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灣區青年說》第三集——高永文

2019-03-12 14:33:26来源:作者: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2019年全國兩會正在北京召開。《灣區青年說》第三期,請來了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前局長高永文醫生與正在北京中醫藥大學修讀中醫系的香港學生蔡炫芝、區成煇兩位學面對面交流。

《湾区青年说》第三集——高永文

  高永文醫生分析內地與香港醫療面臨的壓力,為香港與大灣區內城市如何實現醫療合作提供建議,並與兩位年輕的「中醫師」分享從醫心得。

  【醫院擁擠 兩地面對同樣挑戰】

  Q1:

  區成煇:

  想請教高醫生,您觀察到內地及香港醫療體系目前都面臨哪些問題?

  高永文:香港與內地的醫療制度有較大不同,我想你們在這裡讀書、生活都會有體會,但雙方面臨的問題又十分相似。目前內地患者都願意去三甲醫院看病,非常擁擠,每個專家每天可能要看將近100個病人。香港都有這樣的問題,由於人口老化,過去十幾年醫院設施、人力資源培訓有一些滯後,公立醫院也非常擁擠。香港未來希望發揮「雙軌醫療制度」,公私並重,發展私家醫療服務、社區醫療服務,通過商業醫保計劃等,讓私家體系分擔公立醫院工作,讓兩個制度都健康發展。同時,發展基層醫療、中西醫結合等方向都希望做到平衡公私營醫療體系。

  在京港生蔡炫芝(左)与区成煇(中)与全国政协委员高永文(右)

  【推廣管理模式 灣區內城市共提高】

  Q2:

  蔡炫芝:

  高醫生,剛剛提到香港醫療體系的壓力很大,香港作為大灣區內有高醫療水平的城市,與大灣區其他城市醫療合作時,會不會令香港醫療人才更加分散?

  高永文:你提出的這個情況很多人都非常關心,因為關注到現在香港公立醫院的壓力。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我們要加大力度培訓醫務人員, 另外一方面要認識到大灣區內的醫療合作,並不強調香港前線醫務人員要由香港去大灣區發展。香港有先進的醫院管理模式,與國際接軌,這才是我們要與大灣區同道互相交流、提高的地方。

  臨床工作方面,香港醫療界臨床流域的領軍人物都可以去大灣區,做兼職工作,主要是在大灣區引入我們的醫學模式,幫助培訓當地醫務人員。

  【跨境醫療 兩地密切討論未來更便利】

  Q3:

  區成煇:

  在本地醫療壓力較大的情況下,鼓勵香港病人去大灣區城市看病,可能是直接解決香港醫療服務壓力的方法。但是港人在當地沒有醫保,有時又要面臨文化上的差異,未來會不會有改善空間呢?

  高永文:香港市民能否在大灣區接受跨境醫療服務,享受醫療保障,這肯定是大灣區內各城市政府密切討論的問題。我們已經踏出一步,比如香港長者的醫療券現在已經可以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使用,未來應用範圍肯定會繼續擴大:另外一方面,在內地醫改推動社區醫療時,如果發展跨境商業醫保服務,應該可以令內地居民和香港居民,都能夠通過醫保享受跨境醫療服務,我覺得未來幾年能見到這方面的發展。

  Q4:

  蔡炫芝:

  除了醫療資源緊張,隨著香港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養老服務都是一項很大的需求。香港地少人多,在大灣區規劃下,香港應如何與內地城市合作解決安老問題呢?

  高永文:很多香港長者因為自己家鄉在大灣區內城市等原因,都希望回到在大灣區養老。但正如剛才說的,有長者想到若患病在當地就醫,要面對文化差異及沒有醫療保障,就會卻步。但當大灣區逐步建成「一小時生活圈」,區內城市醫療服務不斷發展,醫療水平與融合程度增加,再加上醫療保障如果能覆蓋公營及私家醫院服務,就會方便長者自由選擇在香港或是其他大灣區城市養老。現在香港特區政府與廣東省政府就這方面有很密切的溝通,希望短期之內實現,令兩地居民跨境就醫更加方便。

  【做好醫生 照顧病人為己任】

  Q5:

  區成煇:

  最後想請高醫生為我們年輕一代的醫生提一些忠告和建議。

  高永文:在內地或是在香港行醫都是很辛苦的。從醫護工作上來說,希望大家以照顧病人為己任,不辭勞苦,不要太在意生活質量,不要指望能要準時返工、放工。醫患方面,希望大家本著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為病人提供專業的服務的同時,保持溝通,這很重要,要在實際工作中體會、學習到與病人、病人家人溝通的技巧。這樣在醫學技術或是跟病人溝通方面,都能做到一個好醫生。

  (根據對談錄音整理,有刪改)

  大公文匯全媒體中心製作

责任编辑:张昕怡