全新的现代价值。就比如杨慧老师在2017年所开拓的一项非遗间“跨界融合”的创新设计项目:杨慧老师将传拓中的“金石元素”别出心裁地与皮雕非遗项目、瓷板画非遗项目结合起来,制作出金石风皮雕钥匙包、瓷板画门神等文创作品,在青年群体以及业内人士间取得了一致好评。

临近访谈尾声时,杨慧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她2019年所要进行的工作规划:“今年也是要加倍努力的一年!除了日常安排的读书与工作规划,还要进行与“明月堂”公司之间的传拓艺术与陶瓷技艺跨界融合的合作项目。你们就看好了,我要做出让你们见所未见的瓷器!”接着,屋中的每一位同学都跟着杨老师一起笑了起来,宛如春风入户,吹动着一室的春意盎然。

不论何时,只要忆起杨慧老师,那位与我们年龄相差不多的大姐姐。她那爽朗的笑声依旧会萦绕在我们的耳畔,久久回荡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以奋发、笃行、弘毅的姿态投身到非遗保护与建设中来,传统文化能够传承到青年人的手中,是青年人之幸;而青年人乐意传承、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咱们的传统文化,那便是民族之大幸。他们明白:自己手中所秉承的是闪耀着先人智慧的文化光辉;脚下所踏着的是孕育着无限生机的土地;心中所怀揣的是一颗匠心跨越生死的无怨与无悔。(本文出自郑大文化公众号,作者施展为郑州大学文学院2017级本科生、郑州大学九月诗社副社长。本文指导老师汪振军,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张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